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淳,張 威,秦愛萍,俞啟平,韓 蕾
(江蘇建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9)
藥理學是高等醫藥院校的主干課程之一,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醫學與藥學的橋梁和紐帶[1]。其主要講述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用途、不良反應、相互作用等知識,但學生普遍認為藥品的藥名多、別名多、用途多、不良反應多,難學難懂,易混淆,從而對學好藥理學喪失興趣和信心。為此,我院教師針對藥理學教學不同階段的特點,結合高職高專藥學專業學生培養方向,以突出藥理學的臨床實用性和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中心,從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入手,借助模擬藥房,引入PBL教學模式[2]。
模擬藥房是醫藥類學校開展實驗教學的一種形式,也是學校的一種“實驗室”,其以仿真的形式依照國家《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的要求,建立微型零售藥店。與普通藥品零售企業一樣,設置營業場所、藥品倉庫。其中營業場所分為處方藥、非處方藥、中藥調配、收銀和藥師咨詢等區域。將藥品按照GSP的要求分類擺放整齊。由于所需藥品種類繁多、數量較大,而且藥品有一定的有效期,為節約實驗經費,一般采用附有藥品說明書的藥品空盒(瓶)來代替。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后,到模擬藥房進行實踐,增強感性認識。
當講授完一章理論知識后,分組帶學生到模擬藥房進行實驗教學,在模擬藥房中找出本章節的相關藥品,介紹目前市場上本類藥常用藥品有哪些。同時將藥品進行分類擺放,分設神經系統用藥、精神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呼吸系統用藥、消化系統用藥、血液系統用藥、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用藥、泌尿系統用藥、免疫性疾病用藥、惡性腫瘤用藥、病毒性疾病用藥、急性中毒用藥12個不同門類。按照首字母順序,統一擺放并使用標簽注明,注意標簽字號要大并且醒目,放置在貨架最上方。充分利用貨架分層及小格,按照12種不同門類,再分別細化分層。如抗生素類藥品中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分開擺放,呼吸系統用藥中的化痰、平喘藥等分開擺放。同時要求將口服藥、外用藥、針劑和非處方藥分開擺放。分類擺放后讓學生講出每一類藥物的特點、臨床應用、主要不良反應、復方制劑的組成、各自的作用等。這樣既擴充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調動了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
目前醫藥事業發展較快,各種新藥層出不窮,而藥理學主要教學內容為各類型的代表藥物,更多在臨床中應用的新藥、新劑型在教材中尚未涉及。藥理學教科書介紹的是藥物的通用名,而市場上銷售的藥物多用商品名。例如,人工合成的抗菌藥左氧氟沙星商品名為利復星、樂郎、可樂必妥、來立信等。學生反映學到的藥物知識與實際不符,難以學以致用。為此,我們通過模擬藥房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將藥品分類擺放,以增強對藥理學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讓一部分學生做“患者”,一部分學生做“藥師”。“患者”說出自己所患疾病或軀體的不適部位,“藥師”根據“患者”提供的病例資料,結合所學醫學知識,推薦藥物并叮囑服藥注意事項,當“患者”提出有些藥物不適合自己或有過敏史時,“藥師”應找出替換藥物。在該項練習中,學生表現非常積極,準備也很充分。對常見病的判斷和提出的用藥建議都比較準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藥品進行分類,熟悉了市場上的常見藥,理清了商品名與通用名的關系,知道了如何分析復方藥。通過互換角色,培養藥學專業技能,體驗患者心理,理解他們的疾苦和心情,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病案設計。在模擬藥房的實踐教學中,教師由傳統的知識講授者變為學生的引導者或輔助者。學生以自主探索為主,教師對于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共性的、典型的及重要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并點評總結。通過在模擬藥房的鍛煉,學生可盡早進入角色,熟悉藥學服務基本情況,有利于其將藥學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從而牢固掌握藥理學知識。
總之,開展以模擬藥房為平臺的PBL教學模式,能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有機結合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方法。
[1]楊寶峰.藥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于新蕊,秦蔡.PBL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8,6(6):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