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娟
(桐鄉衛生學校,浙江 桐鄉 314500)
生藥學是鑒定生藥(藥材)真偽優劣的一門學科,其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生藥的植物形態、生產、采收、加工、貯藏、中藥炮制、藥材成分、藥材來源、性狀特征、顯微特征、理化特征、藥理、功效應用及偽品、類似品等內容[1]。課程中的幾百味藥皆是按照這樣的條目編排順序,內容大致相似,千篇一律,極易混淆,加之這些內容正是生藥鑒定的重要點[2],即是記憶的知識點,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單純記憶費時費力,效果不佳。筆者近幾年在生藥學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案例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生藥學課程教學核心內容就是“鑒定藥材的真偽優劣”[3]。掌握好這個核心最基本的就是要認識藥材的正品來源、主要的鑒別特征,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正確的鑒定工作。例如:香加皮俗名“北五加皮”,五加皮俗名“南五加皮”,兩藥同具“五加皮”之名,實為不同來源、功效不盡相同的兩種生藥,且香加皮有毒,有的地方南、北五加皮不分,處方上開五加皮,常給北五加皮,導致臨床上曾有過很多關于誤服香加皮而中毒死亡的報告。《中國藥典》1977年版即將香加皮與五加皮兩藥分別收載,時至今日,以香加皮做五加皮藥用的現象仍屢見不鮮。通過這個案例強化學生對五加皮南北之分的認識,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兩者的各自鑒定特征,豐富課堂的知識內涵。案例區別學習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深化課堂教學。
生藥學研究是一個迅速發展、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生藥造假技術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什么替代品、增重、染色、摻雜等,都給生藥鑒定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而我們教學課本的講解內容描述的都是正品藥材的鑒定特征,對于新的摻雜造假不能一一表述,從而出現教學與實踐斷接的現象。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為豐富課堂教學,就必須在教學中不斷穿插相關的案例,開闊學生的眼界,延展課堂理論知識,更有益于記憶。隨著中藥市場的不斷發展,藥材的種類繁多混雜。市場上有些藥材由于貨源緊缺或者貴重,相應偽劣品不斷出現,嚴重影響到藥材的質量和人民用藥的安全性。如有人將菊花的舌狀花瓣染色摻入紅花中充其應用、紅花本身染色、摻糖水、摻細鹽或水增重等;貴重藥材西紅花偽品有蓮須或玉米須、菊花舌狀花冠的加工品、紙張與淀粉的加工品、西紅花雄蕊染成紅色摻入柱頭中或用其花冠加工后摻入(如將金盞花的舌狀花冠染色、紅花的管狀花等)。通過對這些相關案例的講解,并提出如何鑒別,引導學生思考、主動學習,掌握紅花、西紅花的鑒別特征。通過案例比較學習,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易混淆的藥材。
生藥學各論各味生藥的排版都是一個格局,如果一味地按生藥名順序講解,課堂就會顯得沉悶乏味,如何從一味生藥自然過渡到下一味生藥,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如果由一個生動有趣的案例作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領學生順利進入生藥學習的情境中,是較為明智的選擇。筆者在講述“板藍根”一節時,就用身邊的案例切入教學。復方板藍根沖劑在臨床上清熱涼血、抗病毒、抗菌作用明顯,用量大,堪稱中成藥之最。從2003年的非典到2009 的甲型H 1 N 1 流感,每次疫情來襲之時,板藍根沖劑都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之一,被捧為防治流感的必備藥品。復方板藍根沖劑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冬春季節是流感的多發季節,有些人喜歡用復方板藍根沖劑預防流感,將其視為常用藥,有點鼻塞或頭痛腦熱,就服兩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盲目地濫用復方板藍根沖劑會對人體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復方板藍根沖劑所致的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昏、眼花、胸悶、氣短、嘔吐、面色青紫、四肢麻木或全身潮紅、皮疹等,有時表現為全身多形紅斑型藥疹,嚴重者還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引入板藍根這味生藥知識進行講解。
還可引入藍印花布的案例。藍印花布是江南特有的布料,與艷麗的紅、絢爛的黃形成鮮明的對比,藍、白兩色一直以來就被賦予平和安寧的內涵,在文雅素凈中透著含蓄,在含蓄中宣揚著純凈與優雅。地道的烏鎮藍印花布的藍需采用板藍根的葉為原料,最初用的是菘藍,后來逐漸發現了蓼藍、馬藍等諸種可以制靛之藍。制作時將葉子浸放在石潭中,幾天后去掉腐質,放入石灰或海蛤粉,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狀,俗稱“土靛”。土靛碾碎成漿,由此得到所需的藍色染料。這種藍色染料上色后極為純粹、天然。制成后的布藍底藍得清純,白花白得樸實,秀氣而不落凡俗,典雅而不失明快。通過這樣的案例講解,學生就系統地掌握了板藍根的多種來源,學習了葉(大青葉)制作色素(青黛)的過程,增加了學生對生藥學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生藥學各論中的貴重藥材,藥源匱乏,在教學中沒有具體的藥材展示,學生無法對藥材的性狀、質地、氣味等鑒定點有比較直觀感性的認識,要想掌握此類藥材學生只能從課本的枯燥文字中自我領悟。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筆者應用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將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由一個生動有趣的案例作為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順利進行課堂教學。在講述“牛黃”一節時,選擇以下視頻案例進行切入:2008年云南曲靖市一個宰牛者在殺牛時發現一個2950g 的“天價牛黃”,震驚世人。在運用這個案例時,筆者把案例視頻切割為3個部分:(1)問題的提出(正常的牛黃幾克、幾十克已經了不得啦,這么大的類似足球的牛黃是真的嗎,會是牛黃嗎?)。(2)帶著這個疑問及時引導講解并播放牛黃的形成視頻(由于膽囊炎癥導致膽紅素鹽日積月累的沉淀形成)。(3)介紹正品牛黃的鑒定特征及采用的鑒定方法,達到最終解決問題的目的(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天價牛黃”的真偽鑒定,同時播放案例中藥檢所的鑒定方法,與學生先前采用的方法進行比較、補充)。通過對“天價牛黃”案例的解析和學習,學生對牛黃這味珍稀藥材的認識以及鑒定掌握就顯得順暢自然,也就很輕松地隨著教師的教學思路一步步進入生藥學的有趣世界中去。
