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宗明
(徐州醫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隨著高等學校內部管理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民主化理念的不斷滲透,國內教育領域對有關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多,高等教育應進一步適應現代社會信息化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求。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功能,更好地提高教學管理的效能,我國各個高校自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設立學生教學信息站,引導大學生參與高校的教學管理[1]。然而,大多高校只是將學生教學信息站作為輔助教學質量監控以及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一個手段,忽略了學生自身在信息站的全面發展,未能充分利用學生教學信息站這個平臺資源,引導學生的自身發展[2]。
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提到自我管理的相關理論,要求個體通過了解自身的實力、價值觀和最擅長的領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成功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求得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3]。由社會認知理論可知,自我管理是個體、行為和環境3個變量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通過自我管理,個體調節環境對外在刺激進行管理,誘發適當的行為,并運用認知策略和自我強化來形成和維持理想的行為,將個體行為引向有價值和意義的目標。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其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以及為滿足社會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有意識、有目的地整合運用自我資源,運用有效的管理方法而開展的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活動。它涵蓋了對于大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計劃、自我控制、自我監督和自我激勵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4]。具體而言,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可以分為3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以學生社團組織、班集體等為單位,學生個體之間協同一致,在集體層面進行的群體性自主管理;另一層面是單個學生的自我管理,它是指依附于群體內部的學生個人對自己的思想行為、方式習慣等方面的管理;還有一個層面,即學生個體為更好地適應環境、融入集體的情境,不斷地自我調適、自我管理,使個體同群體之間產生更加協調的聯系。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群體層面,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終極目的都是促使學生在具備較強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基礎上,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從現有的管理理論和實踐來看,隨著人的主體性的日益增強,傳統組織主導型的管理模式必將被新興的自我管理模式取代[5]。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它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實施自我管理,是現代教育更高層次的目標和最終歸屬。
另外,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改革的一大戰略主題,充分說明了國內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更加關注培養個體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高校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應同步引導大學生逐步實現自我管理,以期更加穩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各項能力素質的養成。這不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等人才的客觀要求,更是人才成長過程中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對于大學生成功成才和提高高校管理效益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通識教育思想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特別是隨著國內素質教育工作的持續推進,高校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得以更新。而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是實踐通識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作為高校大學生進行群體性自我管理的主要載體,學生社團組織可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參與到組織的管理中來,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提高綜合素質,促進自身發展。
教學信息站作為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直接平臺,又不完全等同于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班委會等傳統意義上的學生組織。高校設立教學信息站的出發點是從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理念出發,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最終歸屬。相較于其他學生組織而言,教學信息站與學生的切身利益關系更為密切,學生可通過這樣一個以其自身為主體的機構來了解教學、監督管理、反映訴求、維護權益,這使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站自我管理的行為更具積極主動性。以信息站為介質引領學生進行自我發展的目標管理也更有可行性,學生更能自發性地將維護教學信息、監控教學質量作為統一的組織目標,并能將這一目標分解為切實可行的計劃,學生之間更容易相互激勵,最終促成集體性目標的實現。由此,信息站群體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達到強化,自我管理的效果獲得提升。另外,由于教學信息站是溝通學生與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等多方主體的橋梁,它作為學生群體的組織代表,運行管理是相對民主獨立的,但由于同教學活動的聯系緊密,又比其他學生組織更容易得到校方管理工作者的指導,使自主管理更加準確高效,避免了常規的學生組織出現紀律渙散的問題。
無論是人本理論和學生權力理論[6],都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尊重學生在高校中的主體地位,確定學生享有大學內部的決策和管理權力,在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行使民主權利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每位學生的自我管理,達成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教學信息站的存在,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現該目標直接而有效的平臺。學生依托教學信息站參與到高校的教學管理中來,充分確立了學生在高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幫助學生樹立了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和服務意識,而通過對教學信息站具體事務性工作的處理,學生的溝通交際、獨立評價、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根據德魯克的理論,自我管理的第一步需要明確優勢、認識自我,而教學信息站在吸納新成員入站之前,都會要求申請者通過分析自身的長處和“短板”,設定心理預期的部門和職位,并要通過組織的考核,最終幫助準成員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其次,將德魯克提出的“應解決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成果”的問題具體到教學信息站工作的實際,信息站會根據每位成員的工作表現和工作方式,靈活調整分工,并由資深的校方管理者和學生干部適時給予他們培訓和指導,協調學生擺正工作態度和價值觀,找到自我發展與實際工作的契合點,使他們在各項能力上都能獲得進步和突破。再次,對于自我管理中把工作關系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礎上的問題,因為教學信息站從事的主要活動便是建立學生與教師間的信息溝通和反饋的橋梁,這就增加了成員之間往來交流的機會。而信息站的常規工作以及諸如會務籌辦、活動組織等,都需要學生之間協同配合,學生的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提升,相互合作激發的組織歸屬感也促使了其責任感和團隊意識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學信息站還包含大量行政事務性的工作內容,學生因此也就會養成合理利用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完成課業的同時妥善處理好信息站工作,并在處理好工作的過程中,設計出更加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方式,在完成學生時期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同步實現對將來職業生涯的正確規劃。以教學信息站的形式引領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實質上就是一個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若想順利實現自我的進步和發展,必須先處理好同周圍環境的關系,只有當個體良好地順應并融入到群體情境,同群體之間產生了協調的關系,個體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才會成為現實。教學信息站涉及學生同教師、學生同管理人員、學生同學生等多個主體間的多層關系,這就要求學生培養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構建起自身同各個群體的和諧關系,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中促進自我管理的實施。
引導大學生逐步實現自我管理,順應了新時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是真正意義上人本主義的體現[7],這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依托教學信息站助推學生實現自身管理,充分利用了教學信息站這個傳統意義上傾向于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組織資源,在將教學信息站實際效能最大化發揮的基礎上,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從而有利于實現提高學校管理效益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互惠雙贏局面。
[1]林永柏,鄔志輝.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11(4):110-114.
[2]李瑛.高校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建設的思考 [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2):86-87.
[3]杜鵬程,趙曙明.德魯克經典管理思想解讀[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31(11):1-10.
[4]楊騫,蔣洪波.大學生自我管理系統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14.
[5]齊善鴻,王鑒忠,宋君卿.從組織管理到自我管理——主體性視角的管理范式演化趨向[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272-275.[6]鄧琳,牛少輝.人本管理理論的應用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8(19):101-102.
[7]李家龍,李家齊.對自我管理現實意義的探索[J].經濟師,2009(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