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倩,陳 莉,賈 麟,徐曉璐,胡曉霞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上海 200433)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社會性、應用性及責任性都非常強的學科,臨床見習是將醫學生由大學課堂引入病房、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是醫學生聯系書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橋梁[1]。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逐漸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下一階段的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血液科在內科學中相對屬非重點學科,如何在臨床見習中培養學生興趣,初步掌握出血性、貧血疾病和惡性血液病等的診斷和治療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多年的臨床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以下經驗以提高教學質量。
血液學是臨床醫學中發展最快、最前沿、最有前景的學科之一[2],血液病學相對專業性強,內容復雜,與多個學科內容有交叉。因此,在血液科見習前應復習相關基礎課程的內容,如免疫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及診斷學的知識。對既往基礎知識的重溫可以幫助理解疾病,將與血液系統有關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結合起來,對認識血液系統疾病有很大幫助。要重視對見習病例的選擇,盡可能選擇常見、典型而且是需要重點掌握的病例。課前一天和病患及其家屬做好溝通,仔細說明見習的內容和時間,爭取病患及其家屬的配合,以便學生在見習時醫患雙方能有效互動。在每次見習課的前30分鐘,由帶教教師向見習學生介紹儀容儀表、勞動紀律,提出對見習期間學習態度、見習內容進行考評的要求。簡單串講該次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明確指出應該掌握的重點內容,同時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簡要授課后,學生對本堂見習課內容能基本做到“心中有數”。由于血液科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書本上的知識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所以有必要在見習中對血液科的一些新進展做簡單介紹,如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的進展,讓學生了解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開闊視野。根據見習學生的人數及教學要求,合理安排教學方法。每次見習,將學生按每組4~6人分為若干小組,由任課教師帶組,小組相互見習選擇4~5個病例。帶教教師負責選擇帶教病例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診斷分析等,并對典型病例進行病情評估,討論治療計劃等。帶教結束前分別對學生進行集中考評,學生可以相互補充,最后教師加以指正。經過這樣的安排,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比較深刻、系統,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也相應增強。
用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取代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多次信息溝通,給學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個性的發展。通過這一方式,鍛煉了學生的臨床能力,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能了解學生最需要得到什么樣的知識及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并給予學生更完善的指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也不失為臨床見習的好方法。血液病特別是與血液系統相關的疾病多由其他系統疾病引起,又稱為繼發性,實際上這些繼發性改變遠比原發性疾病多見,在臨床見習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有助于剛接觸臨床的醫學生體會從疾病的現象到最終診斷的臨床思維過程,教師通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按圖索驥,一步步推出結論。即使結論不正確也不要緊,仍然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觀點,使學生自我評價出不足或缺陷;結論正確更會使學生由衷地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認識到臨床見習學的是思路和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專科知識。過去傳統的臨床往往遵循這樣的模式:先告訴學生這是什么病,然后告訴學生這個病的臨床表現、病理生理特點,從而驗證理論課的內容,實際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往往沒有診斷明確,只能見到各種癥狀,有待你去分析診斷,啟發式教學方式正是順應臨床診斷的程序。
在醫療實踐中,人文素質與醫療技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隨著醫學模式的變化,由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誘發的疾病明顯增加,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對醫療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也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見習不同于理論授課,學生要與患者做面對面的交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對于病史的采集和查體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病與其他專科不同之處在于多數患者為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及經濟負擔重,情緒不穩定,精神上更渴望醫務人員的關懷。此外,血液科患者需要反復住院,尤其是惡性疾病患者早期治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故醫生與患者的交流存在持久、固定的特點。這種溝通技巧僅通過理論描述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在平常的工作中就與患者建立一個非常良好的交流平臺,這就要求教師言傳身教,對每位患者都認真負責、關心體貼,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心理特點,對患者不理解的問題要做到有理有據的說明,這樣的醫患關系才是融洽而相互理解的。我們要求學生對配合教學的患者存有感激之情,對不配合的患者懷有理解之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及醫德醫風。見習之前還要針對既往學生在其他學科見習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設計問題,如簡單的一個小問題“問診時針對不同患者如何問年齡?”,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同樣的問題應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會造成不同的效果,要求學生從小處著眼,在溝通中盡量不要引起患者心理的不適。醫患之間的溝通貫穿于診療的整個過程,血液科疾病的特點更決定了其溝通的特殊性,醫生應該針對患者不同的疾病及身體狀況、經濟情況制訂不同的治療方案,既要讓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又要讓其充分認識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在這里我們也舉了一些溝通失敗的例子請學生指出其中的不足,從而讓學生在醫療活動中重視溝通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溝通技巧。
每次見習即將結束時,教師都對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給學生一些相關思考題或相應的典型病例,讓學生思考或分組討論,在討論中理清思路,鞏固所學知識,最后由教師對此病例結合書本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和總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此類疾病的認識。同時,在總結完后,利用調查表和口頭詢問的形式,客觀聽取學生的建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見習質量。我們通過了解學生在血液科的見習體會、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以及意見要求等,及時改進了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血液系統疾病的講授首先要求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掌握知識的核心,深入淺出地理解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發揮其積極能動性,從而更好地掌握血液系統疾病知識,為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學生打下基礎。
[1]王紅勇,楊成明,王旭開,等.關于如何提高臨床見習質量的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11):1418-1420.
[2]鄧家棟.臨床血液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