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蕾,林海星,黃 斌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嶺南金匱要略學術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現在討論嶺南中醫藥文化,就是要在嶺南中醫藥文化這座美麗的花園,為嶺南金匱要略的花朵松土、施肥,期望她能綻開嶺南中醫藥文化燦爛的鮮花。
嶺南金匱要略的學術代表應首推廣東近代名醫陳伯壇。陳伯壇(1863—1938),名文煒,字英畦,男,廣東新會外海鄉(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人。陳氏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是廣東四大名醫之一。出身貧家,得族親資助入學。陳氏稟賦獨厚,好學不倦,熟讀經史義理,精周易,篤好醫學。少年隨鄉先輩貢生陳維泰學六經、習陰陽五行、四診八綱。21歲中秀才,31歲中甲午科第七名舉人,甲午舉孝廉,兩廣提學汪鳴鑾特選拔他為第七名亞元。陶葆蓀(1898—1974),字葆生,廣東南海人,廣東省名老中醫。陶氏自少有志于醫學,15歲在家自習攻讀岐黃書歷時達7年。后入廣東醫學實習館(又名廣州醫藥實學館,前身乃廣州醫學求益社)學醫。1921年畢業于廣州醫藥實學館。何汝湛(1911—1996),廣東省南海縣人,廣東省名老中醫,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何氏學有淵源,幼承庭訓,學識淵博。1935年畢業于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另有陳紀藩、廖世煌、黃仰模、劉曉玲、林昌松等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多數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嶺南金匱要略的學術代表深知發展教育才能傳承學術。陳伯壇就是一位出色的中醫教育家。清光緒31年(1905),兩廣總督岑春煊創辦兩廣陸軍軍醫學堂(后稱廣東陸軍軍醫學堂),禮聘陳任中醫總教習、中醫主任。后來其弟子旭日曄、程祖培發起創辦“廣州中醫夜學館”于廣州芳草街,陳兼任該館主任,學員45人。陳日間應診,晚間授傷寒課,有時還到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講課。移居香港后,陳獨資創辦了“伯壇中醫專科學校”,扶掖后進,桃李滿門。三四十年來,培育中醫人才千百計,其中成為醫界名流的有在港業醫的陳甘棠、陳遂初、陳仿周、陳柳一、陳鑒人、陳子石、陳習之、陳瑞甫等;在廣州業醫的有程祖培、鐘耀奎等;在江門業醫的有趙景明、陳仲明等。陳紀藩任第一臨床醫學院副院長、院長多年,主管教學多年,十分重視經典課程的教學。陶葆蓀、何汝湛、廖世煌、黃仰模、劉曉玲、林昌松等任金匱教研室主任多年,是金匱要略教育傳承的具體組織者、實施者。
嶺南金匱要略的學術代表重視金匱要略的教學研究。陳伯壇日間應診,晚間授課,有時還到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講課。陳講課不是應付式,而是認真研究。其所著《讀過金匱卷十九》、《讀過傷寒論》就是他教學研究的結晶。陶葆蓀、何汝湛也很重視金匱要略的教學研究。陶葆蓀曾教授內科學和金匱要略兩門課程,對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的教學方法頗有研究,曾用“原則啟發,舉例說明,重點鑒別”十二字加以概括,這種教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發表《怎樣學習金匱要略這本書》等教研論文;把教學研究心得寫成了金匱要略專著《金匱要略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3)。何汝湛發表《談談金匱要略的學習》、《略論金匱要略的特點》等多篇教研論文;編寫了《金匱要略教學參考資料》供我校使用。陳紀藩、廖世煌、黃仰模、劉曉玲、林昌松等圍繞金匱要略申報、主持各級教學課題多項,發表教學論文50多篇。
理論聯系實際是嶺南醫學的特色。嶺南金匱要略的學術代表重視金匱要略的實踐教學。陳伯壇不但是一個理論家,而且是一個實踐家。他晚上上課,白天診證、帶教。他中秀才、舉人功名,舉孝廉,但不醉心仕途,為人恬淡為懷,不務名利,以繼承長沙之學,濟世活人為己志,專心致力于醫學,22歲懸壺問世,為鄉人治病,醫術日精,聲名漸起。清光緒25年(1899年)在廣州廣府學院前(大馬站)正式設館,掛牌行醫,因醫術精通,每日求診者逾百。時兩廣總督譚鐘麟患失眠癥,屢醫不愈,陳以大劑量桂枝湯使譚服后病愈,一時名聲大噪。陳擅長用大劑量,對病人大膽對癥下藥,其用藥劑量多至1劑有三四斤(1500~2000g),故被稱為“陳大劑”。有廣東四大名醫之一和廣東四大怪醫之一的稱譽。1924年,陳赴香港定居,在中環文咸東街鋪設“陳伯壇寓”,掛牌行醫,求醫者眾多。陶葆蓀1922年起在省港兩地懸壺濟世,開設診所,門庭若市。