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利
河南省是新興的工業大省,也是能源資源大省。能源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煤氣層、天然氣、水電和新能源,其中,煤炭、石油為最主要能源資源。
河南省能源供求不均。1978年河南省常規能源生產總量為4434萬噸標準煤,而常規能源消費總量僅為3353萬噸標準煤,能源供給總量大于能源消費總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常規能源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都在不斷增長,從2000年到2009年河南省常規能源消費總量均高于生產總量,說明隨著河南省經濟的迅速發展,本省能源生產已不能滿足能源消費的需求。
河南省能源生產速度下降。從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中,年均能源生產總量平均增長速度為4.4%,從2001年到2009年的9年中,年均增長速度為11.1%,增長速度較快,但從2006年到2009年的4年中,年均增速僅為4.0%,增速明顯放緩。
河南省單位GDP能耗呈下降趨勢。就單位GDP能耗來看,2005年每萬元GDP消耗1.396噸標準煤,2007年為1.380,2008年為1.219,2009年為1.156;就單位GDP電耗來看,2005年每萬元GDP耗電1293.45千瓦時,2007年為1277.70,2008年為1266.23,2009年為1218.36。以上各項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尤其從2002年到2008年,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從河南省歷年能源消耗總量來看,能源消費表現為上揚態勢,并以2002年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即:1978年至2002年間呈現平穩增長,2003年至2009年間則急劇增長。這一方面說明河南省自2002年經濟步出低迷之后的高速增長對能源產業需求的旺盛,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作用下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能源代價逐漸加大。從歷年能源消耗構成來看,由于受到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發展的影響,煤炭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92.3%下降到2009年的88.2%,但能源消費組合以煤炭為絕對主導,這一比例明顯高于全國的70%占比水平。
從河南省歷年能源生產彈性系數來看,自1981年起至2009年間,僅少數年份的彈性系數值明顯大于1,而多數年份的彈性系數值小于1或近似于1。這反映出河南省能源供給變動對經濟增長變動反映不敏感,即能源供給缺乏彈性。
可再生能源是指具有自我恢復原有特性,并可持續利用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以及海洋表面與深層之間的熱循環等。地熱能也可算作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可再生能源發展相對緩慢,風電、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發電實質性進展不大,農村沼氣普及率低,豐富的秸稈等可再生能源還未得到充分利用。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河南省節能降耗仍將面臨嚴峻形勢。在2010年節能降耗攻堅戰中,一些地方對部分高耗能企業和項目采取了限電限產等超常規措施,2011年大部分恢復常規運行。隨著全省經濟的逐步回升,也將帶動能耗需求的增加,目前全省用電量持續增長,工業用電也呈現快速回升勢頭,使能耗面臨反彈的壓力。另一方面,節能工作推進難度加大。經過前些年的努力,相對投資少、見效快的常規性節能措施大都付諸實施。隨著工作的深入,投入成本不斷增加,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節能降耗進入“啃硬骨頭”階段。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是能源產業發展的前提保障。要充分認識到節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全面加強對節能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節能潛力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十二五”及每年節能減排目標,并分解落實到各省轄市,把地區目標考核與行業目標評價相結合,把落實五年目標與完成年度目標相結合,把年度目標考核與進度跟蹤相結合,進一步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有效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推進節能工作格局。
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調整是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結構不優是影響節能降耗的決定性因素,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是最大的節能降耗,經濟結構調整與節能降耗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全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要求,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現代農業和基礎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開辟資源綜合利用、反復使用的新途徑,把發展經濟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結合起來,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一是加大以循環經濟模式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延長發展煤焦化、煤焦鐵、煤電鋁、煤機械、煤建材等產業鏈,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能源工業基地,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二是把低碳經濟理念引入工業發展,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從企業小循環入手,向行業中循環拓展,實現區域大循環,使低碳化、綠色化貫穿于發展全過程,以突出節能、節水、降耗、環保,促進煤炭、煉焦、冶金、電力、化學、建材和機械等支柱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要盡快完善節能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煤、油、氣、電、水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引導企業節能。完善促進節能的財政政策,以利于節約能源資源。要繼續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制定的各項節能降耗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通過調整工業結構,改變以高投入、高消耗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問題。各級政府要建立節能長效機制,從產業結構、準入門檻、企業源頭等抓工業節能工作,通過市場價格等調節手段和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引導企業自覺采取節能降耗措施。
[1]于秀娥.我國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戰略選擇[J].理論探索,2009,3.
[2]林伯強.危機下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價格走勢以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J].金融研究,2010.1.
[3]劉志秀,李書鋒.不可逆性、補償機制與能源代際公平[J].特區經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