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毅
(寧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 寧海 315600)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我國目前每天有3000人死于吸煙導致的相關疾病,并且根據2010年全球成人煙草流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72.4%的15歲及以上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暴露,共計有7.4億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危害,其中有1.8億青少年[1]。
為了減少煙草危害,中國于2003年11月10日正式簽署《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5年8月批準《公約》并于2006年1月正式生效。以法律強制手段控制煙草危害在國際法律實踐中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愛爾蘭在禁煙法律執行后公共場所吸煙率明顯下降,挪威在禁煙法律執行后與吸煙相關的疾病都有所減少,并且禁煙對于青少年早起進入吸煙隊列是一個有效的保護因素[2]。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其實國家控煙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停止煙草供應,并不需要以立法的形式來控制煙草危害,但是煙草企業的運轉密切關系到國家的經濟效益,2011年煙草行業實現稅利7529.56億元,上繳國家財政6001.18億元[3]。煙草企業的合法存在便提供給了吸煙者合法使用煙草的權利,并且數量龐大的煙民與歷史悠久的煙草文化與新生的控煙力量形成了相當的力量對抗,而在立法方面也間接地表現出對吸煙者的權利尊重,這便會與生命健康權存在沖突。因此,需要站在更寬廣的視野下審視這種社會現象,以尋求合理的切入點來破解兩者的權利沖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不僅如此,許多法律部門都提供生命健康權的保護與救濟。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它與生俱來是公民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權利的基礎,如果無法保障生命健康權,那么公民的其他一切權利便無從談起。
吸煙的危害已經由萬余個科學實驗證明,在煙草煙霧中存在的7000多種化學物中包含250多種有害物質,70多種致癌物質,能導致癌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4]。既然吸煙有害已成公認,并且法理上也認可對健康傷害的存在,那么吸煙者為何還有吸煙的權利呢?按照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權利從來都不僅僅限定于法定權利,人們所擁有的權利源于自然并先于實定法而存在,并且人們有理由以自己的理性來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是社會人權衡各種利弊之后的最優選擇,雖然吸煙者明知吸煙有害健康,但基于其自身某些需要而選擇吸煙。法律無法窮盡所有的社會現象,在法律禁止之外便有實施有利行為的空間,我們“不能因為法律沒有明確宣告而否定某些應有權利之存在,只要不侵犯別人的權利和公認的公共利益就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動[5]”。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也如此表述:“每個人,只要他不違背正義的法律,就應允許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益”[6]。《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九條規定:“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笨傊@些可以由西方法學界的一句著名諺語來概括:“法無禁止即自由,法無禁止即權利”。
WHO《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第八條規定:“每一締約方應在國家法律規定的現有國家管轄范圍內采取和實行,并在其他司法管轄權限內積極促進采取和實行有效的立法、實施、行政和/或其他措施,以防止在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內公共場所,適當時,包括其他公共場所接觸煙草煙霧?!?/p>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于行人必經的通道上。公共場所不得設置自動售煙機。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并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煙者進行勸阻?!?/p>
《煙草專賣法》第五條規定:“國家加強對煙草專賣品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提高煙草制品的質量,降低焦油和其他有害成份的含量。國家和社會加強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教育,禁止或者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場所吸煙,勸阻青少年吸煙,禁止中小學生吸煙?!?/p>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一條、第三十七條也規定家庭與社會應盡責讓青少年遠離煙草。瀏覽我國的法律法規,不難發現對于吸煙行為是一種有限的許可,僅禁止了公共場所的煙草煙霧存在及未成年人的吸煙行為,由此推論,吸煙者對其吸煙行為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擁有權利,并且法律允許公共場所設置吸煙區也體現了對吸煙者的權利尊重。
