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弘
(蘭州市健康教育所,甘肅 蘭州 730030)
中華民族應用飲食養生保健的歷史源遠流長,它伴隨著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逐步發展起來。《山海經·南山經》有“飲食自然”之說;《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遇七十毒”。這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如何尋找食物的史實。經過千百萬人的大量嘗試,終于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選擇了那些最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為維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另一些則被當成藥物,按其性能,用以治病。之后的《論語》、《黃帝內經》及《飲膳正要》等一大批古代典籍和醫籍都在飲食保健方面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強調了飲食衛生、飲食節制、進食情緒以及時令飲食宜忌等一系列保健觀點,為后世的飲食營養衛生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國人民歷來有注意飲食衛生的習慣,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很早就提出了一些食物不宜吃:“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里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所謂“食饐而餲”就是說飲食經久而腐臭;“魚餒”是指魚腐爛;“肉敗”是說肉腐敗,這樣的食品不能吃;“色惡”是說顏色難看;“臭惡”是指氣味難聞,凡這樣的食品都不應該吃,吃了會引起食物中毒。尤其在天氣炎熱時,食物會在短期內發臭、發酵、發霉。防止食物腐敗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低溫冷凍防腐,因為降低環境溫度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降低酶的活性和食品內化學反應的速度。但低溫不能殺死微生物,也不能將酶破壞,因此保藏的時間也有一定限制。現在,一些人在過節放長假時,喜歡買很多的食品放在冰箱里貯存,時間長了同樣會腐爛變質。
家用餐具上常會沾染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卵,因此,餐具要經常消毒。消毒前,應先將餐具洗凈,用熱水或堿除去油垢,使消毒效果更好一些。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蒸氣消毒和漂白粉消毒。我國早在晉代就發明了用于沸水蒸煮消毒的器具。晉墓中出土的“雙耳鏤孔器”據說是一種蒸煮器,即將耳杯置于雙耳鏤孔器沸水之中的消毒清潔器具,當提起雙耳時,水便通過底部三孔全部流盡,用它清潔杯勺,既方便又衛生,又能除去杯勺的油污,還能殺滅細菌。
《黃帝內經》中說:“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管子》亦說:“飲食有節……則身體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千金要方》里亦云:“飲食過多則聚積,渴飲過多則成痰。”這些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意義。相反,若不重視飲食有節,就會對健康帶來極大危害。所謂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具體地說,就是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
這是說人們進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處,饑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貯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的正常消化食物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黃帝內經》中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博物志》中說:“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東谷贅言》中更明確指出飲食過量對人的具體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吃得過飽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損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認為吃得越少越好,強迫自己挨餓,結果由于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反而虛弱不堪。正確的方法是“量腹節所受”,即根據自己平時的飯量來決定每餐該吃多少。“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這無饑無飽,就是進食適量的原則。只有這樣,才不致因饑飽而傷及五臟。
“不時,不食”,這是孔子的飲食習慣,即不到用餐的時候就不進食,這是正確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如果常吃零食,就會沒有饑餓感,勉強進食,也不覺有味,而且難以消化。《尚書》指出“食哉惟時”,意思是人們每餐進食應有較為固定的時間。這樣才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正常進行,脾胃活動時能夠協調配合、有張有弛。清代馬齊《陸地仙經》中提到:“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按現代營養學的要求,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應該是3∶4∶3較為合適。
我們強調按時進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進食,即有食欲時就吃一點,無食欲時就少吃一點。我國著名養生學家陶弘景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強飲水,會使胃部脹滿;若不餓而勉強進食,則會影響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損。這說明“按需進食”是適應生理、心理和環境的變化而采取的一種飲食方式。但它不是絕對隨心所欲,零食不離口;也不是毫無規律地隨意進食,而是于外適應變化的環境,于內適應變化的需要,使飲食活動更符合內在規律。像夜班人員,在第二日早餐時往往無食欲,希望趕快睡個好覺;心情不佳者,在進餐時往往也無食欲;還有全神貫注忙于工作者,自然不想停下來進食。對于他們來說,等有了食欲時再進食會更利于消化吸收。
總之,按需進食與一日三餐、按時吃飯的飲食習慣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它們的目的都是讓人們的飲食活動變得更科學、對健康更有益。
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這是飯前大多數人會忽視的一個問題,即要有一個樂觀的情緒,因為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進食。食欲是人之本能,喪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都索然無味。所以,在進餐時應有良好、安定的環境和舒適、愉快的心情,盡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擾。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飯的時間爭論問題、訓斥孩子,這都不符合營養衛生學的要求。
據《周禮·天宮·膳夫》記載:“以樂侑食,膳夫受祭,品嘗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王君在進餐時,要奏樂助興。《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說明在進食中,聽輕快的樂曲,有助于消化吸收。
宋陳直《養老奉親書》曰:“凡行住坐臥,宴處起居……必常潔雅。”即飲食環境安靜、整潔,讓人看了舒服。若環境喧鬧、臟亂、嘈雜,會影響人的食欲,對消化和健康不利。
宋陳直《養老奉親書》曰:“若性怒一作,血氣虛弱,中氣不順,因而飲食,便成疾患,深宜體悉。”即注意在進餐時不談令人不高興的事情,也不要與人爭吵。生意人往往利用餐桌談生意,這是最不健康的。如果商人以“吃茶”為平臺進行商業談判,那就要另當別論。
《飲膳正要》中說:“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說明了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響,故人們在不同的季節,應選擇不同的飲食。《周禮·天官》中亦云:“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夏解緩宜食苦以堅硬,秋收斂吃辛以發散,冬堅實吃咸以和軟。”
春天萬物復蘇,陽氣升發,人體之陽氣亦隨之升發,此時應養陽,在飲食上要選擇一些能助陽的食品,如蔥、荽、豉等,使聚集一冬的內熱散發出來。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采用時鮮蔬菜,如春筍、菠菜、芹菜、太古菜等。中醫還主張:“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米面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夏季酷熱多雨,暑濕之氣易乘虛而入,人們往往會食欲降低,消化能力也減弱,大多數人厭食油膩食物。因此,在膳食調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盡力引起食欲,使身體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中醫認為,夏季陽氣盛而陰氣弱,故宜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過分傷陰,宜多食甘酸清潤之品,如綠豆、西瓜、烏梅等。《頤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涼粉、冷粥。”否則飲冷無度會使腹中受寒,導致腹痛、嘔吐等胃腸疾患,這點對年老體弱的人尤其重要。此外,夏季食物極易腐爛變質,因此,夏季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時一定要洗凈。
秋天氣溫涼爽、干燥,隨著暑氣消退,人們從暑熱的困乏中解脫出來,食欲逐漸增強,再加上各種瓜果大量上市,應特別注意“秋瓜壞肚”。在飲食的調理上,要注意少食辛燥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等皆要注意,宜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主張秋季早晨要多喝點粥。
冬天氣候寒冷,雖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以免使內伏的陽氣郁而化熱。飯菜口味可適當濃重一些,有一定脂類。因綠葉蔬菜較少,故應注意攝取一定量的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及綠豆芽等,避免發生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缺乏癥。為了防御風寒,在調味品上可以多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蔥、姜、蒜等。冬季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此類屬陰,易傷脾胃之陽。對于體虛、年老之人,冬季是飲食進補的最好時機。
幾千年來,我國古代早就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保健理論,它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以上所述,只是古代飲食保健理論方面中的幾個觀點,只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注意飲食衛生及飲食宜忌的規律,并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補養,不僅可以保證身體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使人益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