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珊
風險是指存在于客觀事物中的一種不確定性狀態可能導致損失的發生。將風險引入審計這一研究領域,便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涵義。
審計風險是指被審計企業的財務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沒有公允地反映其財務收支狀況而審計人員卻認為已經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審計企業的財務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已經公允地反映其財務收支狀況而審計人員卻認為沒有公允地反映,并據以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和結論,給利用審計結果者帶來損失,而追究審計人員責任的可能性。
審計風險存在于審計工作從制定審計計劃到提出審計意見書,作出審計決定乃至審計復議的全過程。
1.審計活動所處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不理想是形成審計風險的一個客觀原因?!丢毩徲嫓蕜t》的頒布,一方面確立了獨立審計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確了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但是,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恢復和發揮畢竟只有20多年,同國外300多年發展歷史相比既缺乏成熟的理論、更缺乏實踐經驗,加之法律、法規不健全,懲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規范力度不夠,致使審計獨立性差,審計人員風險意識差、抗風險能力差。
2.行政干預的制約也會加大審計風險。獨立性審計工作的靈魂。不能有效保證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在組織上的獨立性、在業務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權威性,就不能保證審計質量和規避審計風險。長期以來,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掛靠政府部門“官辦官營”,政府過多地干預審計工作、誤導審計結論,使審計結論失真、失實,進一步加劇了審計風險。
3.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使審計面臨風險。近年來,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會計信息市場的會計信息質量依然不如人意,會計基礎工作弱化使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綜合判斷的審計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風險。
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使國內經濟環境變得復雜,同時也使審計的對象日益復雜化。隨著受托責任的發展,審計的范疇不斷擴展,審計服務領域從財務報表的驗證和管理咨詢擴展到質量的審計、風險評估等,審計范圍的擴展也給審計職業界帶來了新的風險和壓力。
現代審計是建立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礎之上的抽樣審計,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結合的原則,而這兩點本身就是允許一定審計風險存在為前提的。在抽樣審計中,審計人員往往為了用有限的成本達到較高預期的效益,放棄相當一部分的樣本資料,這就更加大了作出正確審計結論的難度。審計結果存在的誤差就不足為奇了。
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不高是產生審計風險的主要原因。審計活動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活動,它不僅要求審計人員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稅務、法律知識和審計基本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相關的政策理論水平。如果審計人員達不到這樣的素質,就很難對會計資料反映的經濟活動作出科學的判斷,審計風險也就在所難免了。我國的審計事業同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審計隊伍比較年輕,在我國目前的注冊會計師中,通過我國專業任職資格考試的不到一半,很多審計人員缺乏經濟理論、基建工程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與現代審計制度對審計人員的要求不相適應,直接影響了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審計要求審計人員是高層次的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必須具有扎實的會計、審計、法律知識和審計基本技能,具有敏銳的分析能力和準確的判定能力。審計人員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關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審計風險。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夠達到上述要求,這樣也就不可避免地會限制審計工作的開展,影響審計質量。
良好的執業環境是注冊會計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只有有了良好的執業環境,注冊會計師才能在執業時堅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從而使審計質量得以保證。新《會計法》的頒布實施,使單位負責人成為承擔會計責任的主體,再加上其他相關規定,加大了遏制會計造假的力度,從而為注冊會計師審計創造良好、寬松的社會環境提供了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涌現,審計也面臨著許多新任務、新課題,必須健全有效的審計準則和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審計法律規范,使審計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國不僅頒布了《審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獨立審計基本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等審計法規,還數次修改審計法規,完善審計法律法規,強化審計質量控制,約束審計行為,規范審計操作。同時,審計風險準則的出臺,將降低審計失敗的概率,增強社會公眾對行業的信心,有利于嚴格審計程序,識別、評估和應對重大錯報風險,有利于明確審計責任,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提高整個行業的專業水平。我們應根據行業面臨風險的特點以及國際審計準則的新進展,對我國的審計環境進行深入分析,在借鑒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基礎上,以審計風險準則為重點,完善審計準則。
建立和完善審計機構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減少舞弊、防范控制審計風險的有力保障。質量控制是審計機構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體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審計機關必須建立和健全自己的審計業務質量內控制度。不健全和不到位,不能對審計質量起保證作用。
首先,事前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為保證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中,應對客戶所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判斷、評估,并以此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審計計劃,使審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這主要包括客戶和客戶管理者兩個方面。客戶方面主要有經營環境因素分析,組織結構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變更情況分析等。其次,事中對審計風險進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選擇減輕風險的技術和方法,建立減輕風險的程序以規避風險,降低風險,轉移風險。審計風險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為以下幾方面,如:接受客戶的風險控制,選派審計人員的風險控制,審計計劃的風險控制,審計證據的風險控制,編制審計報告的風險控制,審計質量檢查等。最后,事后對審計風險進行總結。即對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
充分運用現代審計技術和工具,提高審計質量。為有效地規避審計風險,每個審計人員都要牢固樹立審計風險意識。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審計風險,關鍵是提高審計質量。審計人員要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改進審計方法,規范審計程序,監督評價并重,寓監督于服務之中。在審計方法上,可以引進目前最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以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為出發點,以保證審計質量為前提,統籌運用各種測試方法,綜合各種審計證據,以控制審計風險。
“獨立性”是審計的本質特征,是保證審計工作客觀、公正的基礎,也是避免審計風險的根本前提。如果審計的各項工作從一開始就無法保證其獨立性,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最后的審計結論只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嚴格執行審計回避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審計風險。
分清審計責任和會計責任。界定各級審計人員的責任,明確管理的層次和幅度。規范對審計風險事項的管理和處置,形成正確的審計導向,保證和監督到位,減少主觀風險。建立審計風險的外部監督體系,防止不良的審計環境對審計人員和審計工作侵害,降低審計客觀風險。
從審計實踐來看,審計工作質量的好壞,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審計人員素質的高低。防范審計風險,不僅取決于審計人員的主觀努力程度,還取決于審計人員的自身素質。因而,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把審計風險降到最低程度。一是培養風險責任感。強化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是提高審計風險管理水平的關鍵。二是認真學習相關法規,加強職業道德和廉政建設。
[1]李福榮,談審計風險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方經貿,2001(8).
[2]李春偉,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J],會計之友,2008(10).
[3]左洪波,加強審計風險的防范與管理[J],商業文化,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