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軼芳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 江門 529000)
一體化教學在中職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邱軼芳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 江門 529000)
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實現職業教育目標,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一體化模式進行教學,對病理學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將來的職業崗位需要。
職業能力;一體化教學;病理學;綜合素質
一體化教學體系,就是整理融會教學環節,把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單獨制訂教學計劃與大綱,構建職業能力整體培養目標體系,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落實來保證整體目標的實現。一體化教學是近年來職業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由一位教師或一組教師在共同制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實施教學,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及時消化吸收[1]。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形成,是中職醫學學校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病理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進入疾病學習的第一門學科,而學習病理學的最終目的是認識疾病特征和診斷疾病,為將來的臨床工作做準備。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一體化模式進行教學,對病理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從而實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衛生職業教育的教學思維、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仍未完全脫離傳統的教學觀念,這就使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畢業后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而,我們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進行教學改革。而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施一體化教學,快速培養技能型人才。病理學作為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及其機制的基礎課程,是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關鍵學科,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臨床課程的學習。由于其具有理論性較強和教學內容抽象、復雜等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并教會學生運用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因此,構建一個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本位,并符合職業教育目標要求的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一體化教學,使教學由“知識的傳遞”向“知識的處理”轉變;教師從“單一型”向“雙師型”轉變;學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實踐”轉變;教學組織形式從“固定教室”向“開放實驗室”轉變;教學手段從“口授、黑板”向“多媒體、網絡化、現代化教育技術”轉變,從而以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體現職業教育的實踐性、開放性、實用性[2]。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枯燥乏味的知識,而應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使學生從實踐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中應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建立評估標準和激勵機制,制訂一體化教學計劃,應用一體化教學方法,配套一體化教學設施。
構建一體化教學體系,首先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在傳統教學中,“教”為主動,“學”為被動,先“教”后“學”,“教”與“學”分離。學生往往等待教師傳授知識,沒有把自己主動學習的潛質挖掘出來,通常是教什么,學什么;教多少,學多少。這種僵化的教學理念常常使學生感覺難學,教師感覺難教,甚至還會引起教學中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教”和“學”的雙重失敗。抽象復雜的病理學知識對于中職學生來講,具有一定難度。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樹立“學為主,教為輔,教學互動”的現代教育理念,對一體化教學至關重要。
一體化教學需要的是“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指那些能夠把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高效率進行教學的教師。“雙師型”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在教學中能夠將理論聯系實際,能夠指導學生分析實際病例,因此,病理學教師的臨床經驗和科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余,要和附屬醫院病理科保持密切聯系,并去病理科實習,以及時掌握常見疾病及疑難問題的臨床特點。
隨著現代醫學的蓬勃發展,現代病理學早已從原先傳統的單一病理形態學發展為涉及多學科的綜合學科。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病理學的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素質,對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及時進行修改,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每一章理論課講解中增添一些前沿的病理學研究動態,講解一些最新的病理學科研成果和相關的科研方法,以提高學生對病理學的認識。這樣既可以完善和鞏固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單純傳授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實驗教學是理論課的延續和補充,且在形象性、實踐性方面更具優勢,有利于學生掌握病理學知識,因此,必須重視實驗課教學。通過實驗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及時利用教學醫院提供的嶄新臨床標本,開展綜合性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和認識病理學的工作,為將來走上臨床提供指導和幫助。在實驗課教學中,應以學生自己觀察為主,教師可稍加引導和提示或者以提問形式啟發學生,學生就能很準確地對病理圖片進行正確描述,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可鍛煉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合理的教學考核方式能夠充分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正確、公平地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病理學的考核,應將病理實驗考核納入學科綜合成績,提升實驗課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以一份考卷成績就定優劣的做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的現狀[3]。
病理學基礎是一門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課堂教學主要涉及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結局與轉歸,內容豐富且理論抽象難懂,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起來多傾向于死記硬背,易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避免使用單一的“說教”模式,采用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思考、分析,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形式將病理學知識講出來,不僅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而且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量開展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可以把病理學教學中不同種類的正常組織、病理組織、細胞的形態和染色特點、正常器官和病變后器官的比較等,通過圖片、聲音、動畫、短片等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加深理解和記憶[4]。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它的使用增加了教師的課堂表現手段,使課程內容中的許多難點、重點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而大大推動了教學改革,挖掘了教師的潛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體化教學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單靠先進的設備和教師的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在實施一體化教學的過程中,實施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尤為重要。因為課程的改革、課程的開發,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是一體化教學取得成效的關鍵。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較為科學、可行的檢查、評價制度,并通過學生、教師及其他有關途徑,及時反饋課堂教學信息,從而使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發現和解決。
[1]溫一軍.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07(4):16-17.
[2]王錦.“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75-76.
[3]阿米那·熱合曼.病理學教學改革措施與創新經驗[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6):60.
[4]王艷梅,牛永紅.多媒體教學在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7(6):948.
G420
A
1671-1246(2013)10-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