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榮堂 李憲生 鄒 麗
(邳州市農業委員會,江蘇 邳州 221300)
大蒜作為邳州市農業生產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近3.3萬hm2,由于水旱輪作可較為有效地緩解重茬帶來的系列矛盾,改善土壤狀況,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因此,大蒜——水稻一年兩熟制的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2012年種植面積1萬hm2,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為促進邳州市水稻生產水平的提高,實現蒜稻兩熟周年產量和效益雙增,邳州市在2011和2012年開展水稻高產創建活動中,示范推廣了蒜茬水稻機插栽培技術。該項技術較人工移栽水稻節本省工;較麥茬機插水稻育秧早,移栽時間彈性大,易整地,栽插質量好,成穗足,收獲較早,適宜蒜稻兩熟,周年產量高,效益好。
選擇成熟期適中或偏早的中熟中粳稻品種或三系雜交稻品種,如連粳7號、徐稻5號、Ⅱ優084等,確保在10月10日前收獲,避免因成熟偏晚影響大蒜的栽種。
大蒜收獲騰茬時間在5月20~25日,育秧、機插也相應提早,育秧前期秧苗生長處于溫度偏低階段,因此,秧齡以25 d左右、葉齡3.5~4葉為宜,播種期一般在5月8日~5月15日,由于蒜茬水稻栽插時間彈性比較大,在適播期范圍內,可根據機具、勞力和灌溉等條件分多期播種 (每臺機以3.3 hm2為一播期,每一播期間隔2~3 d),并確保6月10日前每批次秧苗均能適齡移栽。
大田用種量常規粳稻3.5~4.0 kg/667 m2,雜交稻1.5~2.0 kg/667 m2。浸種前擇晴曬種1~2 d,浸種藥劑可選用浸種靈、惡線清等藥劑,一般用10%浸種靈2 ml對水10 kg,攪拌均勻后浸種5~6 kg,根據天氣浸種48~60 h,一般秈稻需浸足積溫60℃,粳稻需浸足80℃。藥液高出種子層面10 cm,在室內浸種,每天早晚各攪拌一次。浸種后淋去藥液,在室內適溫條件下催芽至破胸露白時攤晾待播。
秧田應相對集中,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秧田與大田比例基質育秧為1∶150、營養土育秧為1∶(80~100)。播前10 d精做秧板,秧板寬1.4~1.5 m,長度視需要和地塊大小確定,秧板之間留寬20~30 cm、深20 cm的排水溝兼管理通道。秧池外圍溝深30 cm,圍埂平實,埂面一般高出秧床15~20 cm,開好平水缺口,保持秧田水平面不變。板面達到“實、平、光、直”。
減量播種是在播足秧盤數量的基礎上,降低播種量,達到秧盤足、秧苗壯,保證基本苗栽插量足、構成合理,提高栽插質量的目的。用育秧盤數量30盤/667 m2,播量從130~150 g/盤降至110~120 g/盤。播種流程為:順次鋪盤→勻鋪床土 (基質)→泅足底水→精細播種→細土蓋籽→蓋無紡布。
3.4.1 無紡布全程覆蓋。無紡布內一般不會產生高溫燒苗,適當晚揭布延長覆蓋時間,有利于防治灰飛虱危害。但無紡布影響光照,也不能揭布過遲,一般看天氣和蟲害發生情況,在3葉期左右揭布為宜。
3.4.2 濕潤灌溉。水漿管理以濕潤灌溉為主,灌滿溝水,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如遇低溫應灌水護苗,天氣轉好后排水透氣,促苗盤根、快長。機插前3~5 d左右控水煉苗。