既然法律不排斥人們在非公共場所吸煙,那么吸煙者在禁煙區域以外的空間吸煙是否就是完全自由的呢?答案當然否定?!妒澜缛藱嘈浴返谝粭l規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但是法律賦予人們自由的同時并不是無限制的,無限擴張的權利與自由便會跌入赤裸裸的利己主義窘境,對自由的限制其實來源于自由本身,合法行使的自由便應當是不妨礙他人自由的自由。當吸煙者與非吸煙者同時存在于某一非公共場所的時候,吸煙者擁有自由吸煙的權利,當然非吸煙者也擁有維護自身健康的權利,如果過分主張吸煙者的權利那么必然會導致生命健康權收到損害。那么如何在非公共場所尋找一個合理的切入點來劃定吸煙者與非吸煙者的權利范圍呢,在此我們以功利主義視角入手分析。
功利主義觀點對當代法學理論影響非常巨大,它認為,權利乃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對權利主體來說,它總是一種利益或必須包含某種利益[7]。功利主義的創始人杰里米·邊沁認為:“社會只不過是由它所代表的個人組成的實體,而社會利益無非是組成社會的所有個人利益的總和,因此,每個個體的利益得到了滿足,也就促進了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功利的最高原則,亦即道德的最高價值,不是簡單的自私的個人幸福,而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8]”簡單來說便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現在來看一組數據。2008年35歲及以上成人歸因于吸煙的經濟負擔共計22 695 309.7萬元,用于治療吸煙有關疾病費用共計3 937 741.2萬元,占全國衛生總費用的3.5%[9];在美國,每年除了470億美金的收入和生產力損失外,治療吸煙相關疾病的公共衛生總開支每年約500億美元[10];1998年煙草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成本基本持平并略有贏余,但從 1999年開始出現損失,到2010年損失額將達到618.45億元,并且隨著時間推移損失還將繼續擴大[11]。綜合以上研究數據可以很直觀地發現,煙草帶來的經濟效益凈值已經成負值。另外根據2010年美國衛生總監報告顯示:“已有充分證據證明二手煙與癌癥、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有關[12]”,我國有7.4億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暴露,并且二手煙沒有安全暴露水平,接觸的時間越長危害越大,如果得不到有效控煙,未來中國的國民經濟將不堪重負。
既然煙草的存在會增加吸煙相關疾病的負擔進而對國民經濟產生巨大負面影響,那么是否會對公民的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呢?答案顯而易見,幸??傊凳且陨a總值為基礎的[13],并且幸福與健康緊密相連,所以,疾病人口的比例上升會直接導致國民幸福水平的下降[14],另外根據馬斯洛的層級結構需求理論也可以間接推知,倘若人的需求停留在低級的生理與安全需求上,例如:將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吸煙相關的疾病治療中去,則必然阻礙對高級需求的實現,那么人獲得的幸福感也就當然減少,亦即對高級需求的期望感降低導致幸福感減少[15]。由此可見,煙草煙霧的存在并不能使社會利益達到最大化,更不能增進國民幸福感,但鑒于吸煙者擁有吸煙自由的權利無法簡單剝奪,其限制便在于不得影響非吸煙者的健康權,也即吸煙者不應在非公共場所存在非吸煙者時吸煙,這樣才能在現有狀況下獲得社會最大幸福。如此推論,吸煙者的吸煙空間僅僅壓縮至其個人的私有空間,或者是不存在非吸煙者的非公共空間。
克減吸煙權利的同時也限制了我們設立規范的空間,法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不可能深入私人空間來調整個人行為,并且現行民法不支持被動吸煙者的維權行為直接訴諸法律,因為侵權的一個重要構成要件便是明確的損害事實[16],但是煙草煙霧造成的損害并不立即顯現,無法在短時間內認定損害事實,因此吸煙行為在民法上并不構成侵權。但是如果就此放任不管,最終將導致未來國民整體素質嚴重下降,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安全與穩定?!胺磻J录?、“PPA事件”就是兩個極大的教訓,兩者都曾經被認為是無明顯毒副作用的藥物,但是其健康危害卻在數10年乃至20年后出現,在損害顯現之后再進行維權除了獲得象征性的經濟補償外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預防優先原則同樣適用于權利的維護,法本身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預防功能[17],如果美國的《Kefauver-Harris修正案》能夠及早出臺那么“反應停事件”或許就可以避免。
在此,我們從宏觀角度來審視二手煙問題的實質正義。雖然侵權責任的認定規則有其積極的法理意義,但對于非公共場所的二手煙問題來說,不能以非吸煙者的健康損害無法具體測算而否認傷害的存在,更不能因為沒有合適的救濟途徑而否認保護健康權的重要性。作為一種公平的正義,尤其需要關注那些受惠最少的社會成員要給他們帶來補償利益[18],在非公共場所的非吸煙者無疑便是那些最受損害的社會群體,作為一個正義的政府必然要在實現形式正義的同時最大可能地去維護實質的正義,讓全社會享有最大的幸福。控煙立法既然無法直接解決兩者的權利沖突那么就應當另選途徑進行突破。
綜上所述,既然無法直接通過確定權利義務關系來保護非公共場所的非吸煙者,那么就應當在外部尋求解決之道,更多地動用法的預防功能。
