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孫紅梅
(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
我校學生連續3年參加全國文明風采大賽征文比賽提交的文章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缺乏積累,內容空洞;材料陳舊,隨意編造;情感虛假,無病呻吟等。筆者與學生交流時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總覺得無話可說。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數學生缺乏素材,寫作基本功差;二是作文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
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檢驗學生語文素質的手段之一,但作文教學的無效或低效,越來越束縛了學生的寫作。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現談談自己的體會。
劉勰曾說:“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這段話是說,材料更重于表達,因為表達不得當,可以重新修改,而材料空洞,則無法成文。由此可見,要讓學生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積累材料、獲得豐富的原始材料非常關鍵。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材料,除從課本收集外,還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1]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取材于生活。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只有找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自然、社會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作為教師,應及時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要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關注身邊的瑣事,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關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風云變化。留心觀察,仔細感悟,用心體驗。從司空見慣的事件中,發現生活的真、善、美,捕捉真實的、典型的瞬間,獲取獨特的、感人的情思……而這一切,都將成為寫作的第一手資料。
從新聞媒體中收集的材料,具有時代性、新鮮感,能克服學生作文中材料陳舊的弊病。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新聞、報紙中,掌握當前最新鮮的素材,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使作文思想具有時代感、責任感。譬如:“最美洗腳妹”劉麗,“大衣哥”朱之文,“最美的女教師”張麗莉,見義勇為的劉懷亮,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孫茂輝……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我們的靈魂才得以凈化,我們的思想境界才得以提升。天價廣告宣傳片牽出的“夫妻貪官”劉瑞揚、陳宜涵,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陸駿學歷造假被開除,為等領導見死不救致使車主丁志健溺水身亡的軍警……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會更加潔身自好,警鐘長鳴,我們才更懂得人格至上、榮譽至上。
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愿寫;點燃學生寫作激情,讓學生想寫;調動學生自身積累,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寫出有個性的文章。
依據課堂內容,采取不同形式,加強練習。譬如:學習《項鏈》后,讓學生補寫一個結尾;學習《十八歲和其他》后,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學習《我的母親》后,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篇《我的母親》;學習《最后一片葉子》后,讓學生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學習《老殘游記》,聽過《回家》音樂后,讓學生寫篇鑒賞;看《白洋淀》后,讓學生寫篇讀后感……結合課堂內容的寫作,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而且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其產生聯想,整合寫作素材,激發寫作興趣。
即興寫作,就是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某件事,某個情節,某個人物,某一神態、動作,當場進行寫作訓練。教師要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即興寫作。譬如,今年寒假后第一堂課,筆者走進教室,學生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安靜下來,而是唧唧喳喳,說個不停。面對此情此景,筆者沒有武斷地讓大家安靜,而是詢問:“能告訴我大家在討論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我們在談論《北京愛情故事》。”面對此情此景,筆者知道學生的注意力一時很難回到課堂上,忽然想到,為什么不做一次即興練習呢?于是便問,大家最喜歡《北京愛情故事》里的哪個人物形象,最討厭哪個人物形象?說說喜歡、討厭的理由,討論10分鐘,然后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影評。作文交上來時,筆者發現學生寫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連平時最不愿寫作文的學生,這次也自己寫作,沒有抄襲他人作文。由此可見,教師要適當為學生創造條件,加強習作練習,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語文教師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作文本發下來,學生對教師批改的作文,或走馬觀花,或置之不理,或只看看分數,至于作文中的錯誤則很少關注,下次寫作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學生對教師的眉批、總評視而不見。可見,教師批改作文耗時、費力、低效。教師批改作文是必要的,但不能越俎代庖,它只是一種示范,是學生學習修改、提高修改能力的過程,因此,改革作文批改方式迫在眉睫。
魯迅先生曾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往往都是幾易其稿。葉圣陶先生十分重視學生的自改,他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自改,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批改方式,在完成作文后應由學生自批自評。學生養成自改作文的習慣,將受益終身。
結對互改,是同桌之間、前后桌之間、學習小組內學生交換批改的方式。善于發現別人的缺點是我們的天性。在互改中,學生會發現其他人作文的缺點,能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同時結對互改也是一個交流、溝通、提高的過程。批改作文時,學生是站在“教師”角度思考問題,可引發學生批改的興趣,促使其發現問題、改正錯誤,增強參與意識。
集體同改,即全體學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教師可將不同學生的作文,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在全班學生面前,讓學生發表修改意見,集思廣益,共同完成對一篇文章的修改。這樣,這篇文章便成了大家智慧的結晶。
多樣化的批改方式,既讓學生有新鮮感,又能調動其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作文教學中,我們要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教其方法,激其興趣,培養其能力,使學生想寫、愛寫、善寫。
[1]葉圣陶.文章例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