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煒,鐘學進,張露露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時代的變遷,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嚴峻挑戰和市場經濟的猛烈沖擊。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日益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文章以產業融合理論為理論基礎,分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對象及其動力機制,進而構建了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及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若干參考建議。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之間的關聯性逐漸增強,體育產業輻射范圍亦不斷擴大,目前體育產業已涉及如旅游業、文化業、建筑業、交通業、通訊業、博彩業等眾多產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亦是如此。桂滇黔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開發利用價值高,與其有關聯的產業自然隨其發展而逐漸增多。根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大量相關實地調查,本研究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重點融合對象主要包括文化創意業、廣告媒體業、旅游業、節慶會展業、體育競賽業、體育場館業等。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因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即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雙重效益壓力、產業技術創新的推動力、市場需求的拉動力以及產業政策的支撐力,共同構成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如圖一)。

圖一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模型
1.保護與開發的雙重效益最大化壓力
保護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根本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結構的改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部分傳統體育文化面臨著瀕危、消失和變異的生存危機,單純依靠民族信仰則難以實現資源的保護、傳承。為了更好地讓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傳承下去,在選擇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方式時,應探求集約型的新型開發方式,探尋保護與開發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主要目標,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本身而言,追求開發效益的最大化促進了體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它可以充分整合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節約開發成本;其次它可以整合少數民族地區的整體力量進行創新,開發新的文化產品,發揮整體優勢,刺激市場消費,樹立自身體育文化產業品牌。
2.技術創新的推動力
高新技術的創新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融合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以信息通訊技術、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與文化產業融合后,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多媒體、傳媒技術的融合,催生了一批新的體育傳媒、體育動漫、體育傳播、體育網絡等文化產業。網絡技術、電腦三維技術、影視制作技術、燈光攝影技術,推動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升級,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激發了新的能量,拓展了潛在的功能。另外,技術的創新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生產、銷售渠道進行了深刻變革,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呈現一體化與整合化的發展趨勢。
3.市場需求的拉動力
市場需求的擴大是產業融合的拉動力。對于消費者而言,隨著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消費者更加關注的是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需要,如對強身健體、休閑文化的追求。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不僅僅在競賽表演業、健身休閑業、器材用品業、博彩業、服裝業等產業產生了融合,更是擴展到了旅游業、傳媒業、建筑業、交通業、通訊業等其他產業的融合,融合需求也愈演愈烈。市場需求的擴大會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產品的創新,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提供了市場空間,促使相關企業不斷創新,產品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推動了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在更大范圍內擴展。
4.產業政策的支撐力
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及政府部門推出的促進和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對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強大支撐作用。2010年3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指出大力發展體育健身市場;努力開發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市場;積極培育體育中介市場;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大力促進體育服務貿易;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2011年4月29日,國家體育總局制定并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要求發揮體育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提升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2011年11月3日,廣西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意見》,意見提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拓展體育發展空間,刺激體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1年3月,云南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大力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協調互動發展,拓寬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努力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桂滇黔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進程。
產業融合表現為產業的滲透發展、相互交叉、相互延伸等多種形態,產業界限趨于模糊,新興產業不斷出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主要方式有四種:即產業滲透、產業交叉、產業重組、產業延伸。(如圖二)

圖二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模式圖
