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榮
(濮陽市衛生學校,河南 濮陽 410900)
《大醫精誠》是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為后世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備急千金要方》的總論部分,全文被收錄在中醫專業《醫古文》本科教材中,成為規范醫學生醫療行為,培養良好職業道德的重要文獻。認為“人命至重,貴于千金”的孫思邈在文章中諄諄告誡守護人民健康的醫生們,要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必須要做到“大醫精誠”。所謂“精”就是技術精湛,“誠”則是醫德高尚,“精誠”意味著道德心和責任感。而道德和責任是職業精神的核心。筆者細細品讀《大醫精誠》,默默尋覓其中深意,發現這篇文章中蘊含著激勵斗志、催生理想、傳承醫護文明、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3種職業精神。
《大醫精誠》的字里行間滲透著精勤不倦的愛崗敬業精神。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成就了孫思邈的光輝人生,成就了《大醫精誠》的深遠影響,也成就了眾多醫家獻身醫療衛生事業的偉大追求。具體表現為:(1)首先,明確了崗位對醫生的要求。對每一位求診的病人,醫生首先要做到“以拯救病人的痛苦為己任”,不分白天黑夜、寒暑風雪、饑渴疲勞,不受時間、地點、自然環境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全力救治;其次,對所診治的病人,應不問貧富貴賤、老幼美丑、怨親善友、華夷愚智,都要一視同仁,精心救治;第三,對患有惡瘡、下痢等病而臭穢不堪的病人,即使周圍所有人都厭惡,不敢近前瞻視,醫生也要有同情、憐憫之心,盡心救治。這就是《大醫精誠》對醫生崗位的理解、要求和期待。(2)要求醫生或診或治,力求做到正確無差錯。關于診斷疾病,《大醫精誠》中說,“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同時還指出診斷疾病不能單憑聽覺、視覺和簡單詢問,必須先診脈候,專心致志,詳細、全面了解病情,力爭做到診斷準確無誤。論及疾病的治療,《大醫精誠》則要求醫生“處判針藥,無得參差”。意思是處方用藥及針灸施治更不能有半點閃失,體現了一名醫生應具備的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3)對所從事的職業勤奮敬業,成就了一代名醫光輝的一生。史書記載,孫思邈通曉經史百書,博聞廣志,長期行醫于民間,精通中藥的炮制,善于發現新藥,注重傳統藥物運用的創新,首創蔥管導尿術,率先應用蔥管為病人導尿以解除尿閉之苦,開創了世界醫學人工導尿的先河,被世人尊稱為“藥王”,著成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臨床實用百科全書《備急千金要方》,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和全人類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大醫精誠》中說,品德好、醫術精的醫生時刻要用“大慈惻隱之心”以“普救含靈之苦”。從孫思邈的行醫經歷到《大醫精誠》的記載,處處洋溢著慈善寬厚、普度眾生的仁者愛人精神。《大醫精誠》說:“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為含靈巨賊。”意思是說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有病一樣,從內心對病人同情,不躲避風險,不分晝夜、寒熱、饑渴、疲勞,一心一意去救護病人,不能產生推托搪塞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有資格被稱做百姓的好醫生,否則,就是人民的大害、健康的公敵。所以,醫生對待病人不但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細心救治,而且還要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為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在救濟急危重癥病人時,《大醫精誠》要求醫生不得已才可用“活物”(有生命的動物)入藥治病,闡述了為醫者要本著對生命的敬畏,在治病救人的同時,不要傷害自然界其他無辜的生命。這在環境氣候變差,眾多物種瀕臨滅絕的當今世界,是何等超前的環境意識,給豪吃濫殺的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空間,讓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保護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大醫精誠》把醫生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歸納為做醫生的三大準則,進而闡釋了醫生應具備淡泊名利的救死扶傷精神。一要慎于言辭,少說多干,淡泊名利,志存濟世。二要思想純正,氣度寬宏,莊重大氣,不卑不亢,臨證不慌,全面審察病情,治病救人。三要做到6個“不能”: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行事,炫耀自己的才能,獵取名譽;不能誹謗攻擊其他醫生,借以炫耀自己的功德;不能因為偶然治愈一病就昂頭仰面自我贊許,自認為天下無雙;不能因為病人有錢有勢,就任意開出珍貴之藥,令其難以買到,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技能高超;不能看到病家鋪設華麗、家產富有就左顧右盼,表現出艷羨的神情,應“看有若無”;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專心經略財物。應做一位摒棄物欲誘惑,廉潔清明、不卑不亢、氣度寬宏、志存濟世的醫生。
《大醫精誠》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早在1 300年前的孫思邈用極樸實的語言、率真的個性、務實的行醫作風,給后世留下“大醫”要“精誠”的教誨,這是醫生的道德心和責任感,更是生生不息、星火燎原的職業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職業精神,醫生才能在救死扶傷、救危濟困的征途上樹立白衣天使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