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芳
(新鄉衛生學校,河南 新鄉 453000)
化學生態課堂是教師、學生、環境三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達到教師的引導點撥與學生自主探究和諧統一,課堂上充分體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中職化學生態課堂通過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教學活動,構建自由對話平臺、互動的教學模式,使每位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開發,每位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統一[1]。化學教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構建互動教學模式、設計最優教學過程、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來構建生態課堂。
在“緩沖溶液”一節中,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然后提出問題:(1)糖水和純水通過什么隔開?(2)半透膜內糖水的液面發生了什么變化?(3)如果沒有半透膜存在,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同時還會發生滲透現象嗎?(4)滲透現象發生的條件是什么?(5)滲透現象會無限進行下去嗎?是什么阻止了滲透現象的繼續發生?什么是滲透壓?(6)如果把稀糖水改成濃糖水,滲透壓會發生什么變化?滲透壓與溶液濃度有什么關系?這些質疑式、探究式、遞進式的問題設計為師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構建了平臺,且問題層層遞進,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探究創設了交流的空間。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學情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創造性地設置有效問題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學生采取有效的探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師生間交流與討論,使每位學生都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最終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和發展需要,引領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交流對話的啟發者,學習的指導者,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師生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收獲新知識、新思想,呈現健康、活潑、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教輕學,學生被動學習,效率低、能力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脫節現象比較嚴重。生態課堂強調教師、學生、環境的和諧統一,構建互動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緩沖溶液”一節中,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把實驗搬進教室,采取分組實驗操作、邊講邊實驗互動的教學模式。每組準備的儀器和藥品有試管、試管架、0.5 mol/L CH3COOH、0.5mol/LCH3COONa、0.1mol/LHCl、0.1mol/LNaOH、純水、pH試紙,學生按教師設計引導的操作步驟進行操作。(1)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純水4mL,測其pH值;在第一支試管中加入1滴0.1mol/L HCl后再測pH值,pH值有何變化?在第二支試管中加入1滴0.1 mol/L NaOH后再測pH值,pH值有何變化?(2)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0.5mol/LCH3COOH和0.5mol/L CH3COONa各2mL,測其pH值;在第一支試管中加入1滴0.1 mol/LHCl后再測pH值,pH值有何變化?在第二支試管中加入1滴0.1mol/LNaOH后再測pH值,pH值有何變化?學生邊做邊記錄實驗現象,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1)在第一組實驗中,當向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滴HCl或1滴NaOH溶液后,純水的pH值有沒有明顯變化?純水有沒有對抗外來少量酸或少量堿的能力?(2)在第二組實驗中,當向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中分別加入1滴HCl或1滴NaOH溶液后,溶液的pH值有沒有明顯變化?CH3COOH-CH3COONa混合溶液有沒有對抗外來少量酸或少量堿的能力?(3)什么是緩沖作用?緩沖作用有沒有限度?(4)緩沖溶液的組成必須含有什么成分?討論完畢,小組間進行相互交流,教師進行點撥、歸納和總結,同時教師對學生正確的討論結果予以肯定和表揚。該實驗簡單易操作,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引發了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和熱情,這種邊講、邊實驗、邊討論互動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教師、學生、環境的和諧統一。通過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參與課堂,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獲取知識的美好過程。
學生是生態課堂的主體,化學生態課堂建設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終生發展為本,他們的學習興致、投入程度、思考方式、課堂反饋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其個性特點,適時用探究性和實踐性問題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生思考;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最優教學過程,不僅要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情感意識與健全人格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路與方法,在合作、對話、探究、反思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挖掘潛能,開發智慧,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學習“醛和酮”一節時,筆者將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上課地點:化學實驗室。
物品準備:試管、試管夾、水浴鍋、0.1mol/L AgNO3、2.0mol/L氨水、0.05mol/L亞硝酰鐵氰化鈉、1mol/LNaOH、費林試劑(甲、乙)、希夫試劑、乙醛、丙酮。
教師活動:通過帶領學生復習醇的氧化反應性質(伯醇氧化生成醛,仲醇氧化生成酮),引出醛和酮的結構。
學生活動:圍繞以下問題分組討論:(1)醛和酮的官能團分別是什么?如何寫?(2)醛和酮在結構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3)它們的官能團分別在碳鏈的什么位置?
學生活動: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各小組對其他小組結論進行評價。
教師活動:教師對各小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
學生活動:按照醛和酮的結構特點,每位學生分別寫出5個醛和酮的結構式,并由兩名學生寫在黑板上。
教師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對兩名學生寫在黑板上的結構式進行集體評價。
學生活動:同桌互相評價對方寫的結構式。
教師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回憶醇的命名,并簡述醛和酮的命名方法。
學生活動:學生對黑板上醛、酮的結構式進行命名,并由兩名學生寫在黑板上。
教師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對命名進行集體評價。教師提出問題:醛和酮在結構上都含有羰基,那么它們都應該具有什么性質?乙醛、丙酮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后分別生成了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學生分別寫出乙醛、丙酮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的反應式。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醛、酮與醇之間的相互轉化有什么規律。
學生活動: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活動: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并進行歸納總結。教師提出問題:既然醛在結構上有特殊性,那么在性質上有什么特性呢?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教材中內容,分組完成銀鏡反應、費林反應與希夫試劑的顯色反應實驗操作,并記錄實驗現象。
教師活動: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巡視指導。
學生活動:操作完畢,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將匯報結果填寫在列好的表格中,并總結醛的特性。
學生活動:學生練習用化學方法鑒別乙醛和丙酮,學生匯報并評價。
教師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對醛和酮的結構、命名、性質進行總結。
整個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給學生提供了交流、討論的空間,喚醒了學生的實驗意識、思維意識、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能學、愿學、樂學、會學”的教學思想。
化學生態課堂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它以全面提高每位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注重每位學生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構建了一個以師生互動和諧為特色的人性的、和諧的、科學的、實踐的化學課堂新體系,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高素質、強能力的中職生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實踐平臺。
[1]張必忠.高中化學生態課堂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1(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