產業滲透型融合模式主要是在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等一些要素的推動下,通過技術的滲透融合,將原屬于不同產業的價值鏈活動環節,有選擇性地滲透到另一產業中,相互交融并形成新型的產業。這種方式大大擴展了原有產業的價值鏈內涵,使得融合后的產業具有更豐富的產業內涵和更強的產業增值能力[1]。如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業、廣告媒體業等有關產業的融合。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而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附加值高、融合度高、影響力大等特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是為提供雙方新增值點的有效路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可分為多角度來研究,首先是文化的融合,把創意文化融入傳統體育文化中,打破傳統體育文化僅僅是強身健體的局限性,可向娛樂休閑、陶冶情操、激發靈感、審美欣賞等方面進行擴展。其次是產品的融合,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在不改變其內涵的情況下進行融合更新,融入新穎的活動方式,加入新奇的活動體驗。再次是后續市場的融合,隨著融合程度的加深,可對產業融合實現更進一步的延伸和發展,如融入創意思維,開發具實用性、美觀性、價值性的紀念產品。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廣告媒體業幾乎涉及我們生活每一個角落,現代廣告媒體業主要有電視、平面(紙媒體)、網絡、廣播等。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和廣告傳媒業的融合實際上也是這兩種行業之間的互動過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和廣告媒體業的融合應該從四大媒體平臺進行全面融合,可通過電視媒體轉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民俗節慶活動,播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宣傳片和紀錄片等;可通過平面媒體刊登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有關新聞等;可通過網絡媒體錄播電視賽事,利用各大網絡平臺進行互聯式的宣傳推廣;可通過廣播媒體播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新聞、報道等。通過廣告媒體的宣傳推廣普及,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的關注度,增加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
產業交叉型融合模式即通過產業間的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間的交叉融合。這類融合通過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2]。如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等熱點產業的融合。
傳統體育與旅游的融合不僅為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而且也為旅游業提供了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與發展動力。兩者的融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用旅游業帶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具有桂滇黔區域特色的體育旅游,如云南的民俗節慶類體育活動;第二,利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并借此增加桂滇黔旅游業的吸引力,做大桂滇黔旅游業品牌,如桂滇黔三省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對當地旅游業的影響;第三,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全方位對接,創造出新型的具有傳統體育與旅游雙重特色的產業,如傳統體育旅游以及由其衍生出的娛樂、購物、會展以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類工藝品銷售等新興行業。結合產業交叉型融合模式,通過對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具體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融合進行升級:(1)傳統體育文化旅游業進行產品創新時,注重從低端體育文化旅游產品向高端體育文化旅游產品的交叉轉化,增加傳統體育文化旅游業的附加值;(2)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產業中的體驗休閑產品的開發,以滿足當今旅游者強烈的體驗性與個性化的旅游需求;(3)整合擴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產業鏈,實現更多的行業交叉融合,全面提升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整體競爭力水平。
產業重組型融合模式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系的產業之間,是指原本各自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通過重組完全結為一體的整合過程[3]。該模式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創意和策劃為紐帶,通過體育賽事、節慶會展等產業活動重組實現兩者之間的融合(如圖三)。在這一模式下,依托大型體育賽事、節慶會展的平臺,借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資源,通過兩大產業資源的整合、產業活動的重組,以各種娛樂性、體驗性、參與性的賽事或節慶活動為表現形式,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圖三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重組模式圖
在桂滇黔地區,體育賽事發展越發成熟,目前,廣西自1982年以來舉辦了12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云南自1955年以來舉辦了9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貴州自1982年以來舉辦了7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運動會上競賽項目眾多,還有各類傳統體育表演類項目。
除民族運動會外,桂滇黔地區還有種類繁多的傳統體育民俗節慶,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間,廣西共舉辦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76次,云南共舉辦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151次,貴州共舉辦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116次,民族傳統節慶活動伴隨著眾多民間競賽活動及表演活動,如舞龍舞獅、斗牛斗雞、舞蹈、競速登高等各式各樣的傳統體育活動。
會展產業可以帶動文化產業、交通運輸、住宿餐飲、通訊、旅游、紡織服裝、購物等相關產業發展,可以匯聚巨大的信息、技術、人才,對于拉動消費、擴大就業、促進交流等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近年來廣西舉辦的亞太旅游協會旅游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國際旅游博覽會、國際山水文化旅游節、南方旅游商品交易會;云南的農資博覽會、國際旅游交易會、泛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貴州的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國際酒類博覽會等眾多展會的舉行,通過這些優越的展會平臺,重視技術的推動、資源的互補、市場的共融,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合理的與會展產業結合,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產業延伸型融合主要通過產業間經濟活動的功能互補和延伸來實現產業間的融合,通過各自產業價值鏈活動環節的延伸,打破原有產業間的業務和運作邊界,使彼此產業的邊界發生交叉融合,從而賦予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1]。這種模式主要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內涵,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鏈的向外擴張,如形成體育主題型場館或者體育創意文化產業園區,然后憑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場館以及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強大吸引力,帶動演藝業、房地產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用品業、酒店業等相關產業的規模聚集和發展(如圖四)。

圖四 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延伸模式圖
