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秦英
(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分析化學是藥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課程內容繁雜、枯燥抽象,缺乏邏輯推理性,且實踐性較強。傳統的講授法可系統地講解分析化學基本理論知識,具有系統、條理、簡捷等優勢,但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不符合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為此,我們在分析化學教學中開展了PBL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探索。
PBL起源于20世紀初期,由Dewey最先提出其主要思想[1],60年代末由美國精神病學教授Barrows首先把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際教學中,90年代歐洲部分醫學院校開始進行PBL的教學試驗[2]。近年來,我國一些醫學院校也對PBL進行了嘗試性的試驗。PBL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學科界限,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3]。
首先,PBL教學法需要教師轉變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熟悉多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4]。其次,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扮演“服務型”角色,而不是提出問題后交給學生,最后將答案告訴學生了事。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指引和咨詢工作,切勿使PBL教學法應用表面化。第三,PBL對學生素質的要求較高,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怕困難且掌握較高學習技能的學生才可以從PBL中受益[5]。而高職生總體來說基礎較差、求知欲偏低,面對學習困難容易退縮,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獲取。如果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模式應用PBL教學法,可能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由于分析化學的學時有限,若采用單純的PBL教學法,可能會造成學時緊張,從而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計劃的實施,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其次,單純的PBL教學法需要訂閱大量的參考書,需要增加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開放時間以及購進新的教學儀器和工具,但這些教學要求都難以滿足。第三,分析化學中有一些抽象、復雜、難懂的內容,若僅讓學生查找資料,效果可能并不理想。還有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若沒有講解基礎知識就進行PBL教學,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應用PBL教學法應注意其合理性、適用性,要靈活運用,不能僵化地使用單一模式,應用PBL教學法也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模式,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用。在分析化學教學中應用PBL結合傳統教學模式,既可以用傳統教學法將分析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計算公式等內容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又可以用PBL教學法提高學生利用分析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分析化學知識與生理學、藥理學及醫學專業課知識聯系起來。兩種教學法的結合既保證了學生系統地掌握分析化學課程基本內容,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向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兩種教學法的優勢,提高了教學質量。
根據分析化學課程的特點,對誤差和分析數據的處理、滴定分析法概述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采用傳統教學法;而對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方法的應用等實踐性內容采用PBL教學法。PBL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把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觀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觀,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6]。要求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厚的知識面,掌握討論中所涉及的各學科知識,準備應答學生在自學和小組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
問題的設計和提出是新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所在。教師對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問題的選擇應該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覆蓋面廣,趣味性強。即選擇的問題經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結論必須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相互聯系,能夠覆蓋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與臨床和現實生活結合緊密,前后知識連貫自然,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酸堿滴定法”這一章的教學,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對酸堿質子理論、酸堿指示劑,我們采用以問題為引導的傳統講授式教學法。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和教師的啟發下逐漸從問題走向教學內容,即教師給出“樹干”,引導學生一起“添枝加葉”。為此,我們設計了如下問題:(1)如何判斷酸堿?(2)如何指示滴定終點?對酸堿滴定液的配制和標定、酸堿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這些教學內容,我們主要采用PBL教學法。為此,我們設計了如下問題:(1)市售氫氧化鈉是固體,濃鹽酸是液體,如何配制氫氧化鈉標準溶液和鹽酸標準溶液?能否直接配制?(2)如何測定食醋的總酸量?如何設計一個可行方案?關鍵是采用什么滴定方法、方式?用什么做滴定液?如何選擇指示劑?如何減小滴定誤差?
教師在精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好問題后,提前提出問題,然后將學生分組(一般每組6~8人),圍繞教師提出的各章節問題,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協作優勢。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教科書相應章節內容的基礎上,利用網絡、期刊等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共同協作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鍛煉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了集體主義觀念,又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各學習小組對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進行闡述。通過教師的引導,各小組之間圍繞問題的解決方法相互討論,而后,教師做歸納總結,對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拓展思維,將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點如酸堿質子理論、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原理、酸堿滴定流程、指示劑選擇等內容縱橫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從而糾正錯誤、片面或模糊的認識。
總之,在醫學化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將PBL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針對學習內容、專業特點和學生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值得在醫學高職院校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Alastair D,Mc Phee.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Taking the agenda forward[J].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2002,3(1):65-77.
[2]Oneill P A.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cculnm[J].Med Education,2000,34(8):608-613.
[3]鄺滿元,鄧鵬程,賈蕾.PBL教學模式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67-168.
[4]閆沁遠,周本宏.淺談PBL模式對高職教育的啟示[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2):88-89.
[5]姜曉昱.PBL應用于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實踐的三種變型[J].江蘇高教,2007(3):75-77.
[6]陳光平.PBL結合傳統講授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麗水學院學報,2008,2(3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