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新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筆者在新加坡進行了為期10個半月的MPAM項目學習。在學習期間,筆者到新加坡許多部委和企業進行了參觀,也到衛生部進行了實習,并對3家醫院進行了考察和體驗,由此深度地了解了新加坡的管理制度和新加坡的衛生服務體系,有頗多感受。
新加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在世界地圖上僅僅是一個點,獨立于1965年8月,領土面積71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在建國初期除了有較好的地理位置之外,一無基礎,二無資源。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港口,第二大的鉆井平臺生產基地,第三大的煉油中心,第四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人均GDP趕上了美國,人民平均壽命81.2歲,軍事力量也較周邊的國家強大。從這些事實來看,新加坡的確是成功的,它的成功與以下因素有關。
新加坡是一個法制非常健全的國家,法律齊備,詳細具體。不僅如此,嚴格執法也是新加坡最大的特點,凡是合法的行為,無論是誰、是什么樣的事都可以辦,不合法的事誰都辦不成,否則就會觸犯法律,執法沒有絲毫的余地,犯罪成本很高。由于嚴格執法是新加坡各項工作的基礎,因此新加坡整個國家是在一個規范的狀態下運行的,糾偏的消耗較低。
自2000年以來,新加坡開始實行電子政務服務,各種申報、審批事項及事物的辦理都是通過網絡進行的。一方面方便了公眾,不用花很多時間來往于行政部門之間,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的各種資訊、程序、要求都在網絡上公開,避免了以權謀私和暗箱操作。還有公眾的個人信息全部都進入政府的電子數據庫,個人薪金收入、家庭財產、資金往來都受到政府的監控,沒有隱藏事實的機會。
新加坡無論是執政黨還是政府部門都非常注重民意、尊重民意,聆聽民眾的訴求,為民眾排憂解難。例如,在2011年大選中,執政黨失去了6個席位,隨即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重視,之后他們不斷檢討自己,調整政策以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
新加坡的公共物品如醫療、交通等均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實施,但在實施過程中,由政企合作來完成。普遍的做法是,由政府投資建設,然后交給企業提供服務,這樣做的結果是,企業進入競爭的市場可以帶來高效優質的服務。
新加坡的各行各業,大到國家部委、小到企業部門,都能從戰略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愿景、使命以及發展戰略,并按照戰略規劃一步一步落實,直到戰略目標的實現。通過一個個戰略的實施,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
由于新加坡很小,因此國民、政府和執政黨都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和憂患意識,這些意識的存在使得這個國家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改革、不斷地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追求卓越。目前新加坡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的醫療衛生服務由公立與私立醫療機構共同提供[1],公立醫院的所有權是政府,但按集團化模式進行運作和管理,完全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公立醫院接受政府的補貼,因此價格較低,是非盈立性的機構,受到政府部門的監管。而私立醫院是由私人或社會資本投入創辦,為盈立性機構。新加坡設有兩級醫療網,底層是社區醫院和一般診所,上層為綜合性或專科性的大醫院,前者負責基礎性保健服務,也承擔部分公共衛生的職責。其中私人診所占80%的業務量,公立機構占20%的業務量;后者負責綜合性或專科性的醫療服務,與前者相反,私人醫院占20%的業務量,公立綜合性或專科性醫院占80%的業務量。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就醫流程是先進入社區診所就診,一般的治療在這里完成,如果是專科疾病或社區診所無法進行治療的患者,再轉入大醫院。急癥患者可由急救部門直接轉入大醫院。為鼓勵人們到社區首診,對于經社區首診轉入大醫院的患者給予10%~20%的看病優惠。大醫院以提供住院服務為主,患者在大醫院的平均住院天數為5~8天,有些出院后仍需繼續治療的患者將再轉入社區進行后續治療,即雙向互轉。醫療費用實行“3M”,即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保健儲蓄是公積金的一部分,由雇主和雇員分攤交納,是強制性的醫保個人儲蓄,用于支付住院費用;健保雙全計劃是對重病及長期慢性病的醫療投保,保費從個人保健儲蓄賬戶中支出,是一項自愿的、社會統籌的大病保險;保健基金是社會救助系統,幫助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的貧困群體。總體來看,新加坡的醫療保險制度更強調個人責任,政府在整個醫療保障制度中的作用,一是制定相關法律,強制推行保健儲蓄計劃;二是對公立醫院進行財政補貼,降低服務價格;三是制訂并實施醫院重組計劃,以達到高效率、低成本、優質服務的目的;四是通過多種手段對醫療費用進行調控[2]。
新加坡醫院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極優的環境和極佳的服務質量。每家醫院都整潔、美觀、舒適、溫馨,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出人性化的服務,門診一站式服務、衛生間、檢查床、兒童診室等處處彰顯著對患者的關懷。他們的理念是要給患者“愛、信任和希望”。
新加坡的醫院都有綠色的生態環境,在醫院里感受到的是生機盎然、鳥語花香,這使人心情非常放松、愉悅,是患者康復的極好場所。醫院不設大門與圍墻,讓人感到親切與自然,無恐懼感。多數醫院的底層都會引入一些社會服務性機構,如餐飲、超市、書店等,方便患者。醫院每個入口都設有服務咨詢臺,到處都有醒目的路標指示。在入院處、藥房、檢查科室、門診診室等處均有等候區,實行一室一診。病區走廊和衛生間都安裝有安全扶手,衛生間內還有緊急呼叫裝置,電梯內設有方便坐輪椅患者操作的按鈕。病房內每張病床都安裝有圍簾,在做檢查和治療時可以圍起來,形成一個私密空間,保護患者的隱私。室內燈光柔和,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安靜、安全、舒適、方便的就診和修養環境。
