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瑩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關系的日趨復雜,會計實踐中的非理性行為越來越多,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特別是會計人員做假賬以達到偷稅漏稅、非法占有、使用或轉移資金,貪污腐敗的目的情況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在市場經濟發達的美國,盡管有著比較健全的信用體系和會計準則,但近年來也頻頻報出因人為因素導致財務報告信息失真而予以修正的大型企業就達到數百家之多。失真的會計信息嚴重地影響了我國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給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失真的會計信息還直接助長了各種腐敗現象,敗壞了社會風氣,一些地方官員和企業的老總們為了維護政府和企業的業績和政績,不惜一切代價,有意識的引導會計人員造假。
長期以來,上級考察下級在經濟活動管理中的成績,主要是以利潤和產值來衡量的,只要有利潤、產值,下級就有了政績,有了政績就可以提升,從而帶來更大的利益。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會計主體會對會計信息進行一些有違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處理,在此過程中,會計人員出于對自身工作、報酬、職務等私人利益的考慮,從而喪失職業道德,進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雖然《會計法》明確規定,主管財務的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是第一責任人。但一些人出于種種目的指使會計人員造假,或虛增利潤騙取配股資格、上市,或隱瞞利潤以逃稅。這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泉。
在我國,目前對信息質量有兩種監督方式: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企業的審計部門負責單位的內部監督。在很多情況下,企業不想接受內部監督的控制,沒有一個完善的相互監督的體系,并且,審計部門的設置是為整個企業提供服務的,它的監督職能很難得以有效地發揮。會計師事務所主要負責企業會計相關信息的真實性的外部監督,但也會出現事務所貪圖利益而出具不真實的審計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基本上已與國際接軌。但任何完善的法規制度,都無法阻止一些利益主體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制定比較完善的財經法規制度只能起預防經濟領域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發生概率的作用,要杜絕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關鍵在于依法執法,是否能將違法違紀者繩之以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和會計人員因此對法律孰視無睹,法律觀念極為淡薄,一些執法機構也往往有章不循,執法時隨意性大,從而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日趨嚴重。
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保證其質量的第一道防線。所以其綜合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然而,目前我國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一方面是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據報道,1400多萬從業人員中受過大專教育的不足20%,而會計后續教育又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力度。這使得許多會計人員只能應付較簡單的會計業務,對復雜的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另一方面是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堅持原則、敢于同違法亂紀作斗爭的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的多,有的甚至利用其專業知識主動出謀劃策,為了小集團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國家的利益。震驚世界的“法爾莫”事件,以及發生在我國的“億安科技案”、“江蘇瓊花事件”等等,都是企業經營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利用財務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案例,每一個信息造假的企業背后都有一批不能信守公平誠信原則的財務人員為其充當幫兇。
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這種“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的職業道德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重整會計職業道德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凈化會計職業道德環境。一棵樹枯萎了可以說是樹本身的原因,可是成片的樹都枯萎了那就是生態環境出現了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如此盛行,都是和病態的社會行為、私利主義的道德規范及不健全的治理體制息息相關。凈化環境,僅靠會計職業界的努力不是就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與協調,尤其是與法律、各行業的職業道德同步,才能建設好會計職業道德。(2)完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首先,應將公眾利益或社會責任作為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最高原則,在社會上樹立起尊嚴而神圣的形象。其次,還應確立會計信息是否失真的評判標準。(3)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雖然現在會計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要全力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只有會計人員整體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證會計信息質量。(4)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情況建立獎懲制度。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情況建立檢查、考核、評價和獎罰制度,并與崗位資格、聘任專業職務、提職晉級、精神與物質獎勵結合起來。建立道德行為檔案,供社會查閱,將會計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督促全行業逐步重塑會計誠信。
會計委派制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管理者的舞弊行為,減少了“內部人控制”的現象。從近年的實踐來看,會計委派制的確是成績與問題并存,會計委派制的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它治“標”不治“本”,而且也不能完全防止委派人員和企業領導者的合謀行為,并不能解決全國范圍內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但是,作為一種嘗試,在現階段而言,會計委派制仍然不失為一種簡捷、易行、有一定成效的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方法。
對內部監督來說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監督職能,對本單位及其下屬部門的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等會計監督內容進行再監督。外部監督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體系,大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并對注冊會計師的服務質量進行抽查,發現舞弊行為及時果斷處理,以達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目的。
首先,要充分發揮處罰措施的震懾作用。一旦發現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就要依法嚴處,做到打假不手軟。尤其是對那些來自行政方面干預的壓力所致的作假,要層層追究有關領導人的責任,一查到底。其次,要加大罰款力度,使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遠遠高于其所得利益。從經濟利益上割斷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偏好,減少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維護會計主體各方的合法權益、保證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建立嚴格懲處機制,建立和完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外部監督機制,繼續推行會計委派制。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會計界人士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相關法律法規得到實施和完善,以及全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