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運,梁成青
(吉首大學醫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人體解剖學是衛生職業教育中重要的形態學基礎課,該課程的學習為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而如何進行能力培養是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值得研究的課題。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以知識記憶為主,忽視能力培養,這是造成一些醫學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認識的目的在于能動地改造世界,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即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記憶結構知識不應作為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目標。筆者現就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該培養的能力、如何進行能力培養以及評定標準制定進行探討。
從書本上認識頸靜脈切跡、骶管裂孔、肋弓表面結構,這是知識,能在活體或尸體上摸認這些結構,這是能力,這種能力在認識處于感性階段時即可產生;從書本和標本上認識鎖骨、肋骨,這是知識,能在X線片上確定鎖骨、肋骨位置形態變化,這是能力,這種能力需要進行形象思維,建立結構的立體形象后才能獲得;從書本和標本上認識動脈及其機能,這是知識,能提出用胸廓內動脈與供血不足的冠狀動脈搭橋吻合來代償冠狀動脈的功能,這是能力,這種能力需要通過創造性思維,使知識遷移、重組后方可產生,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因此,人體解剖學教學應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準確有條理地運用解剖學標準姿勢、解剖學方位術語和解剖學名詞,進行口頭和書面描述的能力是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書寫病歷、手術記錄、病情報告以及撰寫科研論文的基本功,是醫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人體解剖學教學除了要訓練學生準確運用解剖學方位術語和解剖學名詞外,還必須強化其解剖學標準姿勢和意識。
觀察能力對醫學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見別人之所未見,靠的是仔細深入的觀察。觀察現象、思考本質的能力,是從事醫療實踐和進行醫學研究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思維包括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抽象思維能力培養,除了上述知識轉化的能力外,還在于依據運動發展的原理,分析、理解形態結構的演化、畸形和變異;依據矛盾對立統一的原理,理解人體結構,以及結構和機能的關系。形象思維是運用形象進行想象活動,即想象力。想象力的培養對學好解剖學乃至將來的醫療實踐均有重要意義。影像學診斷是通過形象思維把平面的、分散的、靜止的形象轉化為立體的、整體的、動態的形象來明確診斷。介入放射學甚至要求醫生的想象力達到“當影立斷”的程度。所以,思維能力,特別是形象思維能力,應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培養。目前,很少有學生認識到,他們記不住解剖學知識是由于三維形象未建立之故。
自覺能力是閱讀、識圖、查找、觀察和思維能力的綜合表現,是將來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大學生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大學期間應該注重學生自覺能力的培養。人體解剖學作為形態學基礎課,是更適合進行自覺能力培養的學科。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內容要依據臨床常用程度來確定重點,以臨床應用為綱串聯那些需要轉化為能力的解剖學知識,可以簡化形態記憶要求,且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轉化點的選擇應因專業而異,轉化點的量也應參照學時進行控制,適當減少形態記憶的數量。教師選擇轉化點可從3個方面來考慮,即臨床常用的結構和局部、重要平面、具有理論意義的結構。通過一定數量的、密切聯系臨床的知識轉化點的教學,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解剖學的精華,培養了學生自己進行知識轉化的科學思路和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人體解剖學以分析法研究人體,但目前,當教學進度完成時學期便已結束,沒有綜合知識點的時間。然而,解剖學知識的轉化主要靠綜合,許多思維加工需要在對整個人體結構知識全面了解后才能進行。因此,應在系統解剖學知識學完后安排一定時間的討論、總結,對局部解剖學則要加強學完各部分后的歸納。
自學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培養目標,不僅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包括知識轉化的能力(應用能力)。自學過程包括學習知識(查找、閱讀、觀察、發現問題)和應用知識(綜合思維、解決問題)兩個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主要地是體現在第二階段。自學能力的培養,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
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電教媒體。傳統媒體指教材、標本、模型、掛圖等;電教媒體包括投影、幻燈、錄像等,不同教學媒體適合不同的教學環節,應組合使用。教學媒體的設計,應從過去的方便教師使用,向方便學生自學方向改進。有條件的院校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如將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上傳網絡平臺,供學生自學時參考。
教師應根據能力培養目標,精心設計引導解剖學知識轉化的思考題,培養描述能力的練習題,培養識圖能力和形象思維的練習圖,培養閱讀能力的閱讀練習等來促進知識的轉化和升華。
在以能力培養為教學目標的教學體制下,學生的成績往往靠考試來衡量,為了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能力,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定。(1)能在活體上摸認某結構,確定該結構的體表投影;(2)能在標本(包括斷面)上找出或判別某結構;(3)能在光學片上辨認某結構;(4)能用簡圖表示某局部或某平面上某結構的位置;(5)能用解剖學知識解釋某些生理、病理、畸形、變異等現象;(6)能提出到達某結構的手術路徑,修補結構缺陷或用結構移植來替代某結構功能的方案等。
上述幾項,可在實驗課上完成。每次實驗課,讓學生明確在標本以及相應的X線、CT、MIR片上必須辨認的重要結構、體表標志,下次實驗課上,抽查學生描述、摸認情況,以及作業的完成情況,定期進行小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