3.4.3 看苗施肥。床土用壯秧劑培肥的可不用施肥,床土沒有培肥及苗瘦的秧苗在一葉一心期建立淺水層后要施用斷奶肥,秧田用尿素5 kg/667 m2(約合每盤用尿素2 g)對水500 kg,于傍晚秧苗葉片吐水時澆施;在栽插前2~3 d施好送嫁肥,撒施尿素5 kg/667 m2,施后用少量清水淋灑一遍。
3.4.4 防病治蟲。主要防治灰飛虱、稻薊馬、稻象甲、螟蟲等蟲害。防治灰飛虱及傳播的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應用無紡布全程覆蓋,阻止了灰飛虱等害蟲遷入,病蟲害發生極輕;對于揭布后及未覆蓋的秧池,用25%吡蚜酮20 ml/667 m2或20%異丙威200 ml/667 m2或40%毒死蜱100 ml/667 m2等藥劑交替使用,于傍晚前對水40~50 kg對準秧苗均勻噴霧。蒜茬水稻機插育秧期間氣溫低,還要注意防治立枯病,于揭膜后結合秧床補水,用70%敵克松1.5 g/m2苗床,對水1.5 kg噴霧。在移栽前2~3 d,所有秧田要用一次藥,做到帶藥下田。
大蒜茬無秸稈殘留,易整地,在整地前撿除殘留塑膜,整地稍淺些,宜粗不宜爛,以提高土壤透氣性,一般耕深7~8 cm,通過整地,使田面平整、無殘物,表土軟硬度適中,達到上細下粗、上爛下實,不陷機、不壅泥,保持水層1~2 cm深。機插前田塊沉淀24~36 h,以達到上糊下實的要求。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施45%復合肥20 kg/667 m2、尿素 7.5 kg/667 m2。
蒜茬水稻機插時間早,分蘗時間充足,可通過調整株距插足穴數,適當降低每穴株數 (粳稻每穴3~5株,雜交秈稻1~3株)來合理配置基本苗,保證壯個體,拿足穗,爭大穗。通過近幾年的高產栽培研究,蒜茬機插粳稻產量650 kg/667 m2,成穗數24萬~25萬穗/667 m2,一般栽插密度為1.7~1.8萬穴/667 m2,基本苗5~6萬/667 m2,實踐證明分蘗發生率能達到80%,而且個體健壯,群體協調,易獲高產。
栽插后5~7 d,結合施肥及時進行化除。由于機插秧苗體較小,可選用35%丁·芐可濕性粉劑100~120 g/667 m2,拌細潮土或尿素撒施,施藥后1~2 d灌水并保持3 cm水層5 d;或用異·芐 (異丙草胺和芐嘧磺隆復配劑)拌濕潤細土20~30 kg/667 m2均勻撒施,施藥時田間水層3~4 cm,藥后保水5~7 d。
大蒜生產期間用肥量大,對下季作物有明顯的肥效,蒜茬稻田肥力水平較高。目標產量650 kg/667 m2應施純 N為20 kg/667 m2,P2O5為8~10 kg/667 m2,K2O 為8~10 kg/667 m2,及鋅肥1~2 kg/667 m2。氮肥的運籌上,基蘗肥與穗肥比例為5∶5,基蘗肥比為4∶6,磷肥以基施為主,鉀肥50%作基施、50%作促花肥。分蘗肥分別于栽后7 d、15 d分兩次施用,施用尿素7.5 kg/667 m2、5 kg/667 m2,在倒4葉期葉色褪淡時施用促花肥,10 d后施用保花肥,促花肥和保花肥的施用量以當時苗情葉色而定,一般分別施尿素7.5 kg/667 m2加45%復合肥20 kg/667 m2、尿素 7.5 kg/667 m2。
栽后7 d內保持淺水活棵,適當露田,以后淺水勤灌促分蘗,夠苗80%時自然落干。擱田采取分次適度輕擱的方法,控制最高群體不超過30萬苗/667 m2,提高分蘗成穗率,協調好穗數粒數,達到理想的穗粒結構。之后,淺水灌溉干干濕濕至收獲前7 d斷水。
蒜茬機插水稻生長發育時期較麥茬水稻不同步,病蟲害預測要做到因時因地,并及時進行綜合防治。重點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紋枯病、穗頸瘟、稻曲病等病蟲害。
待水稻進入完熟期,一般在10月初進行機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