完善的醫療服務是新加坡醫院的最大特點,它滲透到醫療過程中的各個角落、各個流程、各個環節、各類人員,形成了鮮明的醫院文化。患者在住院期間,醫院承擔患者的全部護理責任。護士除了治療之外,還有大量的生活護理工作,如患者活動、上衛生間的陪護,為患者洗澡、更衣,幫助患者就餐等。為了持續改進,醫院還會向許多“標桿”學習,例如,亞歷山大醫院派人參觀學習全球最優秀的醫院,汲取先進的醫院管理經驗;向星級最高的酒店學習,改善醫院服務態度,采取種種措施方便公眾;向國際機場學習,改進醫院餐飲質量和配送方式。通過學習,把好的經驗融入自己的醫療服務實踐中,摸索出無縫隙的醫院服務模式。
新加坡衛生部對醫院各類人員職責做了明確的規定,各類人員均按職責上崗,各司其職。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違反法規和紀律就會受到嚴厲處罰。作為患者也有許多權利,如擁有醫治權、知情權、決定權、隱私權和申訴權。在醫療護理活動中,醫務人員必須依法、依制度行事,否則患者可以提出申訴。因此,各種醫療記錄清晰、詳盡,奉行“寫下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寫的”。醫生對患者的診治非常規范,無論是做檢查還是用藥都是在有依據的基礎上才進行,不會有過度醫療的情況發生。醫生看病十分認真、細致,采集各種信息,保證診斷的準確性。患者出院后一周內要進行復診,如果患者沒有復診,醫院就會打電話盡量動員患者去復診,在患者無法復診時,醫生將詢問患者病情,針對情況給予處理。
如果把治療和護理分成十等份的話,筆者認為新加坡的醫療為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在新加坡,醫生的工作是規范的、合理的、有效的,治療基本上是在診斷后才開始的,而護理工作卻是隨時的、周到的、無縫隙的,并且是大量的。筆者見到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不停地重復著同一種行為,就是拿著抹布擦拭,擦墻、擦桌子,擦看到的一切東西,而護理人員就一直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護著她,不時地給她清除腳下的障礙物,移開椅子或其他物品,非常人性化。而在中國醫院,治療所占的比重較大,護理相對薄弱,為七分治療,三分護理。因為我們的醫生始終把解除患者痛苦放在首位,所以治療是積極的,有時在疾病尚未完全診斷時就會給予經驗性或對癥治療,而護理工作承擔的較少,特別是生活護理,大多是由患者家屬來完成。因此,中國與新加坡在醫療服務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和家屬對醫院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轉變,不僅要求“把病看好”,同時也追求“整體舒適”。在這方面,新加坡給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在我國開展“優質護理”工作已有很長的時間了,許多醫院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成效始終不大,筆者認為根本問題在于患者有家屬陪護。如果實行無家屬陪護制,醫院承擔起全部的護理責任,優質護理自然就會實現了。實質上,實行無家屬陪護對醫院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一是可以使醫療秩序得到改善,醫務人員可以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診療;二是可以降低醫院設施的使用率,并減少維修次數,這些支出的減少或許比增加的護工費用還要多;三是可以加強營養飲食的服務工作,使患者得到特殊的飲食照顧,利于疾病康復。當然實行無家屬陪護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目前尚無護理的收費標準,且不屬于醫保范圍。另外,患者家屬可能對醫院還不夠信任,不放心醫院的護理,還有醫護人員自身的能力還需培養,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發展的方向,應當去嘗試。
目前各地的大醫院都有很多就診患者,而且仍然有居高不下的態勢,這使得大醫院不得不進一步擴大。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完全可以由社區衛生中心來完成診斷和治療。如果像新加坡那樣,由社區醫院對患者進行一次篩選,將病重患者轉入大醫院就診,大醫院也可將康復期的患者轉回社區醫院進行治療,這樣就可以減少患者的住院天數,從而更合理地利用醫療資源。
醫院環境對患者的康復有很大的幫助,良好的環境能使人愉悅,利于患者的恢復。因此,醫院可以加大對環境改善的投入力度,創造良好的醫院環境。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籠統地說,是指具有一定歷史延續性和群體特征的行為習慣,文化具體可體現在言行、規范、禮儀、文字、價值觀、人生觀等諸多方面。新加坡的每家醫院都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因為文化對企業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圍能使職工情緒飽滿、相互適應、協調一致,激發出職工的工作熱情,因此各醫院的醫務人員在進入臨床前的第一課就是對其言行舉止、接人待物的培訓,而對醫院的愿景、使命、價值觀、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教育是持續的。無論你到哪家醫院都能體會到醫院的文化,這些文化有其共同的地方,比如每家醫院的員工都能體現出愛國、愛院、愛崗的熱情;對患者、對同行、對路人的禮貌、友好與和善;環境優美、整潔,工作認真、有序。然而各個醫院又有其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建筑布局、宣傳風格、特色服務等,反映出各醫院內在的精神和各自的特點。但所有這些都是以服務好患者和患者家屬為前提的,突出了“以患者為中心”,筆者認為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打造良好的醫院文化,可以使每位醫務人員牢記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工作職責,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把自己投入到全心全意為患者的服務之中,這樣可以真正獲得患者的滿意。
[1]陳昱方,林婕等,張亮.新加坡衛生服務體制對我國衛生服務體制改革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2,25(1):71-73.
[2]常修澤.新加坡醫療衛生體制的四點啟示[J].學習月刊,2007(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