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蕾,林海星,黃 斌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其豐富的思想內容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周易》具有古老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自始至終以陰陽辯證的思維方法,解釋宇宙間所有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變化規律。中醫理論體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獨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擁有一套有別于印度醫學、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實質上是由《周易》創立的,代表著傳統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1]。
《周易》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考慮陰陽的狀態,只論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3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8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6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4種情形,分別用“X,O,— —,—,”4種符號代表。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4種陰陽狀態,于是全部易卦系統就有4 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64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兇判定(稱為占斷)。
《周易》最能體現中醫學術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即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系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系辭》開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文言》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并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范疇。這都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辯證法的基礎[2]。
中醫學與《周易》的關系相當密切。張景岳在《類經》中說:“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掙之極則剛生。”陰陽剛柔是中醫學辯證法的重要綱領。“壯往則衰來,正往則邪來”“;微者盛之機,盛者衰之漸。”《類經》引證《周易》:“至乾而陽盛已極,乃象人之自少至壯;后半生始于之一陰漸次耗減,至坤而陽盡以終,乃象人之自衰至老。”描述人的生、長、壯、衰、老、已這一自然規律。認識這一發展過程,采取保健對策,對延緩衰老、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周易》主要講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問題。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正是這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對立統一運動變化,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周易》對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說明,認為事物都在變化之中,變化有其發展階段。事物變化由不顯著到顯著,到深刻、劇烈,直至最高階段,之后便會超過最適宜它的發展時期,得到相反的結果。初步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兩種可能性,既有前進的運動、肯定性的變化、積極的結果,也有后退的運動、否定性的變化、消極的結果。這也是樸素辯證法的發展觀。
《周易》認為,運動向前至不能再向前了就回過頭來向著相反的方向運動,一往一來,以至于沒有窮盡,所以有“無所往,其來復,吉”,而使宇宙“生生不息”,這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飛躍,也是對深入認識事物運動變化的巨大貢獻。事物運動的辯證法理論在《內經》以及《傷寒論》六經傳變規律體現得較為具體。
關于對社會治安問題實行綜合治理的思想,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提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方針是通過法律程序確定的。在1991年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以“打防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對此予以充分肯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又將這一原則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概括為“打擊與防范并舉,治標與治本兼顧,重在治本的方針”[3]。這一方針是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反映了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的客觀規律,高度概括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任務、范圍和工作重點,比較準確地闡明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之間的關系。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一方針,對于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周易》陰陽概念指導下發展起來并推演出的中醫的八綱、六經、臟腑、經絡等具體理論,說明高度抽象概括的陰陽理論已初步具有對立統一規律的某些特征,在醫學領域具有普遍、深遠的指導意義。《周易》體現的陰陽和諧統一與對立矛盾的辯證關系,對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方針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泰卦、既濟卦體現了陰陽的和諧與平衡。“天地受泰,萬物通也。”整體和諧觀念包括陰陽之間不斷地交感或交易,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因陰陽交感而和諧有序,生生不息。天地以陰陽二氣相感而生成萬物,表現了自然界的和諧;人類以男女兩性交感而家道亨通,表現了人類社會的和諧;“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人道“仁義”與天道陰陽、地道柔剛貫通一體,天地人圓成會通,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兩千多年來,《周易》的陰陽和諧思想及和諧理論,對我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例如,表現在傳統哲學上,從個人的修養——身心平衡、健康,到齊家——家庭和睦,再到治國——長治久安,最終達到平天下——協和萬邦。《周易》的陰陽和諧理論體現的是社會整體的穩定、和諧,有助于社會各方面力量、各種因素的協調、凝聚,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000年7 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中央綜治委、教育部、公安部《關于深化學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治安綜合治理的目標任務就是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學校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以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為目標,建立健全預防、發現、控制和處置治安隱患工作機制,保持良好教學、科研和生活秩序,維護學校穩定與和諧。
