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虹
(四川省衛生康復職業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筆者選擇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林姍主編的《婦產科護理學》。該教材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既不脫離教學大綱,又體現了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本次課選自該教材第三章第二節“妊娠期孕婦的管理中——產前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腹部四步觸診。該項檢查是了解孕期胎位的重要檢查,也是產科護理人員應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
本次課在原有課程設置中,是一次實訓課,針對學科特點及臨床需求,筆者保留了教材原有的內容設置,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適應臨床護理需求,對本次課重新進行了編排,加入了和腹部四步觸診密切相關的3個概念——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將理論課融入實踐課中,體現了“做中學”的教學思想。
對本次課重新設置和分析后,確立了3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及腹部四步觸診的操作步驟。
技能目標:判斷出各種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熟練操作腹部四步觸診。
情感目標:培養與人溝通交流、組織協調、團結協作的能力。
在教學目標確定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護理工作需求,確定本次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腹部四步觸診的操作步驟;
教學難點:運用腹部四步觸診的方法判定常見的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往往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為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筆者首先對所在班級進行了學情分析。該班學生為我校中專護理二年級學生,他們熱情好動,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通過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了解了骨盆、子宮等相關的解剖結構,并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同時,由于本學期學生剛剛接觸臨床學科,故欠缺相應的臨床護理思維。
筆者認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不僅是為了應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更重要的是為今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奠定基礎。所以本次課貫徹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本的教學理念,為了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將本次課的教學方法設定為任務驅動法和角色扮演法。
任務驅動法:結合本次課內容,根據臨床工作任務,由淺入深,讓學生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這樣學生既能熟悉產科護理工作流程,又能了解護理的各個環節,從而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角色扮演法:在教學過程中給每位學生設定具體的崗位角色,讓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樂趣,在體驗職業崗位情感、感悟角色內涵的同時,把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心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養成規范的職業行為。
郭沫若曾說:“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就要求學生在探究發現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所以本次課筆者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原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筆者采用小組合作形式下的討論法和學生講解法。
通過小組合作的預習和課堂練習,讓學生彌補單一學習的不足,通過動眼看、動腦想,對本次課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進行思考;再通過動手做,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最后將實踐能力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以適應崗位需求。
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課前筆者準備了相應的學習材料和預習任務書以補充教材的不足,并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便學生理解。預習任務書能讓學生的預習更有針對性、目的性。
課堂教學過程包括預習檢測、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歸納總結、布置作業5個環節。
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隨機抽問的形式,提問學生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以此檢測他們的課前預習情況。
4.3.1 激發興趣 展示一幅漫畫,漫畫中一位孕婦挺著大肚子,正向一名醫生詢問自己的胎位是否正常。以此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4.3.2 設疑 學生觀看完漫畫后,筆者順勢提問:“同學們知道怎么幫助孕婦了解胎位嗎?”借此引入本次課內容。
4.4.1 臨床場景模擬展示 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于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所以在導入新課后,利用我校院校合并的優勢,用6分鐘時間,讓護理專家和一位“標準化”孕婦,在課堂設置的場景中為學生展示臨床上醫生如何接診孕婦并做產前檢查,如何對孕婦進行腹部四步觸診。學生通過觀察,熟悉產前檢查工作流程。
4.4.2 布置任務 學生觀看完畢后,躍躍欲試,筆者借機布置了本次課的兩個任務:
任務一:利用骨盆和胎兒模型,擺出常見的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
任務二:模擬臨床場景,演示腹部四步觸診。
4.4.3 實施任務(1)任務一的實施。任務一主要是對本次課難點進行突破,在課堂提問中已讓學生熟記了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3個概念,而現在著重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因此,筆者將任務一分解為以下3個環節:
小組合作練習:各組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借助骨盆和胎兒模型,擺出常見的胎位,一位學生擺胎位時,其他學生觀看并糾正,在此過程中,學生交流預習情況、動手操作、質疑問難,在解決問題中掌握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此過程中不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做,只是巡查答疑,讓學生自己通過完成任務掌握知識。
競賽檢測:練習完畢后,根據學生好勝心和表現欲強的特點,筆者組織了競賽活動,各組抽取一名代表上臺,以各組組長為指令員,依次隨機說出一種胎方位,由各組代表擺出,借機檢測各組學生任務一的完成情況。
師生評價:臺上學生出現的錯誤,由其他學生進行指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針對評價不完善的地方進行點評。
(2)任務二的實施。在完成了任務一后,進入到任務二“實戰”演練中,利用理實一體化課堂,筆者把提前準備好的孕婦保健手冊發放給學生,讓其盡快進入角色,模擬臨床場景實際操作腹部四步觸診,交替扮演家屬、孕婦、護理人員,全面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在實踐中學習和理解本次課的重點內容,從而建立學生和崗位之間的聯系,讓臨床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趣味性和知識性并舉。教師仍然是巡查答疑。
練習完畢后,以抽簽方式隨機請一組學生演示他們的練習成果,在這一環節中,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展示結束后由其他組學生對該組學生進行點評,教師借此了解學生對本次課重點的理解和練習情況,并進行評價。
4.5.1 播放視頻,鞏固強化 知識的掌握在于不斷的強化,在教師點評完畢后播放腹部四步觸診的操作視頻,讓學生加深印象,查缺補漏,
4.5.2 教師總結,點評學生參與情況 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再對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強調,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臨床思維。
4.5.3 習題練習 緊接著以歷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涉及本章節的考題進行練習,以鞏固強化所學知識。
作業既是知識的強化,又是知識的延伸,在本次課程完成后要求學生思考通過腹部觸診除了了解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外,還能了解孕婦哪些情況?讓學生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延伸思考。
本次課引入了“標準化”孕婦,利用我校院校合并的優勢,請來了護士長,并將臨床場景真實再現于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體現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根本的教學思想,并且在培養臨床護理能力的同時,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相關內容融于課堂教學內容。
在課程設計上,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做中學”,教師“做中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在于,個別學生依賴性較強,缺乏主動性,需要教師課后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專業思想教育,促使其不斷完善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