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倫琴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402160)
醫事法學專業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專業,旨在培養既具備醫學知識又精通法學的復合型人才[1]。在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的背景下,多數醫院是本單位醫務人員或外聘律師共同參與醫療糾紛的處理。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醫務人員醫學知識豐富,法律知識不足;律師法學知識豐富,醫學知識不足。在此情形下,醫院迫切需要醫事法學專業人才來提高醫療糾紛的處理效率,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充分利用臨床實習,讓醫事法學專業學生了解工作特點,掌握醫學和法學的實踐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我院醫務科先后接收重慶醫科大學、瀘州醫學院共12名醫事法學專業本科實習生。
醫事法學是醫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不僅對學生法學素質有較高的要求,還強調學生醫學和管理學的綜合運用,反映了科學與人文融合的特點。管洪彥等指出,醫事法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守如下基本原則:注重基礎課程學習,培養社會適應性強的專業人才原則;結合培養目標,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原則;突出特色課程,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原則;開設跨學科課程,培養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原則;加強實踐課程設置的原則——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2]。培養目標為:適應我國現代醫療衛生服務、衛生行政及衛生監督執法需要的,既有醫學知識背景又熟悉法學的高級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生產實習階段著重使學生掌握醫學專業基本知識、法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各類司法訴訟工作,具備應用法學知識指導醫療和公共衛生實踐活動并進行執法監督的能力。
根據醫事法學專業特點及培養目標,我科制訂了為期3個月的帶教計劃。(1)初步掌握病歷書寫基本規范、核心醫療制度及醫療政務一般性管理流程;(2)提高對醫療投訴的接待處理能力以及醫療糾紛調查、分析、解決能力;(3)了解臨床科室對疾病診斷、治療的過程,熟悉各種操作規范、規程,學習醫生對待患者的方式,掌握溝通交流的技巧;(4)熟悉醫療保險及新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法規政策;(5)掌握基本的醫療法律文書書寫規范,如答辯狀、和解協調書等;(6)通過多種途徑組織或參與醫療法律案例剖析及討論活動,模擬醫療糾紛法庭,培養學生運用醫學、法律知識指導實際工作的能力。
學生從學校到醫院,從學生轉變為醫務人員,普遍無法適應新角色。帶教教師應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使其克服心理障礙,并及時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便于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醫務科是醫院的核心職能科室,具有上傳下達、對內對外聯系醫療業務的功能,要想順利開展工作,熟悉環境必不可少。因此,醫務科科長或帶教組長在學生入科時,除介紹醫務科的職能、人員情況及職責外,還要介紹醫院環境,各臨床醫技科室和職能科室的分布,重要聯系部門的功能等。
醫務科不同于其他部門,網絡權限廣,通過醫院的H IS系統、O A辦公門戶、醫生工作站,既能查閱住院患者的病歷,又能知道醫院的醫療指標。在入科教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行醫德醫風教育,強調工作的保密性和原則性;同時強調學生要遵守工作紀律,嚴禁遲到、早退、曠工,服從帶教教師和科主任管理。
醫事法學專業學生要具備醫療糾紛的處理能力。但是,要想獨立完成醫療投訴、醫療糾紛案件的處理,需要不斷地積淀醫療業務相關知識。學生通過環境熟悉和入科教育后,先后安排其在醫務科、質控辦、醫保辦和接待辦輪轉實習。按照我科帶教計劃,實行一對一的帶教模式,采用帶教教師言傳身教、舉辦講座的培訓方式,使學生熟悉醫療流程、質量考評標準、核心醫療制度、病歷書寫規范等,為醫療糾紛的處理做好鋪墊。
3.4.1 培養接待、溝通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是醫事法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應注意培養與患者溝通的能力[3]。因此,帶教教師可讓學生協助接待投訴5次(及以上),獨立接待投訴3次(及以上),給學生創造充分的接待機會,引導學生做到接待有序、接待有禮,一次好的接待是溝通前必需的潤滑劑,讓學生有意識地多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溝通,多傾聽。通過禮貌性、技巧性溝通,發現和掌握患者及其家屬的意圖,才能深入交流,交換意見。
3.4.2 培養醫療糾紛調查、分析、處理能力 完成醫療爭議較小的投訴的調查、分析、處理意見評估,與患方獨立溝通、解釋等工作,在帶教教師指導下承辦1件及以上投訴;為協助完成醫療糾紛處理工作,對學生強化教育1次(及以上);完成醫療訴訟前期證據收集和資料準備工作。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患方動機、意圖、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解析,做好應對準備。
3.4.3 培養法律文書寫作能力 通過運用縝密的法律思維,嚴密的法律邏輯,專業的法律、醫學知識獨立完成兩個案件的答辯狀、和解協議書及其他法律文書的寫作。做到立據充分、合法、合理,有效地協調雙方矛盾,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3.4.4 組織學生成立課題小組 選取有醫療爭議的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以醫患關系課題小組為單位,挑選案例進行組內討論,相互探討,學習經驗,汲取教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專業素質。
3.4.5 模擬法庭 組織學生體驗各種角色,熟悉庭審程序,提高參與庭審的能力。模擬法庭程序:確定案例,進行角色選拔與分配,小組討論,準備庭前訴訟文書、證據資料,庭前演練,正式開庭等。根據學生的意愿及其綜合能力分配角色,從發布開庭公告、進行開庭準備到作出判決,均要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
3.4.6 寫旁聽的心得體會 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法院旁聽。庭審結束后,讓學生圍繞幾個爭議焦點進行討論,最后由帶教教師對整個庭審過程和學生討論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學生再根據教師的點評和總結寫出心得體會。
制定醫務科實習考核量表,帶教教師根據實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分。實習期末,帶教組長對學生進行醫療法規的理論考核。依據理論考試成績和考核量表分值,進行總體評價,填寫實習鑒定,總結實習情況。征求學生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帶教方法,提高帶教質量。
醫事法學專業學生進入臨床后,理論聯系實際得到強化。帶教教師應根據科室及自身實際情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工作技巧。通過指導教學,講重點、解難點、提要點后,再讓學生實踐,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以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帶教教師對實習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應做到細心、細致,發現錯誤及時予以糾正,對積極、優秀的學生予以鼓勵、表揚,從而使學生端正認識,正確對待臨床實習,確保能真正掌握臨床知識和臨床思維方法,收到最佳實習效果。
帶教教師在日常臨床教學工作中要加強對學生的醫德醫風培養,需注重自身思想品德、醫德醫風,言傳身教。帶教教師要根據醫療環境實際情況結合醫學倫理學及其他相關理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醫德醫風。
根據醫事法學專業特點及培養方案安排帶教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帶教,促進學生行政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糾紛處理能力的提高。
建立出科考核制度,由醫務科帶教教師進行考核、評分。根據考評結果,由帶教教師認真填寫考核表,主要涉及基本技能和病歷、文書寫作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結合平時實習情況,綜合評定學生成績,并記錄在案,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保證教學質量。
[1]劉成龍,靳安民,閔少雄.醫事法學專業學生骨科臨床帶教的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08,3(7):325-326.
[2]管洪彥,范高潔.論醫事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醫學與法學,2007(3):35.
[3]崔玉明,賈敬鴻.醫事法學專業特色的形成路徑探討[J].醫學教學研究,2010,13(5):81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