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惠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常見的以慢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呈進行性發展,常與吸入有害氣體或顆粒有關。呼吸道感染是引起COPD急性發作的重要誘因[1]。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根治方法,臨床多以改善通氣、止咳平喘、抗感染、抗炎等對癥治療為主[2]。筆者回顧性分析了175 例COPD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其治療期間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8月~2012年7月中山市沙溪隆都醫院收治的COPD患者175 例(男102 例,女73 例)為研究對象,年齡48~75 歲,平均(56.64±8.10)歲;體重52~80 kg,平均(63.56±7.46)kg;病程2~10年,平均(5.24±1.73)年;住院時間7~12 d,平均(9.04±2.12)d。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并排除合并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肺結核、藥物過敏等患者。
1.2 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COPD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種類、使用時間、使用頻率、藥物利用指數(DUI=DDDs/實際用藥總天數)、聯合用藥等方面的合理性。DUI是對用藥劑量的合理性評價,當DUI<1 時,說明日處方劑量低于DDD,用藥較為合理;DUI=1 時,說明處方等于或接近DDD,用藥基本合理;DUI>1 時,說明日處方劑量過大,用藥不合理,濫用或誤用。
1.3 判斷標準 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如患者出現氣促加重、咳痰量增多、咳膿性痰等癥狀,可判斷為需要應用抗菌藥物治療。
所有患者均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使用率100%。其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抗菌藥物使用標準者152 例,無需使用抗菌藥物者23 例,不合理用藥者占13.14%。抗菌藥物品種包括7 類18 種,其中青霉素類有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大環內酯類有阿奇霉素、羅紅霉素;頭孢菌素類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克肟、頭孢吡肟、頭孢噻肟;其他β-內酰胺類有西司他丁、頭孢美唑、頭孢哌酮舒巴坦鈉;氨基糖苷類有依替米星;喹諾酮類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其它還有克林霉素和甲硝唑。使用頻率前3 位為左氧氟沙星87 例(占49.71%)、阿奇霉素75 例(占42.85%)和阿莫西林50 例(占28.57%)。抗菌藥物使用時間3~10 d,平均(6.12±2.05)d。其中單一用藥83 例(占47.43%)、二聯用藥68 例(占38.86%)、三聯用藥24 例(占13.71%)。應用最多的3 種藥物DUI為阿奇霉素1.12>左氧氟沙星1.04>阿莫西林0.98。
COPD患者多伴發感染,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應用較為常見。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可減少COPD患者呼吸道細菌數量,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減輕呼吸道損傷。但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會造成大批耐藥菌株的出現,易產生院內感染,給以后的治療增加了難度,影響患者的預后[4-5]。
除不明原因引起的重癥感染、伴有厭氧菌、真菌感染、懷疑有兩種以上致病微生物感染之外[6],一般不宜聯合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應控制在3~7 d;DUI應≤1。
在對我院的COPD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中,筆者發現存在濫用和不合理用藥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用藥起點較高,廣譜抗菌藥物使用較多;存在無指證用藥、過度用藥現象,聯合用藥情況較多;部分藥物的藥物利用指數較高。
綜上所述,應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糾正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建立健全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制度,增強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嚴格掌握用藥標準。
[1]羅勇,徐衛國.淺談我國基層醫院COPD治療中的盲點與誤區[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8):1-4.
[2]方維軍,陳堅,李軍艷.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20):1543-1545.
[3]董雅楠,高衛真,孫艷.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用藥合理性調查[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7):745,747.
[4]張新宇,尹榕,趙波,等.住院COPD和CPHD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現狀調查及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13):2143-2145.
[5]鄺植雄.抗菌藥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藥業,2008,17(19):63-64.
[6]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菌藥物治療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09,3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