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波,韓愛華
(淄博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涵,其核心體現在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緊密相連的教學過程的執行力上。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實效運作是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重要表現形式和基本單元,尤其是“教、學、做合一”模式的課堂教學更是如此。這必將對高職師生的課堂心理感受和心態變化帶來一定的影響。
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直接反映教學質量、教學環節的關鍵所在,并能指導、鞭策教學,使“學”與“教”真正達到較完美地結合。高職教育教學“基于工作過程”,有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和套路,師生課堂心理關聯度更為密切,互動心理變化更加突出。高職生的知識結構屬于操作型,對課堂上教師的授課形式和灌輸技巧依賴性較大,其心理活動有較大的可塑性。那么,高職師生的課堂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它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彰顯教師的教學有效感和高職學生的學習有效感為基本內涵。面對諸多的教學任務,責任教師無不為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而施展教學才華,教學心理穩定和變化都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借以突出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實踐性、職業性,這實際上是教學有效感的現實表達。高職生面對接踵而來的諸多學習任務,其突出的心理活動就是期望責任教師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備優良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教學能力,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有最大的收獲,其引申出的是學習有效感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心理連接的樞紐是教學有效感和學習有效感。
教學有效感是指教師認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并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有效感有兩個基本維度,即教育價值有效感和個人教育能力有效感。前者是第一位的,其應該與教學質量相輔相成;后者是第二位的,是指教師在教育價值有效感的基礎上,認定和審查自身的教學技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1]。所謂學習有效感是指學生在教育有效感的基礎上,認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對自己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對課堂節奏和效果產生明顯的牽制作用[2]。學習有效感維度包括學習價值有效感和個人學習能力有效感。不可否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能夠營造教師的教育有效感,必然能夠感應學生的學習有效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教”與“學”的同步效應,才能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做合一”的課堂尤其如此。否則,就會產生師生心理異化和“空洞教學效應”。故教學有效感和學習有效感是高職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心理連接的樞紐。
適應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突出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出于教學主導和教好學的觀點,教師置身課堂的第一觀念就應是能否勝任高職“工學結合”和“教學做合一”的課堂教學,教師心理活動能否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中心進行有效調整,這往往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側面。筆者認為,高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基本框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學風度對高職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它使高職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真實的教學“美”感,即它是學生對責任教師評價的第一印象。教學風度含義是指教師衣著、舉止姿態、表情運用、講課節奏、語言表達能力、責任感、自尊、自重、自愛等各方面的綜合表現。對高職教師來說,執著追求教學風度是其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心理訴求。衣著樸素、舉止端莊、言而不過、自尊、自重、有愛心、富有責任感,具有一種“氣質自然美”,再加上語言精辟、學識淵博、板書合理,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展現開放性、實踐性及職業性教學技藝等。“藝術潛質美”是教師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心理取向。若教師衣著不整、華而不實、言過其實、得過且過、自我吹捧,缺乏責任感和愛心,不能靈活使用教學新技術,課堂教學缺少開放性、實踐性及職業性特色,就會造成學生對其第一印象不良。
工學結合和“教、學、做合一”課堂教學模式頻現于高職課堂教學,為促使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成果融入課堂教學,這就要求高職教師要進行教學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將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3 者并舉,著力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為了適應這一教學過程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自我審美意識逐步完善,教學心理活動趨于活躍,并為教師所重視。這是高職課堂教學模式的必然反映。
高職教師課堂審美心理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1)有優選教學法則,擁有說課、備課、備“自我”特點和備學生的強烈心理活動,力求課堂效果最大化,收效好則繼續完備,收效差則及時糾偏。(2)有力求講課嚴謹、文理滲透、板書合理、條理清楚、突出重點、強調工學結合,注意與相關課的聯系的心理鞭策。(3)有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不斷拓寬知識面和進行知識更新的心理活動。(4)在課堂反復教學中,有把握教學環節,進一步革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而提升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質量并及時獲得教學反饋的心理要求。通過現身課堂的自我審美和鞭策能力的心理活動,可使教師建立起自信和自強,心理素質得以提高,從而能夠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
相同或相關課程教師之間的教學攀比心理活動特別強烈,這種心理起著舉足輕重的教學促進作用。高職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特色使高職教師特別注重教學攀比,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尋找和抓住攀比機會,并追求課堂攀比效果。(1)攀比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攀比意識強烈。同專業相同或相關課程教師之間有講授攀比意識、效果攀比意識和綜合攀比意識,此3 種心理意識使教師有自尊、自強、自重和趕超教學質量的舉動,并促進著課堂教學能力的發揮與提高,引導教師進行公正的自我評價。(2)攀比舉動。在攀比意識的作用下,教師利用反饋信息和教學優勢,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和豐富教學方法,從而創造出和諧的課堂教學局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
課堂動態變化能展現教師駕馭課堂的閃光點。教師要把握課堂動態變化,將高職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傳授在課堂教學中融會貫通,以提高教學實效。教師要以責任感和愛心靈活地烘托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氛圍和學習效果,將“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等6 步驟針對性地演繹和創新,適時矯正學生不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有效感。
課堂上學生的感受心理是有過程的。對教師的教學風度、師德規范、教學藝術、備課情況、運用教材能力、板書、語言表述以及綜合組織能力,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直接的感受。高職教師教學特點不同,教學品位各有特色,在教學過程中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教學能力的不同都可使高職生產生不同的感受心理活動。一般情況下,學生通過參與各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能感受心理變化,逐漸跟隨課堂節奏,達到完善接受知識的境界,并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與教師交流的行為,從而激發出主動學習的心理。對教師教學脫節現象如“滿堂灌”、“案例”教學不當、實訓課堂教學能力不強等,都可使學生產生“緊迫感受”的心理變化,課堂學習心理活動扭曲,出現壓抑的授受關系,以至學生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干擾課堂教學。同樣,教師講課松散無序,只有“骨頭”無“肉”,也能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概況有較細致的觀察,其課堂觀察心理活動集中在以下幾點:(1)觀察教師講課的準確性、邏輯性、有效性和駕馭課堂的能力;(2)觀察教師工學結合、案例教學和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的教學能力;(3)觀察教師的課程改革與設計、講課節奏、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創新和綜合運用教材的能力;(4)觀察教師教育心理技巧、教學情感、責任感、愛心呵護學生、創建和諧課堂氛圍的功底。學生的這些心理活動可以考察教師的教學有效感和責任感,益于反饋教學。
學生評估教師授課水平的心理活動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有力鞭策。如學生能接受教師的系統性教學,認可其教學藝術性,對其課堂應變力和教學風度滿意,那么學生的心理變化就會適應該教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出好的課堂秩序和課堂授課效果。反之,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厭學,課堂授課效果差。
師生課堂心理變化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有一定影響,在高職課堂教學中表現較為突出,應予以重視。
[1]孫永波,馬驥.中等醫學教育的教育有效感和教學品位[J].衛生職業教育,2002,20(3):30-31.
[2]孫永波,付增智.樹立學習有效感是醫學職業教育的一個現實命題[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