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瑩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作為宏觀新思維的會計文化在社會文化中正以其特有的魅力滲入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發展活動中,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習俗和風氣等影響。會計文化作為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結晶,終將隨著時代發展逐步演進。
我國會計文化是由各個時期會計文化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空間上的繼承性和時間上的連續性。前會計文化可以追溯到山頂洞人時代,那時已經產生了簡單的刻畫跡象,而據考古學家郭沫若在《中國史稿》記載“西安半坡出土的陶缽口沿上有符號二三十種,最常見的是一些豎劃,其次是‘乙’形”,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則使用結繩記數,最后發展為“書契”,實際上正如會計史學家郭道揚教授所說“這些計量、記錄方法不僅是我國會計發展的起源,而且是被認為是我國數學、統計學以及其他有關科學發展的起源。這些原始計量與記錄方法,展現了我國會計萌芽階段的形態,為我國會計的發展確立了良好的開端。”;到了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會計的記錄方式發展為中式“官廳會計”,并產生比較明確的會計概念(比如,“會為其上下結合也,凡曰會計者,謂之合計也。皆非異義也”)、較系統的會計組織(比如,大宰、小宰及其下的三類組織機構和六十一個職位)、較明確的分工(比如,“司會”主管會計工作)及較合理的會計記賬方法(比如,西周時“籍書”在會計上的運用)。
秦漢至隋唐時期,由于國家采取的一系列集權政策,會計方法得到改進,并產生了我國第一部官廳財會著作——《元和國計簿》,會計賬簿發展到“四柱結算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會計核算和監督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會計思想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
宋朝時期會計機構不斷完善(比如,宋朝會計司的設立)、會計思想比較活躍(比如,《至道三司著籍》、《咸平占額圖》、《治平經費節要》、《會計錄》等影響深遠的財會著作),到了明清時期民間會計發展迅速,記賬方式發展到“龍門賬”。
到了清末及中華民國時期,我國中式“官廳會計”由高峰逐漸走向衰落,借貸記賬法在列強“隆隆”的槍炮聲和仁人志士會計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被引進中國,同時北洋政府頒布了“會計法”,豐富了會計文化,也說明會計法制觀念深入人心。
從建國前至今,我國由1993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發展到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由16項會計準則增加到38項,說明我國會計改革不斷深化并與國際接軌,逐漸走向法制化、規范化。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是以時代為背景應運而生的,符合客觀規律就能夠不斷壯大、前途光明,反之則走向死亡。因此,會計文化也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形成的,并隨著環境而不斷變化,逐步發展。從歷史角度看,我國會計改革大體經歷了四次浪潮: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會計文化→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會計文化→宋朝至清朝初、中期的會計文化→清代及中華民國時期的會計文化,縱觀歷史,會計文化的每一次改革都豐富了其內涵,并逐漸從混沌走向法制。當代,我國會計文化必須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的呼喚和要求。當今世界會計文化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監督文化和反映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種信息文化和社會服務文化,并隨著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而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因此,我國會計文化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反映時代的呼喚和要求。21世紀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人們走進“云計算”時代,人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源處理各種事務并將其存儲在遠程服務器中,通過相關軟件(用友、金蝶等軟件)實現自動管理,管理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會計監管和決策,可以說通過“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將國家、企業、客戶之間緊密聯系、資源共享,“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將推動會計文化邁入嶄新的時代。
由于不同國家的會計文化有其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因而不同土壤孕育出的會計文化表現出不同的地域性的特點。英美會計文化強調公正、誠信,重視獨立、保密;日本的會計文化則更偏向服務和效忠;德國會計文化往往傾向于審慎性和靈活性;加拿大會計文化則更注重真實性、合理性;而我國會計文化受到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思想流派的影響,將其重點放在無私奉獻、廉潔奉公。
總之,外部環境加上內生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會計文化區別于歐美國家會計文化。而這種差異既有矛盾又有互補、既有對立又有統一,因而促進了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學科之間會計文化的交流,加強了多元化的會計文化之間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角度考察,相互聯系的各個方面對于會計文化的建設都是值得考慮的。因此,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有益的文化,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始終保持先進性。
誠然,會計文化是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自原始社會,記錄人員就無意識地遵循著某種準則進行記錄、反映,到了奴隸制社會,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建立并遵守相關會計法律,并意識到會計理財觀念,而到了封建制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會計方法、會計組織、會計人員素質等各個方面都逐漸豐富、完善。從古至今,時代賦予了各個社會形態會計文化的不同特點。
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動力是生產必須管理、管理必須核算,然而核算離不開會計,而有些情況需要會計主體進行判斷以選擇適當的會計原則和核算方法,而信息冗雜、價值觀多元化等情形使得會計主體對會計原則和核算方法的選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乏造成國家財產損失甚至道德上的淪陷的例子。因此,急需要高層次、人性化、科學化的會計文化建設,以彌補在會計實踐中法律法規、工作環境等“硬件”方面的不足。
引導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充分發揮會計人員內在激情和積極性,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需要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在當代,停滯不前意味著落后,想要與時俱進就必須在與國際接軌的情況下把握時代主題,以人為本,不斷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會計政策。當代中國會計文化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方向,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行動指南,遵循我國會計文化的發展規律,使會計文化建設隨著文化建設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進,以促進生產力的飛躍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各國人才競爭的步伐,同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需要社會各界投入更多的關心、信心和耐心,更需要全社會會計人員的配合。
1.從政府角度看,相關執法部門要嚴格監督會計執業隊伍的行為。司法部門要不斷根據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完善、更符合實際情況的人性化法律;教育部門通過舉辦具有公信力的會計考試、繼續教育、展覽等,一方面可以豐富了會計從業人員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有選擇性的學習,在不斷豐富知識的同時也為更好地解決實務操作提供了理論來源;財政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補貼的引導帶動作用,設立并扶持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產業項目,為會計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同時施行獎懲并行機制,對那些堅守原則、表現突出的人員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而對那些違法人員應當配合相關部門給予道德上的譴責和經濟上的制裁。這樣,政府從自身角度出發,以人為本,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采納各方意見及建議,在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同時不斷改善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盡可能為會計文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2.從社會角度看,動員一切可能的力量擴大社會參與度。廣大群眾、媒體應充分發揮社會給予的監督權力,通過網絡、圖書、報紙、雜志等正面宣傳會計理論知識、法律法規等方面,以創造良好的會計文化氛圍;同時全體會計人員要以身作則,自覺地甚至本能地按照會計法律法規辦事,提高責任意識,反對弄虛作假,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增強會計人員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自己的行動促進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的會計文化在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中孕育并不斷演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不斷繼承和發展。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文化,是推動當代文化建設的有力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尤為明顯,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因此,無論在實務操作還是理論建設上,都要張弛有度,避免過猶不及。我們要在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同時,不斷革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念和會計處理方法,從而豐富我國的會計文化。
[1]文一墨.會計信息化邁向云時代[J].財會學習,2012(2).
[2]陸盤忠.論會計文化建設[J].財會經緯,2011(11).
[3]靳能泉.淺談會計文化軟實力的硬建設[J].財會通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