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全 陳愛文
臨床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穩定型心絞痛(SAP)之間患者所表現出來一種不穩定狀態稱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UAP),該病可迅速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臨床病理表現多為患者冠狀動脈血栓、出現強烈痙攣、粥樣斑塊不穩定等。研究表明前列腺素E1(PGEI)在人體內較高的生理活性,可對冠狀動脈進行直接有效的擴張,提高冠狀動脈供血量,對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起到一定的一直作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男150例,女50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1:1的比例,隨機將他們分為治療組(A組)與對照組(B組),年齡27~72歲,平均38.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職業、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治療方法 200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治療前1周,要遵照醫生的吩咐,停用服用鈣離子的拮抗劑、B受體的阻滯劑以及長效的抗不穩定型心絞痛類型藥物, 如果在治療期間,有患者出現心絞痛發作的癥狀,可以可暫時性的服用硝酸甘油。兩組治療都是15 d作為一個療程[2]。對照組(B組)給予阿司匹林、極化液以及硝酸異山梨脂治療,治療組(A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前列腺素E110 μg 每天1次治療,仔細觀測兩組在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頻率、心電圖上的改善幅度。患者出院后,要進行為期一年的隨訪調查工作,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
1.3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患者的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率減少到90%以上;(2)有效:患者的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率減少到60%~90%;(3)無效:患者的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率減少到60%以下。
心電圖改善的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心電圖有所改善,ST段回升至少0.6 mV以上;無效:患者的心電圖沒有發生明顯變化[3]。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前列腺素E1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中,患者絕大多數的不穩定型心絞痛得到緩解。這兩組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改善的情形。治療組(A組)顯效40例(40%),有效45例(45%),無效15例,總有效率85%;對照組(B組)顯效20例(20%),有效30例(30%),無效50例(50%),總有效率50%。從以上數據上的比較分析,治療組(A組)均顯著性的優于對照組(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心電圖改善情況:治療組(A組)顯效40例(40%),有效50例(50%),無效10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B組)顯效10例(10%),有效 20例(20%),無效 70例(70%),總有效率 30%。從以上數據上的比較分析,治療組(A組)顯著好于對照組(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原則:(1)發作時的治療,采取的措施為休息,對于一些病重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給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β-受體阻滯劑降低心肌耗氧量、他汀類降脂穩定斑塊等;(2)緩解期的治療,主要運用西藥治療,例如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3)必要時介入治療。
臨床實踐中,在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頻率、心電圖上的改善幅度上,治療組(A組)都要顯著性的好于對照組(B組)。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分析其臨床上的特點,前列腺素E1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有著比較好的療效,能夠有效地減少患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作,改善其臨床上的癥狀。
臨床發現,前列腺素E1能夠直接的擴張到血管平滑肌,有效改善側支的血流量,能夠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并且能夠疏通血栓。前列腺素E1透過刺激機體細胞表面上的受體,能夠激活細胞內的鳥苷酸環化酶,讓血小板內的環磷鳥苷濃度逐漸增多,同時降低了鈣離子的濃度,這樣就能夠阻止血小板的活性。前列腺素E1在有效控制白細胞的滲出以及粘附后,還能夠直接的對細胞起到保護的作用,這樣就能夠保護其心肌,減少缺血的范圍。
綜上所述,前列腺素E1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前列腺素E1是一種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比較好的藥物,同時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斌,張仲君.諾迪康膠囊治療老年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并高脂血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8,11(15):83-84.
[2]楊柳,吳本儼,顧瑛,等.脂微球前列腺素E1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8,12(1):33-34.
[3]張春華,王炳蓮,徐思振,等.前列腺素E1伍用低分子肝素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68例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17(5):63-64.
[4]丁巍,魏渝娟,萬德中,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2與C-反應蛋白水平[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9,11(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