(2)“既濟”與“未濟”表明事物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的和諧統一還包括對立與矛盾的辯證關系,體現在“既濟”與“未濟”的相對,表明事物有兩個方面,有相互對立與對立轉化之理。中醫常說的“水火既濟”,即保持體內的臟腑氣血平衡。假如心火與腎水未濟,則可引起心神不寧,頭暈腰酸;水不涵木可引起頭痛目赤,此時即用滋水養心或滋水涵木的方法治療,達到水火既濟,使被破壞的“未濟”再恢復到“既濟”[2]。而體現在高校治安綜合治理上就是打擊與防范、治標與治本的辯證關系。
打擊與防范的辯證關系。高校實行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目的是預防和減少校園內的違法犯罪,保持校園的和諧穩定。打擊和預防是治安綜合治理的兩個基本方面,是各種治安綜合治理措施的濃縮。打擊和預防各有特點,相輔相成,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打擊校內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是高校治安綜合治理的首要環節和實施其他治理措施的前提條件。沒有打擊或打擊不力,正常的教學秩序、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就無法維持。防范是鞏固打擊成果、預防和減少犯罪的治本措施。沒有防范的單純打擊,不僅會“打”不勝打、“打”無目標,還會使校園安全出現惡性循環。防范是打擊的基礎,它不僅能減少違法犯罪因素,也能對違法犯罪分子以外的人起到預防的作用。總之,打防并舉要求我們既不能放松打擊,又必須加強防范工作,使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治標與治本的辯證關系。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治安綜合治理的每項措施依其主要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治標措施和治本措施,而每一項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兼有治標和治本兩種作用和功能,純粹的治標工作和純粹的治本工作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治標與治本的統一性。例如,在依法打擊、處理違法犯罪分子的同時,有效地震懾、警戒潛在的違法犯罪人員,激勵師生同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對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治標與治本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標本兼治與打防并舉的辯證關系。用辯證的觀點看,打擊以治標為主,防范以治本為主,但同時打擊和防范都兼有治標和治本的功能,都擔負著標本兼治的任務。打擊不僅對違法犯罪分子有特殊預防功能,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對違法犯罪分子以外的其他社會成員也有預防功能。通過打擊,可以發現教育、管理、法制建設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和漏洞,以促進和加強治本方面的工作;能夠打掉違法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增強公民與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勇氣與信心,預防和阻遏各種違法犯罪。因此,從深層次看,打擊工作做好了,同樣具有治本功能。
防范是治本之策,同時也有治標的功能。通過防范可以避免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給學校造成的損失;可以增強師生的安全感;可以有效動員全校力量參與治安綜合治理,使學校每一位成員對維護校園安全產生一種社會責任感,提高預防犯罪的能力,從而減少犯罪。因此,防范兼有治標的功能。
因此,要正確處理打防并舉與標本兼治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牢固樹立標本兼治的意識,把打擊與綜合治理的基本措施結合起來,把治本融入到打擊中去,落實到治安綜合治理各項工作中去,從根本上減少和鏟除產生違法犯罪的內在因素,從而確保校園的安全與穩定。
(1)要站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高度深入認識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全面深入理解平安與和諧校園的關系。平安是和諧的基本要求和外在表現,和諧是平安的本質特征和內在形態,兩者互為表里,具有同源性和一致性。和諧意味著平安,不平安的社會肯定是不和諧的社會。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維護學校各項工作秩序,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按照建設和諧校園的要求開展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要做到既維護校園秩序、保障平安,又要保持校園各種要素活力的充分發揮;既要對學校實施有效管控,又要協調好校內各部門、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證校內各部門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開展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時,自覺地把不穩定、不和諧現象提升到學校安全問題的高度去認識,努力實現維護穩定與促進和諧的統一,打造外在平安、內在和諧的良好校園環境。
(2)與時俱進,按照建設和諧社會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豐富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思路與方法。現代和諧社會的構想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且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基礎上的,是社會利益主體更加多元,人們的利益觀念、維權意識更加強化,思想更加活躍背景下的社會和諧。和諧的高校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個方面,要求我們從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建立和完善高校內部訴求表達、信息發布與輿情匯集分析的體制與機制。在工作方法與手段上,需要我們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在理順情緒、減少對抗、協調關系、化解矛盾、激發活力上來。相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而言,高校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
無論是打擊校內違法犯罪行為,還是調解矛盾糾紛、處理群體性事件,都要以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為目標。
(1)高校綜合治理工作要樹立長期的、動態的、可持續的觀念。既要維護校園穩定,防止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又要正視校內各種矛盾,正確妥善處理,通過和諧因素的長期積累和不和諧因素的持續消化,推動學校逐步進入平安和諧狀態。
(2)注重從源頭上維護校園的穩定和安全。要把住學校有關文件政策出臺關,從維護廣大師生利益和學校發展利益出發,從源頭上構筑維護校園穩定安全的基礎防線,預防矛盾的演變和激化。
(3)注重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措施,實現和諧。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利用學校各種資源,形成“打、防、教、管、建、改”一套系統的工作措施和方法體系。首先,要處理好管理、整治與保護、維權的關系。從矛盾和問題入手,從師生反映突出的問題入手,開展綜合治理。其次,要運用好“寬嚴相濟”的政策。既要嚴厲打擊校園內的違法犯罪行為,也要注重教育、感化,減少對抗情緒,增加校園和諧因素。
[1]孫愛云,劉蘭軍.從《周易》辯證思維論中醫發展[J].中醫學報,2010,25(5):886-887.
[2]林朗暉.論《周易》哲學與醫學辯證法思想[J].福建中醫藥,1991,22(2):14-16.
[3]黃奕蕾.試論高校“治安綜合治理”的起源[J].管理觀察,2012(8):111-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