程書華
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居民收入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更是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十一五”時期,中國最低工資標準累計調整了3.2次,年均增長了12.9%,“十二五”期間的目標是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者收入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中小企業員工的工資提高,會導致小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影響其經營利潤,企業可能為降低人工成本而減員,反過來又影響就業。保證在企業生存并發展的基礎上持續較快提高職工工資水平,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所在。
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占整個企業數量的99%,占稅收的50%,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促進經濟根基做大,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富才能實現民強,人民才會更加富裕。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首先要讓他們有活干,有錢掙。低收入者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數會在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工作。未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解決城鎮職工就業及再就業的主要渠道還是要大規模發展中小企業。高就業不僅關系到經濟發展而且與社會和諧穩定緊密相連。
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10年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進入了“中等收入”發展階段。中國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借鑒日本、韓國等成功跨越國家的經驗,汲取拉美國家的教訓,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收入階層結構實現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中小企業主是中等收入人群的主要來源,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可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調節收入階層結構。
201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被業界稱為“新36條”,旨在進一步破除“玻璃門”現象。但一些行業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對民營企業開放,或者市場進入和經營的成本比較高,高進入門檻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經營范圍。比如在政府采購過程中,設置門檻過高,而且政府更傾向于選擇大企業,對中小企業來說明顯就是不公平競爭。
1.市場準入標準。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的準入標準,使有條件、具備資質的中小企業進入目前的壟斷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給予中小企業足夠的市場機會。
2.政府采購。在政府采購中給予中小企業公平競爭機會甚至降低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準入門檻,發揮政府采購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中央有關部門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地方政府為迎合中央政策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很多優惠政策落實難。比如中央政府明令禁止對中小企業的亂收費、亂收稅行為,但我國中小企業仍然處于稅費項目多、稅費負擔重的稅制環境下。據報道,中小企業稅收占銷售收入的負擔率為6.81%,高于全國各類企業6.65%的平均水平。去年年末一些地方為防止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大幅回落針對中小企業征收的“過頭稅”,就是與國家政策背道而馳,加重了中小企業稅負。
1.宣傳培訓。加大政策宣傳培訓力度,讓中小企業熟悉相關政策,確保政策落實公開透明、陽光操作。
2.責任追究。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對違反政策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究責任,切實維護中小企業的權益。
1.投融資服務。大力開展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與中小企業的對接服務,向金融機構推介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向中小企業介紹金融機構及政策,使雙方達成融資意向,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
2.轉型創新服務。中小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僅憑自身的力量完成轉型和創新有一定困難。政府部門通過政府平臺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介紹給中小企業,使“產學研”對接,幫助企業完成轉型,推動技術創新和效益提升,提高企業產品的附加值。
3、拓展市場服務。積極參與并組織舉辦各種產銷洽談會,為中小企業引進項目,促進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推介中小企業的產品,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
4、素質提升服務。組織培訓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提升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通過增強素質推動提薪。
工資集體協商,是員工代表與企業代表依法就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制度、形式、收入水平進行平等協商,并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工資協議。實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是提高職工收入水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一項重要舉措,但由于缺乏法律強制,很多中小企業老板對工資集體協商持抵制態度,員工工資獎金全憑老板一句話的現象較普遍。
1.法規保障。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的主要矛盾在企業一方,有必要出臺實施配套的法規和細則,強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對拒不執行的中小企業,有必要責令其限期改正。
2.有效監督。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僅靠工會或勞動保障部門很難實施有效監督,應該把稅務、工商等部門納入監督體系中。比如工商部門可以把是否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納入誠信評價管理體系,對企業形成壓力。
3.政策宣傳。工資集體協商能夠促進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加員工與企業之間的互信,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對企業進行政策宣傳,讓中小企業老板了解政策,主動接受協商,變壓力為動力。
4.分類協商。工資集體協商不能一刀切,要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分類協商。
5.政策扶持。實行工資集體協商,有可能使一些中小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利潤更低。為避免此類企業人工成本過度增長,并且鼓勵其吸納就業,可以按照其安置就業工人的數量進行減稅,降低其負擔。
[1]非稅收收入比重上升中小企業稅負已成難題,人民網,2012年11月01日.
[2]中小企業抵制工資集體協商分析稱需要法律強推,經濟參考報,2011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