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展
(甘肅銀行學校,甘肅 蘭州 730100)
隨著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不斷擴招,中職學校生源數量大幅下降,學生質量嚴重下滑,表現為基礎差,缺乏學習主動性,厭學現象明顯。中考英語成績為30~80分的人數占中職生總數的80%左右,能考到90分及以上的幾乎是鳳毛麟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基礎差,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看到英語就頭疼,教學工作很難開展。
筆者從事中職英語教學工作多年,發現很多學生之所以英語沒有學好,一方面是因為基礎不好,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遷移現象[1]。
心理學對遷移的定義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受到漢語學習的影響,干擾或抑制了英語學習,對于單詞、發音、語法等的不理解,致使其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從而放棄英語學習。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漢語和英語的對比教學法,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實例授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F介紹如下。
漢語語音和英語語音是兩個不同的語音體系,漢語是聲調語言,靠聲調辨義,漢字需要拼音來拼讀,不認識的漢字不能讀出來;英語是語調語言,靠語調辨義,會讀48個國際音標,知道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不知道詞義的單詞也能拼讀出來。
有一些國際音標和漢語拼音看上去是一致的,但發音部位和發音要求則完全不同,可通過不斷對比,讓學生牢記音標的正確發音。
1.2.1 單復數 漢語中,名詞沒有單復數,只通過名詞前的數詞變化來說明數量的增減。
例如:我有一個哥哥。
他有三個哥哥。
而英語中,名詞數詞都要變化。
I have a brother.
He has three brothers.
1.2.2 人稱 漢語中,人稱代詞沒有主格和賓格的變化。
例如:我幫助他。
他幫助我。
而英語中,主語由主格充當,賓語由賓格充當。
I help him.
He helps me.
1.2.3 時態 漢語中,沒有時態的區分,通過表示時間的狀語,如“今天、明年”等或“過、著、了”等反映時間的變化。
例如:我去過北京了。
他明年要出國學習。
而英語中,不僅有時間狀語,還要變化動詞。
I have been to Beijing.
He will go a broad to study next year.
1.2.4 固定用法 漢語中有許多固定用法,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虎頭蛇尾等。為什么不是十七個吊桶打水——八上九下呢?為什么不是熊頭豹尾呢?因為我們一直這么使用。英語中也有許多這樣的用法,如be good at而不是be good to,enjoy doing something 而不是 enjoy to do something,此時要求學生對于固定用法不問為什么,只要牢記就好。
東西方文化不同,生活、習俗、文化等都存在差異,因此,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做到文明知禮。西方國家注重保護隱私,男不問收入,女不問年齡,不要問“How old are you?”紅糖是black sugar,而不是red sugar。別人禮貌地夸獎你“You are so beautiful.”要回答“Thank you.”而不是“Where,where.”
注意漢語和英語不同的語法規則,不能一味地直譯,使語言失去美感。
例如:我是老師。
錯誤:I am teacher.
正確:I am a teacher.
例如:我認為他不是個好人。
錯誤:I think he isn’t a good man.
正確:I don’t think he is a good man.
根據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1],筆者認為應在總結漢英語言異同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通過不斷反復練習,在錯誤—糾正—改正—提高中逐漸提高自身英語學習能力。例如,在講解主格和賓格時,總結出:主語必須用主格,賓語只能用賓格,二者不能互換用,規律一定記清楚,第一人稱主 I、we,第一人稱賓 me、us,第二主賓均為 you,第三主格 he、she、it、they,賓格則為 him、her、it、them。然后通過大量的口頭練習和造句,使學生牢記主格和賓格的區別和用法,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如sofa(沙發)、jeep(吉普車)等外來音譯詞,tea是根據閩南語“茶”(音接近“貼”)創造的單詞,China是根據瓷都景德鎮以前的名稱“昌南”創造的單詞等。漢語有“認字不認字,先認半個字”的說法,通過偏旁部首,能夠判斷一些漢字的詞義或讀音,如咬、啃、嚼,通過偏旁我們能夠判斷出這些字與嘴有關;英語的構詞法通過前綴、后綴,可以再擴充近三分之一的單詞,如like(喜歡)、dislike(不喜歡),possible(可能)、impossible(不可能)。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崩铌柉偪裼⒄Z的原理就是通過大量背誦名句和日??谡Z,將句子“裝”進我們的頭腦里,到使用的時候,立刻就能脫口而出。筆者認為日常學習中通過大量閱讀課文、背誦美文、課堂對話、影片欣賞等,能夠促進學生了解英語的語法和習慣用法,使用時就能得心應手。
筆者認為,中職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語言是溝通和交流的手段,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教學,例如,見面怎么打招呼,到餐廳如何點菜、就餐,如何問路,如何購物等。教師應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的教學知識和理念,更新教育思維,以實用的知識為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語言的共性決定了漢語既是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基礎,又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學習過程中,學生原有的漢語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會阻礙和干擾英語的學習,應通過對兩種文化、語言特征、習慣用法等的對比,尋找兩種文化的異同,強化正遷移,削弱負遷移,在對比中更好地完成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