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茹,陸國輝
(山東萬杰醫學院,山東 淄博255213)
中醫學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西醫學共同承擔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任務,且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中醫藥在臨床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滿足未來臨床發展的需要,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和醫學營養專業均開設了中醫學課程,但是中醫學教學中一直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1]。目前,西醫院校使用的中醫學教材基本上涵蓋了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和針灸等多門課程,幾乎囊括了中醫學領域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部內容,成了中醫學專業各科教材的縮寫版[2]。傳統的“照本宣科”、“空對空”等教學理念完全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而不同專業的教學目標不同、就業方向不同,對此有必要重新調整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刪減部分重復的、次要的、脫節的內容,增加適應臨床發展的最新治療手段和最新研究成果,從而在不改變中醫學整體體系的前提下,重新編排教學內容,合理優化不同專業的中醫學教學內容。下面分別對兩個專業的中醫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介紹。
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中醫學的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之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畢業后在臨床工作中能恰當運用中醫藥診療技術。我們針對就業崗位的需要和中醫學教學實際,重新定位了中醫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了解和掌握一定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中醫診療規律及基本技能,以便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開展中西醫的配合診療。教學改革中以提高臨床實用性為核心,牢牢把握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特點。對基礎理論講深講透,并側重講授四診技能、辨證用藥規律和針灸實踐操作等實用性內容。刪減部分如陰陽五行等抽象晦澀的內容,增加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疾病的相關內容,如不完全腸梗阻的中西醫保守治療、中風后遺癥的針灸理療。
為保持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將經絡學說和針灸合并為一章,將中藥與方劑調整為一章,將原來的養生保健內容分到各個章節,并增加最新的養生理念,如五行養生、飲食養生、中藥養生、情志養生、經絡養生、針灸養生、推拿養生等相關內容,緊跟時代步伐,符合時代特征。將原來的14章調整為9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第三章藏象學說;第四章氣血津液學說;第五章病因病機;第六章四診和辨證;第七章中藥與方劑;第八章經絡與針灸;第九章常見病證。
醫學營養專業開設中醫學的目的是運用中醫理論指導營養膳食養生,如應用五味、五色入五臟結合中醫藏象學說和氣血津液的理論對五臟和氣血調補,從而指導營養養生保健;重點掌握藥食同源的中藥用以中藥藥膳的制作,指導臨床合理營養配餐和調配營養處方;刪除中醫辨證、病機、治則等與營養專業聯系不緊密的內容,增加養生保健以及常見病的中醫藥飲食調養的內容。
為適應營養專業的就業需求,重點講解藏象、氣血津液、中藥方劑的內容,刪減陰陽五行在中醫學的應用、病機、辨證等內容,增加常見病的飲食與藥物治療等相關內容,將原有的章節調整為8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第三章藏象學說;第四章氣血津液學說;第五章病因 ;第六章四診;第七章中藥與方劑;第八章常見病證的飲食調養。
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分別在臨床醫學和醫學營養兩個專業中進行試點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1)制訂教學大綱是保證改革的前提條件,為達到徹底改革的目的,有必要編寫新的教學大綱。根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制訂符合本專業的教學大綱是保證改革順利實施的基礎。大綱應該簡潔明晰,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既要有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講解與介紹,又要有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成就和相應的新理論與觀點方法,同時毫不忌諱地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供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
(2)通過督導聽課,檢驗改革的成效,加強校級督導聽課制度,督導組成員課后反饋聽課效果,提出改進意見,從而對教學大綱進行進一步修訂,直至完善。
(3)學生的反饋意見是檢驗改革最終是否取得成效的標準。通過年終學校組織的評課制度,讓每一位學生為教師打分,檢驗學生是否滿意。另外,還通過課后的交談、反饋,不斷改革教學內容,逐步加以完善。
綜上所述,臨床醫學和醫學營養專業要依據其專業和就業特點的不同,分別制訂適合本專業的不同的教學內容。臨床醫學專業重在培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醫學營養專業重在培養指導臨床營養處方的能力。改革注重教學過程“有趣性”和“有效性”的結合,重在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符合國家倡導的大力發展中醫藥的趨勢,也符合我校制訂的以培養技能型、實用型基層人才為目的的辦學理念。
[1]邱根全,曠欲勝,蔡云,等.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5):611-612.
[2]王海林,賈春華.論地方醫學院校中醫學教學內容的改革[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0,17(4):177-178.
[3]曾真.西醫院校中醫教學的現狀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