長于診治內科疑難雜癥,臨證治病方法手段較多,如對肺癆病,運用五行學說,確立護金濟火滋水補土平木的治療原則,研制有“療肺膏”,并提倡空氣、精神、營養等綜合療法。治腎炎除口服湯劑外,又創制有“韭菜膏”。善用嶺南草藥,如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的“芒核湯”,主藥芒果核、千層紙都是地方藥材。何汝湛1935年畢業于廣東中醫醫藥專門學校,后任廣州四廟善堂贈醫所內科主診醫師,練就了治療雜病的本領。何老擅長內科雜病的診治,對水氣病、腎炎、尿毒癥有很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尤擅通過診查咽喉來指導用藥。陶老、何老進入中醫學院任教后,把金匱要略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指導青年教師、研究生、實習生加以運用。陳紀藩、廖世煌、黃仰模、林昌松、劉曉玲等在教研室創建的病區以及門診以規范的模式指導各級教師、進修醫師、研究生和實習生的學習。
嶺南金匱要略的學術代表重視金匱要略的學術研究。陳伯壇治學精勤,一邊行醫,一邊著述。陳專師張仲景,對歷代醫書多有閱覽,而反本窮源,集中精力于《傷寒》、《金匱》,深得張仲景的傷寒論要旨,旁及各家,且不固守舊說,著意創新,以“精”、“警”、“整”、“醒”四字為運行醫術的方法(即:精通三陰三陽、五運六氣;警覺那些有誤的,對醫書不生搬硬套;整理有層次,或從表而入里,或由里而發外;醒神清腦,隨機應變)。對醫理堅持“四不”(不剝削、不阿附、不隨便敷衍、不拾人唾余),對前人注釋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絕不盲從附和,悉探索,階新醫理。陳著有《讀過〈傷寒論〉》(1929年出版)、《讀過金匱卷十九》(1939年出版,2004年由黃仰模等點校,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麻痘蠡言》(1939年出版)、《傷寒門徑》等,共100多萬字。皆能闡幽探奧,融會貫通,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經,體會有獨到之處,成為一家之言。特別是《讀過〈傷寒論〉》,全書40萬言,篇卷大,議論詳,獨特精粹,在當時廣東傷寒派醫著中無出其右者。陳為清末民初著名學者、詞家,與趙鶴琴、黎庇留、陳月樵被譽為廣東四大名醫。禮部侍郎朱祖謀贈聯曰:“知君一身皆是膽,與人著手便成春。”陶葆蓀教授把講授金匱要略積累的心得體會編著出版了金匱要略專著《金匱要略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1963),對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劉汝琛院長1962年為該書作序:“陶葆蓀老師……力辟一些注家求深反悔之詞,力辨所謂《金匱要略》錯簡連篇、章節混亂之非,并認為用‘原則啟發,舉例說明,重點鑒別’十二字,最能概括《金匱要略》一書之精神……為貫徹其深入淺出簡明易用之意,乃名之曰《金匱要略易解》。陶老師治學認真……必不人云亦云……而必旁征博引,結合臨床經驗,務求貫通”。何老精通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認為《金匱要略》與《傷寒論》雖同是張仲景所著,但《金匱要略》中有內科、外科、婦科的內容,三科的創始,唯以內科的論述較為詳盡,故要深入研究臨床各學科之內容,《金匱要略》實屬必讀之書。主編教材有《金匱要略全書》、《修編中醫簡明內科學》等,編寫了《金匱要略教學參考資料》供我校使用。其編寫的《金匱要略》講稿(待整理)對指導金匱教師備課,頗為實用。陳紀藩教授組織國內著名金匱要略專家編著了《中醫學高級叢書·金匱要略》(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該書資料詳實,理論結合臨床實踐。黃仰模教授主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金匱要略講義》(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金匱要略講義》(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配套教材《金匱要略教與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教材使用反映良好。此外,廖世煌、黃仰模、劉曉玲、林昌松等教授還主編了《金匱要略的辨證方法與臨床應用》、《金匱要略臨床發揮》、《金匱要略臨床運用》、《金匱要略臨床精要》、《經方臨床應用與研究》、《讀過金匱卷十九》、《經方臨床運用》(第一輯、第二輯)、《聽名師講經方運用》、《金匱要略·案例版》、《中醫經典百題精解叢書·金匱要略》、《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中醫經典選讀》、《中醫臨床基礎學》、《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歌訣》等教材與專著,為嶺南金匱要略這塊中醫藥文化園地增添更多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