目前在桂滇黔地區,已有不少典型的例子能體現此類融合模式。如,廣西將在5年內投資90多億元人民幣,在南寧建設廣西體育產業城,體育產業城將以促進中國-東盟經濟社會發展和體育文化交流為紐帶,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底蘊,以體育產業項目為載體,集聚大型體育競賽表演設施和活動、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體育產業創意孵化、體育用品展示貿易等資源。云南省則擁有眾多極具特色的高原訓練基地,有云南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麗江高海拔訓練基地,富寧低海拔訓練基地,西雙版納冬訓基地,元江、河口低海拔體育訓練基地等等多個訓練基地,體育訓練基地的建設多以體育項目為主體,是集競訓、運動、康體于一體的文化體育產業,還形成了以高級旅游度假酒店、商務會所、療養中心、高檔商務住宅等為主體的集休閑、度假、商業、療養、居住于一體的高端旅游休閑度假產業。貴州省為推動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也正在丹寨縣投資1450萬元積極建設民族文化體育特色產業園,該產業園主題鮮明、項目齊全,內設民族文化長廊、會展中心、斗牛場、斗雞場等一系列文體設施,建成后將成為游客體驗民族文化歌舞表演、欣賞體育競技項目和休閑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對當地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產業融合是桂滇黔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進程中呈現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要加強和推動產業融合的不斷深入發展,首先需要不斷提高產業融合的意識,充分利用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市場需求旺盛、發展動力強勁、擴展空間廣闊、資源條件優越、區位優勢突出等諸多有利條件,結合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龐大的資源規模、相對完善的設施體系、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等條件,抓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亟需產業升級和發展壯大的機遇,積極促進其自身產業的融合及其與相關聯產業的融合發展。此外,要深刻認識推進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自身融合及其與相關聯產業融合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根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和規律,科學、細致地做好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規劃,以促進不同主體產業在融合滲透中共同發展;積極探索推進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其他關聯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和方式,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體系;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投融資體制,抓緊制定和完善促進產業融合的法律體系,促進產業融合環境優化。
在產業融合的新時代,為了避免出現阻礙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情況,要及時關注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發展動態,在適應其發展要求的前提下,適時地調整和完善現有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保證其健康發展。政府部門也應有前瞻性地預測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逐步調整、改變現有的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管制框架,使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形成合理的經濟聯系,從而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推進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深入發展。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體育旅游利益共享政策,解決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過程中的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為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健康發展提供保證。各地方政府在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過程中要支持開放傳統體育市場,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建立協調的基礎設施網絡,制定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戰略步驟,整治產業發展環境;建立政府間的協調與管理制度,加強行政協調,共同構建統一的制度架構和實施細則,以此協調各地區的政策行為;在人才流動、技術開發、信息共享等方面營造無障礙的政策環境等,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4]。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在桂滇黔地區已經呈現出新的業態,要順應當前市場范圍內所出現的科技革命和新經濟浪潮,必須及時地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樹立融合意識、創新意識,將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不斷向前推進。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自身各個主體產業及相關聯產業的支持,創新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動力,企業需要創新理念,增強競爭、開放、超前的意識。政府應當重視和鼓勵關聯度高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融合和產業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圍繞優勢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培育發展,不斷開拓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范圍,建立科技創新體系,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向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滲透。雖然本研究主要從文化創意業、廣告媒體業、旅游業、競賽業還有其他相關行業的融合問題進行研究,但真正運用到實踐中的還遠不止這些產業,這就需要不斷創新思維,尋找適合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新型途徑,努力為開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桂滇黔少數民族地區大多處于偏遠山區,傳統體育從業人員中普遍存在著文化素質較差,業務素質較低,專業人員少,創新意識弱等問題。技術融合是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必由之路,而技術融合不僅需要高新技術,更需要大批的復合型人才。懂技術又懂其他行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必然成為傳統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推動力量,同時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融合的不斷發展也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產生巨大的需求。
對于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學會吸引人才,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通過開發優勢項目吸引人才到當地創業就業;與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鼓勵教育機構培養對口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學成后回到桂滇黔地區相關行業工作并提供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是深化培養人才,對已在本地工作的優秀人才進行再教育培訓,資助他們到國內外優秀的教育機構、培訓中心、優秀企業進修學習。此外,還應加大經費投入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為傳統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以促進桂滇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李洋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論文,2010:33.
[2]梁偉軍.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0:10.
[3]朱瑞霞.產業融合與產業競爭力提升-以信息產業為例[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08:10.
[4]邢中有.產業融合視角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