生藥即是藥材,是中藥的原材料,生藥來源正品與否直接影響著中藥的產品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民用藥的安全有效[4],要在教學中不斷滲透這樣的理念。生藥學的教學是嚴謹的更是科學的,但是由于生藥學的知識點繁雜瑣碎,如果按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填鴨式”的“滿堂灌”,不但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很多知識點也講解不透徹,教學效果差,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筆者嘗試運用反面案例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講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央臺記者曝光河南等多地不法商人采用工業皮料的下腳料來加工制造阿膠,牟取暴利。通過對這個反面案例的講解,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接下來進行啟發式提問,先不急于告訴學生相關的知識點,而是引導學生思考:(1)下腳料加工可不可以稱為“阿膠”,合法嗎?這樣的阿膠能起到很好的補血作用嗎?(2)正品阿膠的原材料是什么,主產于哪里,如何進行正規加工?(3)正品阿膠和劣質阿膠如何區別,正品阿膠有哪些特征鑒定點?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筆者就將正品阿膠的來源、主產地、加工、特征鑒定要點、功效等統一在此案例中,包含了該味生藥的基本知識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了重點,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案例分析對引導課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達到授課目標有諸多益處,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列舉過多的案例,不但會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同時還會占用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提升的時間,再經典的案例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所以,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案例,并結合教學實際加以分析,保證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貼切性,運用時應注意控制案例在課堂教學中的比例,不能喧賓奪主,只需起到拋磚引玉或者畫龍點睛的作用即可。
案例的應用要切合時機,不能一味地在開頭或者結尾使用,要啟發引導性地切入,同時對案例的分析要注意語氣的抑揚頓挫,對于涉及知識點的關鍵詞語要加強語氣或標以符號重點提示,但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應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要有意地給出一定的模糊度和懸念,留出思維空間,讓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對當前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的應用要結合實際教學目標的需要,教師應該對案例結合課堂教學進行設計處理、再加工,采用提問互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深化課堂的理論知識教學。切忌對案例照搬照用,盲目堆砌只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疲勞和反感,事倍功半,得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更無從談及各項能力的培養。
生藥學諸多案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與人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而且近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很多都和中藥材有關。這些熱點事件暴露了我國醫藥界體制現存的問題與不足,如“阿膠造假”、生藥材市場混亂造假現象等,因此在授課時應注意正面、反面案例的交叉運用,并且在運用反面案例時要強調暴露不足是為了更好的完善,說明我國新聞透明度的加強,公民知情權與監督權得到保障,教導學生要正確看待我國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樹立信心,增強使命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總之,通過對案例生動形象地講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求知欲,也容易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真正帶領學生進入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生藥學世界。
[1]包文芳.生藥學 [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2]陳海洋.生藥學教學改革之我見[J].衛生職業教育,2005,23(3):59-60.
[3]畢志明,劉惠娟,李萍.生藥學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J].藥學教育,2004,20(4):191.
[4]張勉,李萍,王崢濤.建設生藥學學科,培養高質量人才[J].藥學教育,2005,2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