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理
(西安市八十九中學,陜西 西安 710003)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的中考中出現了不少聯系實際、考查能力的好題,是值得我們充分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在近年的中考中也會不時出現一些令人失望的考題,明顯是閉門造車,違背基本生活常識,例如筆者就曾經見到過這樣一道考題:
題目.五一佳節,在常州紫荊公園月季花展上,小明將紅色濾色鏡(即紅色玻璃)擋在照相機鏡頭前給一株綠葉黃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該花卉的顏色是
(A)綠葉黃花. (B)黑葉紅花.
(C)黑葉黑花. (D)紅葉紅花.
答案:(C).
反思:從命題者的思路看,本題應該考的是物體的顏色.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所以綠葉反射綠色光、黃花反射黃色光,而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因此紅色玻璃只能透過紅色光,不能透過黃光和綠光,故照片上該花卉的顏色是黑葉黑花.但是,我們應該清楚,教材中這樣的結論僅僅是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才成立的,如果把它不加限制的運用到日常生活就會鬧出很多笑話,像本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試想,如果用濾色鏡拍出的照片都只是黑色的背景中出現某種單一顏色的圖案,攝影師們還會熱衷于運用濾色鏡嗎?就本題來說,如果不用濾色鏡,不管效果如何照片上都是綠葉黃花;而用了濾色鏡,卻拍出了黑葉黑花,豈不大煞風景.這難道會是小明需要的結果嗎?事實上,濾色鏡大都是為了真實地再現自然景物的色調而在拍攝時對色光進行校正,所以,加濾色鏡拍照正是為了真實反應物體的顏色,使綠葉黃花更加的顯眼,而并不是像題目中的那樣把綠葉黃花都拍成黑色一片.
筆者查閱有關資料,濾色鏡的作用有三:一是校色作用.人們眼睛對于可視光譜中各色光的感受能力不同.在可視光譜中紅的一端,人眼對這段波長的光感受能力較低;在黃和綠的部分感受能力較高;到了藍、紫波這部分感受能力又降低了.而感光膠片與人的眼睛正好相反,它對藍和紫光最敏感,對黃綠則較為遲鈍.因此照片所記錄的光譜顏色所形成的影調與人眼所感受到的色調有差別.為了真實地再現自然景物的色調,需要在拍攝時對色光進行校正.校正的辦法就是選用適當的濾色鏡,使拍出的照片與人眼看到的景物更加的接近.二是調節空氣透視的作用.自然界中在不同的地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空氣透視現象.各種現象在照片上的反映為近景顏色鮮艷,影像的細致部分清晰可見,色調也較正常;而遠處的景物顏色清淡,影紋不清,色調也過于明亮;隨著距離的延深,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大氣中充滿著大量的空氣介質,這些介質散射著蘭和紫的光波.距離越遠,介質層越厚,散射藍紫光越多,所以造成色調越來越清淡,清晰度越來越低,色調也越來越明亮.自然界中的空氣透視現象在照片中有助于表現景物的空間縱深感.所以在實際拍攝時,常常需要靠濾色鏡來調節這種空氣透視.三是調整反差,突出主體.在攝影實踐中,經常會利用色調對比以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例如當主體與背景的色調近似而難以區分時,加用與主體顏色相同的濾鏡,使主體在照片中色調明亮一些,以達到主體與背景在色調上有明顯區別的目的(注意,這里僅僅是使主體的顏色明亮些,并不是把其他的顏色的色光都吸收了).
根據濾鏡對光線吸收和通過的作用可以把濾色鏡分成3類.一是均勻補償濾色鏡,它能讓其它光線均勻通過而限制藍紫光,大多數濾色鏡,例如中黃、黃綠濾色鏡(濃黃除外)等均屬于此類.二是部分補償濾色鏡,它只能通過一種顏色或近似同一顏色的光線,其它各色光線大多被吸收,想突出物體的某種顏色可選用其同色濾色鏡,如想突出紅花(紅花綠葉)可選用紅色濾鏡,深紅、綠、蘭濾鏡即屬此類.三是單一補償濾色鏡,其吸收量極大,對光譜中的色光,除與濾鏡同一顏色的光線之外,其它各色光線全部被阻,形成一片黑暗.這種通過單一色光之濾鏡系科研所用,一般的照相機是不用的.顯然,題目答案中的情況只對科研用的單一補償濾色鏡成立,而日常的拍照時一般用的是弱性濾色鏡,拍攝的相片的顏色還是基本上為物體自身的顏色,所以綠葉黃花的月季照片上的顏色一般還是綠葉黃花.當然,題目如果選綠葉黃花這樣的答案又顯然和教材的說法不符.因此這樣的題目應該盡量回避.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物理知識是非常初步的,很多說法都是在極端的條件下才成立的,如果把它們不加限制的隨便應用于日常生活很可能會得出有悖于生活常識的結論,從而使得學生對于物理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與動力,其消極影響是不可小視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和中考的命題中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問題,該回避的問題一定要學會回避,千萬不要閉門造車,想當然的舉例或命題,以致造成不應有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