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曦
蘇國稅發[2004]96號《江蘇省國家稅務局收購發票管理辦法》中明確:“農業產品統一收購發票是指向農業生產者個人(不含從事農產品收購的個體經營者)收購自產農業產品時,由付款方向收款方開具的發票。農業產品是指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生產的各種植物、動物的初級產品。”農產品收購發票的開具是保障農產品生產者利益和維護國家稅收政策的有力舉措。一方面,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了真實有效的出售憑證,保障了生產者正當的經濟權益;另一方面,作為農產品收購者進行經營活動和稅務抵扣的有效依據,克服了依據不足、信息模糊的矛盾,保障了國家利益不受侵犯。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這一行為理應得到很好的執行,但是在一些大宗季節型農產品收購過程中,卻出現了開票難的問題。筆者對某市近兩年蠶繭收購開具發票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1.開票信息不全。特別是反映生產者的信息的內容不具體,生產者家庭住址、身份證、電話等難以做到齊全和準確。企業在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時一定注意將項目填寫齊全,尤其是出售人的姓名和詳細地址,應具體到鄉、村、組,同時應該在備注欄注明出售人的身份證號碼和聯系電話。
2.出售品種類別不清。農產品出售時由于產品缺乏一致性,級差、級價較多,比如蠶繭收購時一般分為上繭、次繭、雙宮和其他,手工開具字跡模糊,計價計算不準確,改動較多。
3.管理不規范。發票領用隨意,作廢票較多,加之不連續使用,造成票號斷斷續續,匯總困難,票面信息反映不及時。
4.開票漏洞較多。盡管一張完整的發票需多人簽字蓋章方才有效,但仍難以杜絕虛開、冒領的現象,企業收購成本加大。
1.季節性、時效性強,開票壓力大。按《江蘇省國家稅務局收購發票管理辦法》規定,收購單位、個體工商戶填開收購發票時,必須在收購現場按規定時限、號碼順序就每一筆收購業務逐筆開具,填寫時應品名明確、項目齊全、內容真實、字跡清楚、各聯次一次填開,并加蓋收購單位、個體工商戶的財務印章或發票專用章。收購發票一律不得按多個出售人匯總開具。像蠶繭這樣的大宗型農產品涉及到幾萬戶農戶,且是鮮貨不便儲存,一般在兩至三天內全部出售完畢,動輒開具數十萬份發票,開票耗時耗力,難以準確快捷。
2.信息現場采集困難。按要求收購單位開具收購發票時,應按規定時限、號碼順序逐筆通過網絡開票平臺進行開具,準確記錄出售人的姓名、詳細地址,同時注明出售人的身份證號碼和聯系電話。但在實際操作中,主要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絕大多數農民年齡都在50歲以上,身份證使用的自主意識薄弱,很少將身份證帶在身邊,加之鄉鎮、村經多次撤并,農民住址區劃不清,電話號碼又記不住,造成出售現場信息采集不全。
3.蠶農短期出售頻次高。根據江蘇省國家稅務局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家稅務局收購發票管理辦法》的通知精神,第二章第七條規定,農業產品統一收購發票(含棉花、鮮繭收購發票)版面金額為千元、萬元兩種。糧食統一收購發票版面金額和票樣仍按蘇國稅發 [2003]169號文件執行。以蠶繭為例,一戶蠶農不是一次性就能將家中的蠶繭售盡,往往需要多次售繭,類別也不盡相同,大的票面達到幾百公斤,小的只有數公斤乃至一公斤以下。隨著生產規模化發展,一期養數十張蠶種,一次出售上千公斤蠶繭大戶不斷增加,受票面數額限制(一萬元),不得不開具多張發票。
4.收購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由于每到收購季節,為便于蠶農銷售,設點較多,并且同時開設幾個磅秤收購,除每一收購點一名站長為單位正式職工外,其余大多為臨時工,文化素質不高,責任意識不夠強,在開票質量的把握上不到位。
5.市場監管不力。由于農產品收購市場的準入機制執行不力,一些不法商販和無證經營者,擾亂市場秩序,搶收且不開具發票,使得部分蠶農怕手續麻煩對開票收購產生抵觸情緒。
1.加強宣傳,提高生產者維權意識。在每次收購前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和各類小型培訓會,宣傳帶身份證出售農產品的重要性,讓農民意識到不是收購單位逼迫我這樣做,而是自已維權必須做,消除抵觸情緒,培養自主意識。
2.建立生產者信息卡。在每一期農產品生產期間,收購者及時采集生產者的基本信息(住址、身份證、電話、生產規模等),同時與農戶建立聯系,掌握農產品上市時間和大致數量,在收購時才能做到有備可查,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開票效率。
3.加強電腦開票軟硬件建設。開展電腦出票和網上開票業務,設計農產品收購配套程序,如能將農產品收購與農財系統的“一卡通”和農業政策性保險對接,蠶農劃卡銷售,既可以準確提取農戶的身份、主代碼、電話等信息,免去重復輸入和重復提取信息的麻煩,為快捷準確的服務打開通道,也能避免了一部分不法商販倒買倒賣,牟取暴利的行為。也可以通過一卡通控制收購資金的流向,掌握農產品收購的數量,計算出收購企業的總投放資金額,為辦理抵扣提供依據。
4.加強收購開票人員的業務培訓。每期農產品收購前都要組織收購人員學業務、學知識,開展技能競賽,強化責任考核,將發票管理和開具與收購者的薪酬掛起勾來,增強開票者責任意識。作為稅管部門要將監管與服務并重,在大宗農產品上市前,深入到收購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進行農產品產源信息調查,對農產品收購發票的領購數量、使用期限、使用范圍、抵扣管理等規定進行了明確或重申,與收購部門商討發票開具的方法,落實監管措施,從而保證發票開具的質量。
5.加強市場監管。工商、稅務、物價等部門要加強對不法商販和無證經營的打擊力度,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合法經營者和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和國家稅源。收購發票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應為按購進農產品在收購發票上注明的價款和按規定繳納的稅依13%扣除率計算的稅額。收購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未按規定開具收購發票,進行偷稅,造成其他納稅人少繳或不繳稅款的,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有關規定處罰。情節嚴重的應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