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光昭
(蘭州工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結果對于目的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程度的問題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目前而言,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思維內容、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目標模式、價值導向的共性等脫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使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在教育過程中難以達成共識,從而沒有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所以,分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發揮實效性上存在的問題,尋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突破,才能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在穩步發展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實效性弱化,現狀令人擔憂,改革勢在必行。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是我們急需探索與解決的問題。當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是以下現實:一是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已形成多元化的主體意識,獨立意識大為增強,不單純服從某一說教,而是站在個人的立場看待問題,在利益觀上從“舍我為他”轉變為“有我有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已出現由過去服務和支配其他工作的神圣地位轉到服從經濟、教學、科研的地位的現象,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轉變職能,認清地位,增強服務意識、育人意識和保障意識。三是隨著高校學生生活水平以及各種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增長,傳統“苦行僧”式的教育思維已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原有的說服力。為此,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上性,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客體的物質利益需求,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可持續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維主要表現為重理性、輕感性、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是認識過程必需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如果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思維;而割裂兩者的辯證關系,只看到理性思維的重要性而忽略從個別入手,從實際出發,從變化的情況出發,去分析對象的特殊性,就會滑入教條主義的泥潭。高校是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的輻射源,也是各種新思想、新觀念碰撞并產生火花之地,如果不審時度勢,轉變思想政治觀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標,注入新內容,采用新方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陷入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也因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評估也只看得到表面結果,而學生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所以,突破理性思維模式,尋找感性觸覺點,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對學生的現實關懷,忽視對學生的現實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離了“現實的人”這一主題。事實上,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人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教育的社會價值在于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脫離鮮活的個體,脫離個人對自身發展的追求,教育的社會價值就不可能實現。
另一方面,現代教育不僅要求教師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理念上對學生的主體性的忽視違背了尊重的教育原則,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學習的主體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和效果。同時,這種教學理念也束縛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一些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教學設計都被忽略了,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缺乏生機和活力。所以,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讓學生認同和理解教育內容和教育活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內容是動態的、發展的。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卻缺乏這種鮮活的生命力,缺乏能動性。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缺乏理論創新,無法對社會上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做出科學的分析和解答,不能對學生的思想困惑及時加以引導和教育;另一方面,教師缺乏對待教材的能動態度。隨著學生掌握的信息量不斷增加,學生思想的復雜性和要求的多樣性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善于彌補教材滯后性的缺陷。否則,當學生從教師那里找不到對現實問題的合理解釋時,就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當學生思想上的疑問和困惑無法從教學中找到解決方法時,他們就開始轉向其他途徑尋找答案,若這些途徑帶來不準確甚至錯誤的觀念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就完全被抹殺了。
傳統教學模式的形成及存在有其歷史必然性,這種教學模式在新時期已經顯示出其難以適應教學發展需要的諸多弊端:一是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實踐。二是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三是考核方式僵硬,缺乏創新意識。在今天,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傳統教學模式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最終培養目標,阻礙了教學方法的創新,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導致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缺乏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是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教學效果更無法實現的主要問題之一。
圍繞上述問題,我們不能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引起重視,如若因循守舊,就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于被動和尷尬局面。為此,必須正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存問題,打破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局面,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突破。
