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毅
(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
政治課開卷考試的思考
韓鳳毅
(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
介紹政治課的學科特點和開卷考試的優越性,著重探討如何在政治課中有效地實施開卷考試。
政治課;開卷考試;思考研究
現在很多學校的政治課考試都采用開卷考試形式,其原因是,這種考試與以往單一的閉卷考試相比有很多優越性。
政治課教學要擺脫應試教育,面向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原來的閉卷考試讓學生應付考試的法寶就是死記硬背,而開卷考試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核,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法,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理解、歸納能力;它要求教師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關心國內外大事,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為適應開卷考試,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考試方法與教材教法改革相配套,并形成良性循環。
閉卷考試的命題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運用。開卷考試則注重對考生能力的考核,開卷試題大多在教材上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它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較強的審題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運用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同時,由于減少了對記憶內容的考查,也為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學生更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促使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并更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這不僅提高了政治課的實效性,更體現了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教學目標的要求。
閉卷考試要求學生記憶教材中的大量知識點,不少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而開卷考試則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不再是單純地考查學生對課本中知識點的記憶情況,這樣,學生就不必花很多時間去死記硬背,從而減輕了學生負擔。另外,開卷考試可以帶書、帶復習綱要等相關資料,從心理角度講,這可以或多或少地緩解學生考試時的緊張情緒,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開卷考試使學生跳出了死記硬背的“苦海”,同時也給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課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適應這一要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思想對當前政治課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教師要敢于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樹立“大政治”的觀念,不僅要指導學生學好教材,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政治課外書籍,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僅要搞好課堂教學,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好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例如:講授法律常識開篇課——前言時,可以用書本第八頁的“閱讀與思考”中的事例作為切入點,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課堂教學既密切聯系了學生的思想實際,又加強了學科與生活、社會的聯系,讓學生關心生存環境,關注社會焦點,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政治課要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改變單項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
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查上。
開放型試題一般以某個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在答題要求和答題設計上增加了多樣性和靈活性,以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樹立“一種意識”,即促進教學開放的意識,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像,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要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關注問題的結論,又注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過程;二是構建學生的知識網絡結構,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三是通過情景模擬、現實模擬等方法,構筑學生的綜合思維模型,注重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思維方式的培養。在課堂教學的實踐操作上,采用“三類思路”:一是拋出“二難推理”,即引入辯論賽的做法,啟迪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學會分析論證、歸納演繹,做到自圓其說;二是“主體嘗試探究”,引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師生一起搜集、編寫、分析案例,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案、多種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熱點課”,講清熱點的內涵、形成、發展、知識聯系。
實施開卷考試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這是不可忽視的。
3.1.1 片面理解開卷考試 實施開卷考試后,部分教師和學生片面理解開卷就是“抄書”的考試,因而放松了“教”和“學”,有的教師甚至把開卷內容作為閉卷內容讓學生背;有的教師則將分析題做出標準答案讓學生去背;有的學生平時不認真復習,考試時不求答案正確與否,只求抄得越多越好。這樣的“教”和“學”都誤解了開卷考試方法改革的目的和指導思想,這不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素質為目標,而是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3.1.2 考試內容局限 政治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成績評定既有智育的評定要求,又有德育的評定要求。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升學的影響,人們判斷和評定學生的政治課學習成績往往只根據其書面考試成績。雖然當前實施了開卷考試,但考試內容主要局限在學生的認知領域,忽視了情感領域和行為領域。有的學生盡管在試卷上答題“頭頭是道”,可是在實際表現中卻往往言行不一致,這大大削弱了政治課的德育功能,無法體現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思想素質教育的要求。
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學科,如何全面考核評價學生,真正體現德育課的學科特點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對此應有一條新的思路和一種新的探索,筆者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3.2.1 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 評價離開了教育目標就不能成立,這就意味著評價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要具體分析教育目標并實現這種目標,這是在進行素質教育時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的一種新思路。政治課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紀等素質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根據這樣的教育目標,我們要尋找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和方法,而最終評價應追求的是實施這個素質教育目標的全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
3.2.2 認知考核和思想行為考核相結合 在政治課考核評估的探索和研究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觀點,即把政治課上的行為表現與操行評定等同起來,這是一種誤解。政治課教學的中心任務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政治課的考核評價必須同與之相關的行為表現相聯系,而不是指學生在學校的整個思想行為表現,即大德育中的行為表現。
3.2.3 精確性評價和模糊性評價相結合 在考核方式上,以單一的閉卷考試轉變為開卷考試,這是考試方法改革的一大進步。它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注重對學生運用、分析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是否可以對開卷形式做進一步拓展,從多角度、全方位來考核學生的真實水平?以往的考核比較重視精確領域,比較強調答案的客觀性,而較少涉及對學生的智慧、才能和創造力為主的模糊領域的考核。作為政治課的成績應該是知識、品德、能力等諸要素的融合體,要把精確領域和模糊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要拓展開卷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對處于實現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要想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就必須培養適合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開卷考試能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要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探討,日益完善這種新穎的考試形式,使其在培養人才方面發揮強大的推動作用。
G420
A
1671-1246(2013)10-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