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莉
(彭陽縣白陽鎮衛生院,寧夏 彭陽 7565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持續奮斗。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1]。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2]流動人口子女是現實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我國青少年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動人口子女是否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其學習和建設祖國的基礎,正視他們的健康檢查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于促使相關部門做好流動人口子女體檢工作,使流動人口子女及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十分必要。
時至今日,流動人口稱謂的多樣性使得我國對流動人口的概念到現在為止尚無統一表述。有關流動人口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10余種:流動人口、外來人口、流入人口、外流流動人口、外流務工經商人員、自發遷移人口、自流人口、暫住人口、短期遷移人口、暫時性遷移人口、民工、農民工、民工潮、盲流、人戶分離人口、超生游擊隊等。
目前學術界對流動人口概念的界定,大致從戶籍、流出地、流入地與流出地相結合、勞動就業和計劃生育等多角度分別進行了表述。
對流動人口概念界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時間限定和空間界定上的不一致,而本文所界定的流動人口即為離開常住地進入城市務工的人員。
隨著流動人口遷移模式的變化,原來僅是流動人員“單槍匹馬”或“夫妻倆出來打拼”,現在逐漸轉變為老老少少“全家遷移”。本文所指流動人口子女是指從小出生于農村,跟隨父母進城的年齡在0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
在醫學界,對于“健康檢查”的含義及其所需檢查的項目并沒有統一界定,專家的說法并不一致。多數人同意將健康檢查界定在身體尚無明顯病痛出現前、對全身各重要器官做篩檢,以了解身體健康狀況的檢查。本文所指健康檢查就是人們常說的體檢。
目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健康檢查幾乎處在一個缺省的狀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使得他們的健康檢查常常落空,其子女的體檢更是無從談及。從以往的文獻資料中獲知,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測試相對身體健康檢查較多。僅有的針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健康檢查是由其所在學校組織進行的,政府或相關衛生部門很少主動組織這樣的體檢活動。
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2004年全市組織對9923名流動人口子女(14歲以下)進行包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內科疾病、血紅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7項健康檢查,結果表明:生長發育遲緩、營養不良、貧血的患病率和HBsAg陽性率等指標,流動人口子女明顯高于本地兒童,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兒童的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本地兒童的健康水平[3]。相比其他地方,昆山市是做得比較好的地區,其他地區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沒有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健康狀況進行相應檢查。
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健康檢查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流動人口子女健康檢查體系不健全直接為該群體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流動人口子女因其自身居住或生活環境較差,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貧血的患病率增高。雖然有些地區或學校偶爾會“例行體檢”一次,但往往距離下一次檢查間隔時間過長,從而無法獲得流動人口子女的健康發展情況的信息。從作為家長的流動人口自身來講,因其經濟狀況較差、整日忙于生計等原因也很少主動帶子女去醫院做定期檢查,如此一來,孩子的健康狀況只有在真正出現問題時才能得知。
目前,政府對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健康檢查集中體現在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方面,較少針對流動人口子女組織專門的體檢活動。流動人口子女的健康檢查多數是在其母親懷孕到生產期間進行的。一旦進入學齡期,流動人口子女的體檢便隨之懸空。即便有為數不多的幾次檢查,檢查的項目也不是很全,并且醫務人員“走馬觀花”式的檢查,使得本應細致體檢的內容變成了“填單子”。如此體檢,獲知的健康指數也不是特別標準。
健康的體魄是學習的重要保證。作為教育流動人口子女的校方,大多數只是奔著升學率和成績而去的,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沒有主動或者說沒有完全承擔起傳播衛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識的責任,也很少督促其家長對孩子的健康狀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除此之外,多數學校到目前為止尚未設立“校醫院”,在為數不多設立有校醫院的學校,校醫院也基本成為擺設。在此情況下,流動人口子女普遍衛生習慣較差,衛生保健意識淡薄。
近年來,流動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查閱中國知網,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文章已數不勝數。對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關注和研究固然很好,也有助于政府對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但問題在于過度關注心理健康,很少涉及身體健康方面的研究,不僅無益于拓寬研究的視野范圍,也容易使人們在主觀上忽視對流動人口子女身體健康的研究。
政府牽頭,以衛生部門為主體,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及其子女健康檢查體系是當下解決流動人口子女體檢問題的關鍵所在。在地方財力不濟、醫療體系不完備的情況下,可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建立專家巡回醫療體系,將流動人口子女的體檢納入其職責范圍之中;或者以人口計生部門為主體,在健全生殖需求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增設流動人口子女健康檢查等諸項內容。
學校在重視流動人口子女文化課教育的同時,應加強學生的衛生健康教育,增設健康教育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具備設立校醫院的學校,應和當地的衛生部門建立聯系,定期對在校生進行體檢。已經設有校醫院的學校,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傳輸衛生健康知識外,也應和校醫院相互配合,做好體檢工作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
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分會根據各地體檢中心的數據分析得出,我國每年參加體檢的人數不足總人口的5%,主動體檢人數不到0.3%[1]。面對這樣的現狀,除了其他職能部門要積極動員人們加入到體檢行列之中外,流動人口子女家長要帶領孩子,積極主動體檢,為健康提供超前保障,不要等到身體出現問題時才去做一些專項檢查。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梁啟超.少年中國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羅曉明.經濟發達地區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學生基本健康狀況調查[J].醫學文選,2005(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