當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明確、不具體、層次性不強。面對沒有層次性的、過高的目標要求,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結果:學生在學校里能按要求去做,是“好”學生,出了學校則是另外一套做法,是“差”學生,形成虛偽的“雙重人格”。因此,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將總體目標具體化。建立分層遞進、螺旋上升、整體推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是基礎層次,二是弘揚層次,三是追求層次。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既是從大多數學生的思想實際水平出發,又與目前可能出現的和已經存在的先進人物的思想相契合;既能照顧多數,又能激勵先進;既能面對現實,又能引導前進;既有共同的統一要求,又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把對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要求與對優秀學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區分開來,把廣泛性與個別性區別開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分層次、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從低級向高級、從基本的道德要求向較高的道德追求邁進,逐步實現教育目標。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二是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這3個方面的內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任務上的3個層次,其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按照這一要求,公民道德教育是基礎,要在全體學生中開展“做人”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愛國主義教育是重點,要在大多數學生中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基本知識為重點。讓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奮斗終生的人生抱負,通過培養和教育將他們中的先進分子吸納進黨組織。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通過教學引導大多數學生做到:“兩擁護”(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兩服務”(服務祖國、服務人民)、樹立“四個基本觀念”(祖國觀念、人民觀念、黨的觀念和社會主義觀念)。
學生從新生入校到畢業離校,大致要經歷3個不同時期,即新生迷茫適應期、中間人生規劃期、畢業求職躁動期。因此,要針對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此,教師可以深入到學生當中,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開展“認識自我,塑造人生”、“我的大學生活”等活動來幫助學生解決適應期的煩惱和困惑,確立起新的奮斗目標。對于人生規劃期,要以勵志為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一時期,學生求學習、求進步、求發展的欲望很強,我們要幫助他們規劃人生,做好職業生涯的設計,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立成才規劃、建人生檔案”系列活動,著力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為什么上大學,怎樣過好大學生活”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制訂出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成才發展規劃。在畢業躁動期,以疏導為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隨著高校的擴招,畢業生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不少學生為前途、求職擔憂,出現畢業前夕的躁動。這一時期我們要重點抓好就業教育,增長學生的就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就業技巧和就業能力,為學生排憂解難。讓學生學有所成,高高興興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就體現出來了。
(1)在教學觀念上,要體現出現代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導教學活動。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融入人文關懷,尊重大學生,理解大學生,關心大學生,激勵大學生,發展大學生,完善大學生,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和創新基點,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成功教育的關鍵是師生互動。溝通需要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工作機制和教育環境。真正的溝通是反應性相倚的溝通,即彼此雙方都是積極的主體,都對對方的信息能做出反應。建立在反應性相倚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為理想的。這種反應性相倚的溝通,恰恰需要人文關懷為其創造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和理解的關系。建立在人文關懷基礎之上的溝通和情感的“共鳴”,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而且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將教育的外在權威轉化為內在權威,讓學生體驗到被尊重、被關愛的精神滿足;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營造活潑互動、寬容純潔的學生關系,培養學生廣博的人文情懷,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自然地內化為學生的人格,轉化為學生的人生信念,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的高度釋放。
(2)在教學主體上,倡導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動性的教學觀。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應該實現由社會本位向社會本位和學生本位有機結合的轉變。具體來說就是在制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時,既要著眼于大學生的共性培養,又要重視大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這種教育目標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能貼近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培養大學生適應現代以及未來社會所必備的各種基本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主體的選擇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全面參與、全面實踐,達到自我感悟、自我認識、自我判斷和自我澄清,最終使教學內容內化于學生的“心靈”(即思想),外化于學生的“行為”。
(3)在教學內容上,要不斷根據社會發展出現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教學對象的思想實際,堅持與時俱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的更新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問題。更新教學內容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首先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學生,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原則;其次聯系國內外社會發展現實,結合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狀況,解答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再次注意吸收理論發展的新成果,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
(4)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優勢,不斷地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影響力。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手段的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多媒體課件來演示教學內容,并運用投影、視頻儀、錄像機等聲光設備來制造生動的音響效果、逼真的圖像,將教學內容直觀再現。這種直接的信息傳遞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還可以把社會上最新的信息資訊及時傳達給學生,補充了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內容。
(5)在教學評價上,要依據教學特點,突出教學過程的評價,弱化結論式評價,注重教學對象的參與性、實踐性評價,重視全面、定性式評價,弱化片面、定量式評價,強化知識運用能力、判斷能力等綜合性評價,弱化知識記憶型評價。
總之,只有發揮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和教學對象的主動性,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上性,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客體的利益需求,才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性和實效性,才能實現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