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珺
(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
現代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各種價值觀的沖擊,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生命價值觀,導致校園內的自殺、犯罪及其他輕視生命事件頻頻出現。因此,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其形成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和堅韌不拔的心理品質刻不容緩。
1968 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在《生命教育》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學校教育不應只訓練學生謀取職業的技能或獲取知識,還應引導其充分體驗人生的意義,幫助其做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挑戰。香港、臺灣地區生命教育開展相對較早,特別是臺灣地區,生命教育已較為成熟,而我國大陸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對生命教育問題有所研究,發展較為滯后。
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特征,遵循生命發展規律,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學生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體自由全面健康發展,提升生命質量的過程[1]。生命教育包括生命知識教育、生命價值教育和生命發展教育[2,3]。
美國從1960年開始將生命教育確定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學科;臺灣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在大學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臺灣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機構不斷涌現,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日臻完善,頗具特色[4,5]。我國近幾年也逐漸開始關注生命教育對大學生的重要影響,一些研究相繼開展,一些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開始滲透進大學課程中,但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課程建設還顯滯后。目前很少有高校專門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也很少有高校專門配備生命教育相關師資,生命教育的教材建設及教學計劃等也沒有形成體系,大多數高校將生命教育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或是簡單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在已開展的生命教育課程中,也明顯存在理論色彩濃、實踐指導少、針對性不強等不足,生命教育課程更多地停留在理論說教上。
生命教育實踐于生活、體驗于生活,是實踐性極強的教育活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掌握生命知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生命意識,形成關于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以及人與生命的真實體驗,進而在生活中確立生命的價值。然而現有的生命教育更多地流于形式和理論灌輸,缺乏與實踐的緊密聯系,校園活動中也鮮有關于生命教育的主題活動,這使得大學生生命教育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起不到切實有效的作用。
在大學生這個本該積極向上的群體中,非正常死亡的數量卻有上升的趨勢。校園內的自殺、犯罪及其他輕視生命事件頻頻出現。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對部分高校的調查表明,大學生自殺率約為萬分之二,比全國平均自殺率高出一倍。2007年7月,中國保監會主辦的“首屆校園安全與風險管理論壇”公布,全國每年約有3 000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由于自卑、失戀、受挫等因素而導致的自殺占到了大學生非正常死亡原因的第一位[6]。與此同時,還出現了諸如清華大學劉海洋濃硫酸傷熊,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撞傷人后故意殺人等觸目驚心的暴力事件。這些數據、資料都說明,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生命教育的課程教學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設置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讓大學生在課堂中系統學習生命的本源、價值和意義,這是大學開展生命教育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而這就需要把生命教育設置為一門專門課程,并加強教學計劃的系統化和教材的規范化,將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與醫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思考生命的內涵。
除此之外,還可加強生命教育的師資建設,借鑒臺灣地區的做法,將經過正規培訓的教師與社會力量結合,一方面,在開展教師生命教育崗位培訓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引進高素質人才或接收高質量畢業生,增進高校教師生命教育意識。另一方面,招募社會團體、基金組織、慈善機構、宗教文化團體參與其中。
有心理學家統計,人如果僅憑聽覺學習,大概只能記住40%的內容,若加上視覺(如圖片、影片、演講者的肢體語言等),則可記住70%,而如果有實際操作(如游戲、活動、討論等),人們可完全記住被傳遞的信息。因此,生命教育還需要通過活潑的、有體驗的、能激發思考的實踐教學方式來實施。
大學要有針對性地經常開展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專業性、趣味性的實踐教育活動,如對特殊人群的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愛心活動、勤工儉學以及探險、露營等,并在活動過程中進行教育指導,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校園文化的營造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種途徑。把生命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范疇,用與生命教育有關的古詩詞和名言警句等來創設學校環境,使生命教育成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還可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命教育的書籍,如杰·唐納·華特士的《生命教育》,馬克·吐溫的《熱愛生命》,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價值是什么,從而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7]。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教師可將心理學知識和生命教育的內容相結合,引起學生的共鳴,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心理學基本知識,結合生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生命的內涵。如學生可通過學習情緒控制和人格形成的基本規律,進一步學會心理適應的技巧,具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如學業、戀愛、交友和就業等方面),教師可以講授一些基本的解決辦法,從而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緩解他們的心理挫折感。
此外,可借助學校心理咨詢體系,形成有效的學生心理危機互動與干預效應,營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圍。通過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幫助某些具有高危傾向的學生樹立健康的生命觀。
生命教育是一個長期且延續的過程,貫穿人生的始終,西方發達國家的生命教育是從出生到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各個階段,并由學校和家庭共同開展的,針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只是生命教育歷程中的一個環節。除了通過以上途徑來推行大學生生命教育外,作為教育者還應思考教育的本源,教育是要培養能生產的類似工具的人還是培養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因此,教育者應轉變某些教育理念,去除教育中的功利化思想,還教育本來的意義,從根本上推行生命教育,教育學生正確看待生命,有意義地度過一生,在強烈的社會競爭以及各種沖擊中保持樂觀、積極、健康的心態。
[1]陶金花,毛桂榮,李娜.大學生生命觀現狀調查與生命教育[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164-165.
[2]周立群,張莉,王荔.由大學生自殺談心理健康教育視野下的生命教育[C].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何喜剛.新時期大學生生命教育論[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7):18-19.
[4]黃培清.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2):139-140.
[5]吳仁英.臺灣地區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特色及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6(3):114-117.
[6]姜微微.高校非正常死亡現象引發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1(1):92-93.
[7]徐穎,劉憲亮,孫勇,等.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探析[J].衛生軟科學,2011,25(7):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