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茹葉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0)
逆反心理是一種較穩定的認識、情感和意志行為的傾向,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1]。其可見于各種人群,但以青少年學生較為普遍和突出。逆反心理一旦出現,常常會造成“反差現象”,使教育和管理更加困難,是導致青少年產生不良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少年兒童生理趨于成熟,認識和情感飛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而片面地夸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地反面宣傳。
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或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他們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教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意氣用事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那些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們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這些都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外部表現。
中學生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征越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中學生大腦也逐漸發育成熟并趨于健全,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成人感”和強烈的社會獨立性,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的一切。但是中學生在心理上的發展卻還是不成熟的。這種生理的成熟與心理的不成熟產生矛盾,在認知發展過程中,青少年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不夠成熟,加之青少年閱歷和經驗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認知的偏差較大,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固執己見。他們往往嫌父母和教師管得太嚴、太啰嗦,對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子女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給予孩子心理和物質的照顧過多,尤其是在對孩子教育上的要求過多,超過了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對孩子造成的壓力過大,抑制了他們的獨立性和完整個性的健康發展,就極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間,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就會產生反感、抵觸,而且以后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父母關系不和也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會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以及反社會行為。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即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教學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從而使青少年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青少年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青少年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進行客觀評價,過于注重分數,對青少年的一點小錯揪著不放,使青少年產生“教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行為上與教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教師施教的內容陳舊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社會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也是誘發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不良媒體、不良團體等,都可能對青少年的思想認識造成影響,腐蝕他們的心靈,導致其極端的、逆反心態的產生。
社會缺乏對青少年學生獨立意識的認同感。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被社會稱為是“抱大的一代”,社會輿論往往擔憂這些孩子的前途,擔憂他們的自立能力,擔憂他們將來不能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這些社會輿論造成青少年的反感,因此在其接受教育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使人們生活方式多元化、思想觀念多元化、思維方式多元化,而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對各種生活方式、各種思想觀念缺乏正確的分析能力,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觀念,這往往與教師、家長的思想產生諸多沖突。如果這時教師和家長不及時采取正確的疏導方式,而是硬加阻攔,就容易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師是培養人的專門勞動者。如何對待所培養的對象,是教師這一行業古今不變的話題。千百年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產生出一種崇高的教師職業道德,這就是尊重關愛學生。教師只有尊重信任學生、關愛學生,才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贊科夫也說過:“沒有教師對學生的愛,學生就會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團。”[2]可見,教師熱愛學生這種態度和行為對于育人多么重要。可以說,教育工作往往都是在這一基礎上產生效力的。
教育改革中極其重要的問題,就是重視和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素質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培養。人文素質培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要目的的歷史與民族文化教育、道德觀念教育;以哲學為主要內容的世界觀、方法論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為主要目的的文學、藝術教育。加強青少年的素質培養,預防和糾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首先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以及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營造一個優良的校園環境和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突出校園文化生活的理論色彩,引導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增強抵制各種錯誤的能力,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場所。努力把校園建設成文明的沃土、求知的殿堂。校園里充滿著奮進向上、真誠相待、無私奉獻、尊師愛生的氛圍,使處于這樣一種環境中的青少年心境平和、情緒穩定、心情舒暢、專心攻讀,他們就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樂意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其次,在青少年管理工作中要避免采取措辭激烈、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做法。因為每一位青少年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都希望自己被別人尊重,特別是后進生,表現不好,成績又差,難免有自卑心理,處理不好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既要激發兒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對兒童心靈滋長的一切不好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的態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這種結果的真諦就是對學生的關心,也只有這種關心才能如水載舟,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為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你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3]因此,我們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樣就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也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與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與道德、法制觀念及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我們只有了解了這些矛盾,善于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
加強青少年的素質培養,預防和糾正他們的逆反心理,學校除了盡力做好自身的工作外,還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因為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不僅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而且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同時,學校要經常和家長取得聯系,對于青少年來說,家庭是他們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伴隨其終身的一所學校,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努力取得家長的配合,爭取讓家長對孩子多一份愛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和諒解,使每一位家長正確對待自己的子女,正確教育自己的子女,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才能為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青少年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才能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泰戈爾曾說過:“你看不到自己,你所見的僅是你的影子。”科恩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這說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教育,別人不能代替。首先,理解父母和教師的苦心。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啰嗦、嚴厲或是不近人情,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發展,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是出于對孩子的關心。教師作為一位教育者,他的本意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青少年學生應該了解這一點,學著去理解大人。教師、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應當用寬容的態度對待父母和教師,這樣也就減少了逆反心理產生的機會。其次,把握自我,學會適應。青少年應該了解,突顯自己的個性并非是要與教師、父母作對。“宰相肚里能撐船”,青少年在接受教師、父母的教育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認真思考,在受到批評時,要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虛心接受。另外,還要主動與教師、父母接觸,向他們請教,與他們談心,這樣多了一份溝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青少年平時要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以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展現自我價值。
[1]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M].杜殿坤,譯.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80.
[3]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趙瑋,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