據測算,每包卷煙增加1元從量稅,政府財政收入將增加649億元,還能挽救340萬人的生命,減少26.8億元醫療費用,同時創造99.2億元生產力收益[19]。但同時,這種策略會明顯加重低收入煙民的經濟負擔[20],并且煙草消費的結構向低端滑行,追求更高的焦油含量,暗中便形成了對弱勢群體的經濟剝奪,有違實質性的公平正義。
煙草廣告與促銷對煙草消費的貢獻度可達到6%~7%[21],禁止煙草廣告雖然能減少煙草消費,但是也有礙于煙草企業的營銷自由,更值得一提的是,由煙草企業提供的社會福利事業與公益廣告,其包含的隱性廣告的作用任然巨大,并且對于正面的社會行為是不允許禁止的。
總的來看,公共衛生問題例如控煙問題更多表現出來的是社會問題,好不容易找到了控煙問題的突破口后又會跌入另外一個權利義務悖論,但是鑒于煙草的危害我們不可能奢侈地坐等完美的方案,另外,我們所看待的權利也永遠不會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22],所以控煙問題需要更多地以社會學的視角來作出更多的研究,在現有的經濟基礎下結合更多的綜合學科研究成果,并且在宏觀視角下以全社會的最大幸福為最終追求目標,在吸煙者與非吸煙者的權利沖突外部找到最具優勢的控制策略,然后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策略,逐步克減吸煙的權利范圍從而走向無煙社會。
[1]楊功煥,胡鞍鋼.控煙與中國未來:中外專家中國煙草使用與煙草控制聯合評估報告[R].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0:26-27.
[2]李云霞,姜 垣.國外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立法進展綜述[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4):317-319.
[3]姜成康.全面推進“卷煙上水平” 努力促進行業持續、協調、共同發展——在2012年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的報告[EB/OL].(2012-01-12).[2012-08-28].http://www.etmoc.com/look/l ooklist.asp?id=26470,
[4]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2011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煙[EB/OL].(2012-02-29).[2012-08-28].http://www.chinacdc.cn/jkzt/jkcj/sthd_3844/slhd_4156.
[5]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393-394.
[6]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 Management Laboratory Press,2008:361.
[7]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302-303.
[8]胥 波.邊沁功利主義法學評述[J].遼寧大學學報,1988,(3):53-56.
[9]楊 練,毛正中,饒克勤.我國 2008 年歸因于吸煙的疾病經濟負擔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0,29(7):75-78.
[10]王 燾.世界衛生經濟大會呼吁重視煙草危害經濟負擔[EB/OL].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8/06/content_18289986.htm,2009-08-06/2012-08-28.
[11]程 郁,張小林.我國煙草的社會成本與效益綜合評估及政策建議[J].經濟科學,2004,(1):111-121.
[12]U.S. department of health human services.How Tobacco Smoke Causes Disease:The Biology and Behavioral Basis for Smoking-Attributable disease—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EB/OL].(2012-08-21)[2012-08-28]http://www.surgeongeneral.gov/library/reports/tobaccosmoke/.
[13]闞祥偉,李 帆.財政支出結構效益對國民幸福指數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117-120.
[14]宋圭武.經濟增長與國民幸福[J].中國社會導刊,2007,(4):31-33.
[15]康 君.幸福涵義與度量要素[J].中國統計,2006,(9):18-20.
[16]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59-167.
[17]孫國華,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3-55.
[18]約 翰·羅爾斯(美).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1-16.
[19]張森榮,張海芳.從社會與經濟視角論我國的控煙策略[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2,7(2):119-123.
[20]洪延青.公共衛生法制的視角轉換——基于控煙和肥胖防控等新興公共衛生措施的討論[J].環球法律評論,2012,(1):23-38.
[21]KENNETH,E.WARRNER.Tobacco Control Policy:From Action to Evidence and Back Again[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1,20(2):2-5.
[22]卡 爾·馬克思(德).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