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勝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0)
高職教育是培養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專門教育。它所培養的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富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能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學生在系統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自我學習、自我再創造的能力。如何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達到上述多項教學目標成為高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筆者在多年的化學教學中以化學概念教學為依托,通過“說文解字”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化學概念的基礎上,提升思辨、概括和表達能力,取得一些成效。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每個字、詞都有特定的淵源和意義,有的概念字面意思有助于正確理解概念本身,有的容易形成迷思概念,準確理解其中關鍵字、詞的涵義,對于理解、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至關重要,恰當的“說文解字”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談談筆者的一些認識。
在化學概念中包含“共軛”的有共軛酸堿對、共軛效應等。準確理解“軛”字的含義是理解這些化學概念的關鍵,“軛”的本意是駕車時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可現在的學生沒有見過古代是如何駕車的,現實生活中也無“軛”的實例可參考,因此無法理解“軛”的功用,更談不上理解“共軛”這一帶有比喻意味的詞的含義。但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譬如,電影中古代的馬車用的“軛”,農村抬杠式耕地時套在兩頭牛脖子上的木駕其實就相當于“軛”,讓學生明白“軛”的功用是使兩頭牛相互牽制、互相配合同步行走,然后理解“共軛”關系的含義,這兩頭牛就是共軛關系,從而進一步引申出“共軛”即按一定規律相配的一對。此時再理解共軛酸堿對、共軛效應就容易多了。共軛酸堿對中酸和堿通過一個H+聯系起來,H+相當于“軛”,共軛酸堿對中的酸和堿相當于共軛的兩頭牛,互為依據。再看“共軛效應”,有π-π共軛、p-π共軛等多種,以π-π共軛效應為例,兩個π鍵若間隔一個c-cσ單鍵即成共軛關系。可見,c-cσ單鍵充當“軛”的作用,兩個π鍵相當于兩頭“共軛”的牛,結果使兩個π鍵因共軛關系而出現了共軛效應。通過這樣的講解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復雜、抽象的化學概念。
在化學上與“系”相關的概念有分散系、緩沖系,“系”字可理解為體系、系統。體系,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而組成的整體。系統的本意是一群有相互關聯的個體組成的集合。在講述這幾個概念時一定要講清楚在這個“系”中包含哪幾個相互關聯的個體,這些個體有怎樣的聯系。在分散系中相互關聯的個體就是分散相和分散介質,兩者的關聯就是分散相容納在分散介質中。在緩沖系中相關聯的個體就是共軛酸堿對,兩者的關聯就是存在化學平衡關系。通過剖析關鍵字的含義,理順其中的邏輯關系,學生會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概念,并為以后的措詞表達夯實基礎。
相關的概念有同離子效應、誘導效應、共軛效應等。效應的本意是:在一定環境下,由一些因素和結果而構成的一種因果現象。在講述上述這幾個概念時,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同離子效應中,因是和弱電解質具有相同的離子的強電解質破壞了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結果就使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向左移動導致電離度減小;在誘導效應中,因是有機化合物分子中成鍵原子或基團的電負性不同,結果是整個分子中的成鍵電子云沿著碳鏈向電負性大的基團方向偏移;在共軛效應中,因是共軛π 鍵的形成,結果是共軛體系趨于整體化、鍵長趨于平均化而穩定性增加。在實際講解中,還可引用生活中的詞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效應一詞的意義和應用,譬如名人效應、馬太效應等。
“同”是相同的意思,“異”是不相同的意思,“同分”就是相同的分子式,異構就是不相同的結構,即分子式相同,而結構不同物質互稱同分異構體,這種現象稱同分異構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結構相近的詞有同父異母、同床異夢等,通過和生活用語的類比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記得牢固,不僅對社會生活多了幾分觀察和思考,還提升了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信心。
