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穎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內蒙古 錫林浩特 026000)
衛生部統計資料表明,2009年我國衛生人員總量已達778萬人,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1.39人。我國《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注冊護士要從1.39/千人增加到2.07/千人(2015年),2020年要增加到3.14/千人;到2015年,注冊護士要達到286萬人,到2020年,注冊護士要達到445萬人。在具體措施中提出,大力培養與培訓護理等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合理擴大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的醫學教育規模,落實國家關于護士配備的相關標準,并作為醫院評價的重要指標,加強專科護士和社區護士的培養,有助于改變我國醫護比例失調的現狀,并有助于解決護理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縮小同國際水平的差距。而陳舊的課程設置、單一的教學模式、雙師型教師的匱乏等,已不適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這無疑給高職護理教育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我院根據自身辦學實際狀況,確立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出發點,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并與錫林郭勒盟醫院等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開展深層次合作,共同探討建立適應本地區發展需要的、工學結合的、特色鮮明的基于工作過程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職業特點分為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3個崗位就業群。按照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從初學到熟練的成長過程,培養學生“門診護理”、“急救護理”、“病房護理”及“老年護理”等崗位的職業能力。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需求。如2010年,我院護理專業教學團隊深入學生實習和就業醫院進行專業調研,根據臨床一線的具體工作崗位創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校院雙方共同研究制訂了培養方案,以職業崗位技能提升為目標,按工作過程進行教學設計,校院深度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根據護理專業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并結合高職生的認知特點和職業成長規律,分析學習領域,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根據職業崗位工作環境和對象的復雜程度、專業培養目標,制訂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相結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一條主線,兩個重心,兩個階段,三個方向”的建設思路。“一條主線”,即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兩個重心”,即人文素質、護理技能并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前4個學期,按照專業培養要求,依托校內實訓基地,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全面的基本素質。第二階段即第5、6學期,主要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以畢業(頂崗)實習的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形成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培養較高的職業素質,提前融入職業角色;“三個方向”,即把就業崗位定位在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3個方向,突出專業設置的針對性與適應性。通過校院合作、工學結合、項目導向、仿真性實訓、頂崗實習等方式,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工作過程,完成了崗位職業技術能力的訓練,并獲取了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逐步把學生培養成了能勝任專業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按照“職業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分析—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思路,完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及學習情境的設計工作[1]。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通過社會調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聯合醫院,聘請專家,以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職業活動為主體,構建知識、技能、態度有效融合的課程體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務、過程等為線索,確定課程整體結構。在建設中充分體現“兩個過程、兩個結合、兩個核心”思想。“兩個過程”即依據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按照護理主要崗位的工作任務,將取得執業資格證書融入其中,形成基于工作過程開發的課程體系;通過分析崗位能力,構建實訓體系;“兩個結合”即職業道德教育與職業素質培養結合,執業能力養成與執業資格考試結合;“兩個核心”即職業素質養成和職業技能培訓。在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必要的文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根據職業能力分析開發和設計各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都采用項目教學[2]。教學項目分為真實項目和單元項目,一門課程圍繞一個真實項目或多個單元項目開展教學,教學內容打破理論知識加課程實驗,以項目為導向[3],按照護理程序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5個工作過程來開展教學,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工作過程”中學習知識,并掌握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
課程的教學方法采用項目導向教學,通過校企合作,每門課程成立一個課程小組,采用專兼結合,由教師和醫院人員共同組成,結合不同工作環境下的典型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和校院雙方的優勢教學資源,設計出能夠進行課程教學的單元項目和真實項目,并按項目的工作過程在校內專業實訓室、仿真性實訓基地開展教學。
為使學生敢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職業技能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推行“學中做,做中學”,進行教學做一體化、任務驅動、項目教學、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
本專業推行課程評價體系改革,建立由形式多樣化的課程考核形式組成的評價體系,通過多樣的考核方式,實現對學生專業技能及崗位技能的合理性評價,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職業能力。
評價體系包括:筆試、實踐技能考核、項目實施技能考核、崗位績效考核、執業護士資格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根據課程的不同特點,采用其中一種或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課程評價。
學生在醫院中的頂崗實習,由醫院與學校共同進行考核,這不僅加強了與實習基地醫院的交流與合作,還促進了護理專業的發展。建立頂崗實習“四評價”機制,即校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評價,醫院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工作行為評價,醫院對學生的醫德醫風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
為更好地體現高職課程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專業崗位技能,與醫院合作開發、共同編寫教材和綜合實訓指南,引進醫院項目資源,以醫院真實項目為主線,與醫院技術專家合作編寫特色校本教材。
2.7.1 建立教學資源庫 以突出培養學習自主性、資源共享性為原則,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實現資源共享。將護理專業優質核心課程的試題庫、典型案例庫、電子課件、電子教案、教學錄像等資料放上網,并推進虛擬網絡實驗平臺、網上答疑、互動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校院共同設計和開發教學、實訓項目,共同編寫實訓指南。
2.7.2 建立實踐性教學場所 加強與工作過程相近或相同的教學場所建設,引進醫院標準和醫院文化,使校內仿真性實訓室更加接近醫院工作環境,從而更好地開展以單元項目、真實項目為教單元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及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使學生在校內實訓過程中受到醫院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2.7.3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校院互聘機制,建立專兼結合的制度保障體系,注重專任教師到醫院實踐的有效性和制度化,確保專任教師每年下醫院頂崗實踐,醫院全程參與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加大醫院兼職教師與學院專任教師的比例。
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偏向于實踐教學能力,如情景教學設計或項目(案例)設計能力、指導學生完成“工作過程”的指導能力與態度、與其他教師共同配合完成教學目標的能力等。
通過以上“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實踐,我院護理專業的學生整體上基礎理論扎實,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高,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學生就業率逐年提高。2012年4月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高等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我院護理專業的4名參賽選手分別獲得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在全區名列第一名。2012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我院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的4名護理專業學生全部獲得三等獎。這說明,我院護理專業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確立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可確保高職教育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通訊,2006(1):7-9.
[2]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序化的教育學解讀[J].教育研究,2005(8):53-57.
[3]趙志群.論職業教育工作過程導向的綜合性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