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 煒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現今,我國已進入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政治體制改革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使中國政治更加民主化,成為社會普遍關注和熱議的問題。同時社會中各種民主思潮交融繪織,其中也摻雜了很多不適宜我國國情,甚至錯誤的民主思潮,對當今大學生造成一定影響,使大學生對民主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認識。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認識。
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對個人權益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這使得其對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的要求也愈加增多。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促使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逐漸脫離教師“一言堂”的管理方式,更多地注入民主的管理方式。但是,高校教師尤其是學生管理工作者,對民主的理解更多流于“民主投票”、“民主討論”、“民主決議”等民主的實現形式,而對民主的真正內涵及內涵與實現形式之間的關系,或一知半解,或不做過多詮釋。同時,大多數大學生并未對哲學社會科學進行深入研究,這種現狀使得多數大學生對民主的認知停留在民主的實現形式上,甚至將民主的實現形式與其內涵混為一談。
同時,在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新一輪全球化浪潮到來之機不斷強化的意識形態滲透中,所謂“真正的民主、自由和人權”,“中國民主化”成為一個重要的攻擊點。而其將“三權分立”、“議會制”、“多黨制”等民主具體實現形式當做民主內涵進行宣揚,使部分國人認為只有實行了“三權分立”和“多黨制”才是實現真正的民主。加之社會中一些尚未得到妥善解決的現實問題(就業、住房、物價等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造成的負面影響,對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事物分辨能力的大學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甚至使極少數學生產生了要實現民主政治就要結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樣的錯誤認識。管理方式上的誤區和大學生對民主理解的誤區,使得在高校思想政治(簡稱思政)教育工作中正確解讀民主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思政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政工作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責任,同時還承擔著高校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功能,在高校中發揮著重要的思想主導作用,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重要保障。現今一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對民主有理解上的不全面,無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而當代大學生在錯誤的民主思潮影響下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保證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尤為凸顯。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應深入理解民主一詞,并為大學生進行合理、正確、完善地解讀。筆者認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從4方面來理解和解讀“民主”一詞。
“民主”一詞起源于希臘文,其基本含義是“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因此,民主首先反映的是一種政治體制。在這種政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民主政府應是由公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并對公民負責的政府。在一個政府中不論民主的理念以何種形式得以實現,民主都有其公認的原則,即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平等的原則保證人與人之間的政治權力不因財產、地位、工作性質等出現差異,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保證在平等的基礎上達到意見的統一。
對于民主的實現范圍,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西方部分學者和政府認為,民主的實現范圍不存在差異性,即全社會所有居民都享有平等的民主權利。而我國學者和政府則公開承認民主的實現范圍本身就存在差異性,不可能全社會所有居民都享有絕對平等的民主權利。即對絕對民主和相對民主之間的爭論。這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我國對于民主的理解和宣傳上的根本不同。
民主是人類的普遍追求。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西方國家逐步將意識形態、核心價值的競爭提到了重要的戰略高度。其借助所掌握的話語權,將從資產階級思想觀念體系中抽象出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概念,說成是普遍適用于所有國家、民族的價值觀念,并冠以“普適價值”的名稱。這樣,西方的價值觀念就變成了世界的價值觀念,誰不承認并接受所謂“普適價值”,誰就站在了人類的對立面。同時,西方國家用“普適價值”中的絕對民主理論,針對我國提出的相對民主理論,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
正如馬克思主義者對民主的詮釋:“民主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民主只能是一部分人的民主,不可能實現全部人的民主。即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鼓吹所謂“純粹民主”,但在其民主的具體實現過程中,也并非全體人民都享有管理國家的政治權力。如美國議員和總統選舉需花費一大筆金錢(2008年總統選舉費用為24億美元);執政黨只能是民主黨和共和黨之一,諸如美國共產黨、美國勞工組織等不可能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選舉中獲得執政地位。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宣揚的“一般的”、“純粹的”民主制度沒有“普適性”。
在西方的“民主普適理論”中,將是否實行“三權分立”、“多黨制”等制度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體制是否民主的基本標準,進而攻擊我國的政體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這對我國社會民主思想造成了很大沖擊。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對“民主”一詞進行解讀時,也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好民主實現形式的解讀,使學生了解到民主有多種多樣的實現形式。
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其中確實包含著有普適意義的核心價值,即追求人民管理國家的權力。但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民主作為人們的理想追求和國家的制度形態,它的特定價值是通過在不同國家所采用的不同的且具體的制度、體制、機制、程序等體現出來的。因此,民主的普適性中蘊含著實現形式的特殊性。即使絕大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采用“三權分立”和“多黨制”,但因其歷史傳統不同,民主的實現形式也形態各異。如美國實行的是民主共和制下的“三權分立”制度,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下的議會調和制度,而法國實行的是半總統半議會制下的行政主導制度。各種實現形式是否正確,關鍵在于是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這才是考核政治制度是否為民主形式的標準。因此,采用什么樣的民主實現形式,也是由這一國家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而一個國家的國情不僅決定了民主的實現形式,同樣也決定了民主的實現基礎和順序。
在民主化這個問題上,西方現在仍然保持著“唯我正統,別人都是異教”的思維模式,試圖將自己的民主政治體制和理念推銷給其他國家,使其他國家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至今,在世界上主導了5次民主化浪潮,涵蓋了拉美、東歐、非洲、中東、中亞的多個國家,包括現今馬上將要“民主化”成功的利比亞。而在其后,也極有可能推進對于非洲大湖地區的民主化進程。但從實際效果看,其結果往往是令人沮喪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如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厄瓜多爾和秘魯、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戰爭,盧旺達大屠殺、南斯拉夫的分裂。即使“民主化”后有社會比較安定的國家,但大多在發展中都遇到了很多問題,如印度貧富差距的逐日擴大、哥斯達黎加高達20%的貧困人口等。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向的一面和反向的一面。民主亦然,也有其局限性。民主的實現在給人民帶來管理國家事務權力的同時同樣會引起諸如破壞法制、使社會政治秩序失控、阻礙社會經濟增長等問題,并可能造成國內的政治分裂。而民主程序也可能把少數專制獨裁者送上政治舞臺(如希特勒、袁世凱都是通過民主選舉獲得統治權力)。因此,一個國家和地區要實現民主必須具備相應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條件,不顧條件而推行民主,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民主的實現需經歷3個階段:經濟和教育的發展、文化和法治的建設,最后才是民主化。在良好的經濟基礎、寬容的政治文化、法治的社會形成之前,進行絕對的民主化,其結果往往會不盡如人意。因此,民主化是否能夠實行,實行后是否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樣是由該地區、該國家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而在我國現今的社會結構下,如果實行所謂的“純粹的民主”,進行普選,假設結果沒使中國四分五裂,也極可能會選出一個農民政府,因為農民的人數最多。毛澤東主席曾說:“一個農民政府是無法領導一個偉大的現代化事業的。”
基于民主思想對于國家政治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當今大學所存在的民主認識誤區,筆者認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對民主進行正確理解和解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僅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民主思想教育,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也要對“民主”正確解讀,使其在工作中配合思政工作者正確引導學生的民主觀念,確保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我國民主政治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