“官”的本意是“治眾”的意思,學生最易理解的解釋是官員,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領導。“能”的意思是才能、能力。“團”的意思是工作或活動的集體組織,在這里指原子團。學生對官員在社會管理中作用的理解較淺,可以聯系學習生活中最熟悉的班級管理,班主任是學生最貼近的“官”,班主任具有管理班級的權力和責任,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風格決定了這個班級的班風和學風。中國的社會治理結構中官員的作用也是同樣的,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社會整體前進的方向。作為有機物分子中的官能團,能決定某一類有機化合物化學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團,如同社會生活中的官員一樣。學生不僅聽得有趣、理解得透徹,還對社會多了幾分觀察和思考。
碳原子在形成有機分子的時候,4個原子或基團可以通過4根共價鍵形成三維的空間結構。由于相連的原子或基團不同,它會形成兩種分子結構。這兩種分子擁有完全一樣的物理、化學性質。但是從分子的組成形狀來看,它們依然是兩種分子。這種情形像是鏡子里和鏡子外的物體那樣,看上去互為對應。由于是三維結構,它們不管怎樣旋轉都不會重合,就像左手和右手那樣,故稱這兩種分子具有手性,又叫手性分子。人們將連有4個不同基團的碳原子形象地稱為手性碳原子。從定義來看,手性一詞是比喻,即分子具有手的性質。我們對“手”再熟悉不過了,但這里“手”的特性到底指什么呢?結合定義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白,手性指的是不能和其鏡像重合,再讓學生看著自己的手思考,任何物體都有鏡像,有的能重合,有的不能,為何手不能和其鏡像重合,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手的結構特點:不具有對稱面和對稱中心。進而得出結論:不具有對稱面和對稱中心的分子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實體和鏡像不能重疊。正確理解手性是正確理解手性分子和手性碳原子的關鍵所在。
飽和鏈烴即烷烴,烷烴分子中碳原子之間的共價鍵全部為碳碳單鍵,其中碳原子皆為飽和碳原子,也就是說,烷烴分子中碳原子之間全部以碳碳單鍵結合成鏈狀,碳原子剩余的價鍵全部跟氫原子相結合而達到飽和。飽和,本意指事物達到最高限度。必須讓學生明白碳原子在有機物中的成鍵是有飽和性的,即成4個價鍵并一定結合4個原子或原子團,可以有雙鍵或叁鍵,但最多只能結合4個原子或原子團,即達到最高限度,則為飽和。
由于歷史的原因,有些化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使概念的表面詞意和概念的本意已大相徑庭。對于這樣的概念,教學時不但要解釋概念的字面含義,更重要的是闡述清楚概念的內涵,由于這樣的概念往往與學科的發展史有關,最好結合概念的演變過程,講清概念內涵與外延,而不至顧名生意,產生錯誤的認識。
氧化-還原反應原來是得氧即為氧化反應,失氧即為還原反應。后來發展為失去電子的反應即為氧化反應,得到電子的反應即為還原反應,但概念的名稱沒變,內涵和外延已大不相同,沒有氧參加的化學反應也有可能是氧化-還原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糖就是甜的,學生容易認為有甜味的即是糖類。必須讓學生明確糖類應從結構和性質上界定: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不能簡單地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還要讓學生知道,糖類也叫碳水化合物,但不能理解為糖類是碳和水的化合物。必須講清楚由于歷史上一度認為糖類是碳和水化合而成,故而稱之為碳水化合物,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認清了真相,但名稱仍然延用至今。
讓學生了解芳香烴的發現史,最初的芳香烴都是有芳香氣味的,故而得名,隨著科技的進步,芳香烴已名不符實,甚至有些相悖,因而不能把芳香烴理解為有芳香氣味的烴,而應從結構和性質上去把握。
“有機”是有生命的意思,最初發現的有機物主要來自有生命的生物體,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能用無機物合成出有機物,已突破了原來的觀點:有機物只能來源于有機物物體。讓學生從結構和性質上去把握什么是有機物,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生產和生活中天然有機物仍主要來自有機物體。
學生最容易把金屬性理解為金屬具有的性質,把非金屬性理解為非金屬具有的性質。日常生活中的金屬是一種具有光澤(即對可見光強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導電、導熱等性質的物質。金屬性雖源于金屬,但已超越了金屬這個概念本身,是從絕大多數金屬所具有的共性(容易失去電子)中扭像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概念。金屬性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的傾向,元素的非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這樣我們才能很好地理解某一元素既表現出金屬性,又具有非金屬性,即兩性元素,但是我們不能說某元素既是金屬元素又是非金屬元素。
總之,化學概念的講解要特別注重其中關鍵字、詞含義的講解,既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概念本身,還要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最終達到用精準的語言把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準確表達出來的目標,為學生以后工作積累經驗、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