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健
長期以來,村鎮銀行進行的事后監督和檢查工作,為會計結算紀律提供了保障,對于結算雙方相關正當利益的維護,對于金融風險的有效化解和防范,對于村鎮銀行相關業務的合法進行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強化外部審計,成立村鎮銀行內部稽核機構的趨勢下,其事后監督職能作用及其重要性的發揮也受到影響。在這一現狀下,明確會計事后監督的重要性,對強化其監督的主要方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勢在必行。
為了控制資金風險,村鎮銀行會計事后監督職位的設立,是對其內部機制進行建立和健全的重要舉措。同監察部門、審計部門相比,會計事后監督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連續性,對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解決,使其在化解和抑制風險方面強于監察和審計部門。目前,會計事后監督已經成為村鎮銀行進行資金風險防范的有效手段,它同監察、審計等共同組成了村鎮銀行嚴密、全面、完善的內控體系。
資金風險的控制和防范,一方面要事中控制、事前預防,另一方面還要事后進行監督堵截。村鎮銀行事后計算機和手工監督的結合,能夠對賬務處理與規章制度符合情況、會計信息的完整真實情況、會計核算結果的準確情況及重大事項的重點監督等情況進行檢查,從而使資金風險得以最大限度地減少。
被監督單位通過計算機復核和人工復查的手段對自身上日的業務進行檢查,在將其所有的日志、帳表及憑證等會計資料進行逐筆錄入的基礎上,對于出現的差錯能夠及時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使差錯產生的原因得以明確,使資金漏洞得以堵上。因此,使被監督單位業務處理和會計核算等活動無形中規范化、制度化。
村鎮銀行往往設有營業部、會計等多個部門,其各項工作的服務質量都對村鎮銀行的威信和形象形成了影響。作為檢查和督促各個部門業務質量的部門,事后監督的強化有利于其核算質量的提高,管理的加強及制度的貫徹落實,對于村鎮銀行威信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在工作中,要將事后監督“事后監督難以具有明顯作用”、“單純的重復勞動”等錯誤觀念進行徹底摒棄,在從內部稽核和外部審計難以替代作用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認識,在對目前會計事后監督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原因在于自身偏差的認識等問題的全面正確認識中,高度重視其辦公條件、機具和人員配備等,從而使監督人員的榮譽感、責任感和工作主動性得以增強。
村鎮銀行要將事后監督部門同會計核算部門相分離,在平衡制約關系的形成中,使其權威性得以增強。同時,還要對事后監督系統進行全面的建立??梢栽O立事后監督局,由一級法人進行直接領導,明確其統一監督、管理、領導村鎮銀行事后監督工作的職責。同時,還要根據各項業務對事后監督分部進行設立,使其在不同業務中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同時還要及時向事后監督局進行匯報。同時,還要指派專門的人員從事監督工作,使其對各項會計核算業務進行直接監督和管理。
首先,要對村鎮銀行發生的案件進行著力查堵。作為一種純人為現象,經濟案件在性質上屬于犯罪,往往容易給國家財產帶來嚴重損失。因此,要將監督重點放在對不同時期作案特點的研究上,通過對本行內部管理的現狀進行結合,使發生的案件得以有針對的查堵。其次,要對村鎮銀行的憑證,尤其是空白憑證的出售、交接、保管等進行審查。在對憑證要素的全面審查中,使任何疑點不被放過。再次,要對薄弱環節的業務品種、新服務項目等進行監督,如開展的上門服務、會計電算化等新業務,要對制度空缺造成的約束監督漏洞進行及時填補,從而使監督和規范得以加強。此外,還要重點監督部分不經常進行的業務,如結計利息、自制憑證、財務沖正及大額轉賬業務等。
政府部門可以提高村鎮銀行領導人員對會計事后監督的認識程度,不斷地加強領導人員對會計事后監督的能力,能夠從本質上發揮出村鎮銀行會計事后監督工作應有的作用與能力,提高村鎮銀行領導人員的決策意識,將村鎮銀行不安全的一些因素消滅于萌芽之中,有效降低村鎮銀行潛在風險。村鎮銀行領導人員還需要對銀行內部控制制度進行不斷地完善。不斷培養村鎮銀行的會計事后監督人才,要求村鎮銀行會計事后監督人員能夠在實際工作中不徇私情、堅守原則、精力集中、頭腦清醒,能夠對所有的業務進行仔細審查。當發現有疑點或者別的問題時注意保密原則,能夠及時匯報給部門負責人員以及中心,不能泄露于無關人員。同時實施相互監督的機制,使村鎮銀行會計從業人員可以進行相互地監督檢查,從而帶動起整個村鎮銀行的社會誠信度。
總之,村鎮銀行要充分認識到會計事后監督工作的重要性,在轉變觀念、健全制度、突出重點的同時,還要將各項會計業務的監督機制進行有機結合,使用多種方法措施,例如加強領導人員對會計事后監督工作、突出重點,充分發揮監督性、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重要性等方式,使其完善健全的監督保障系統得以形成,從而使會計事后監督的職能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1]王秀珍.基層央行會計事后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09(12).
[2]夏紅文,高明,周長波.談強化基層央行會計事后監督工作[J].濟南金融,2009(05).
[3]林曉燕.會計事后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J].黑龍江金融,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