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帥
封面報道cover story
蘭溪米市艱難自救
“鎘米”事件發生后,作為全國十大米市之一的湖南蘭溪米市遭受重創,并開始了艱難自救。
□ 本刊記者熊帥

2013年2月27日,“鎘米”事件發生后,深糧集團申明“從湖南采購的鎘殘留量超標13584噸早秈米全部完成退貨退款”。圖/CFP
“如今不能確定鎘的來源在哪里,米廠還是會收購鎘超標的稻谷,農民仍會繼續種出鎘超標的水稻,湖南大米鎘超標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孫秋保是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人,靠銷售湖南大米起家。“鎘米”事件后,他把此次事件中受損最嚴重的一批米廠老板請出來,幫助謀劃,希望能為蘭溪米市找到一條出路。一次未有官方參與、也沒有行業協會支持的蘭溪米市自救座談會就這樣開始了。
“每個來的人,都是帶著疑問和委屈的。”孫秋保說,“誰也不愿意看到曾經賴以為生的產業就此崩潰!”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蘭溪鎮金塘村黨支部書記的陳紹賢為發展地方經濟,率先提出“一村一品”口號,利用湖南產糧大省的優勢,大力發展大米加工業。
不到10年時間,蘭溪就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鎮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集散地,被冠以“小南京”的美譽。如今,在蘭溪不足5公頃的鎮區規劃區域內,一共聚集了170多家大米加工廠,每天約有3000噸稻谷在此被加工成大米,然后運往世界各地。
受“鎘米”事件影響,蘭溪的米廠已不復往日“燈火通明、機器轟鳴”的繁榮景象。6月上旬,《民生周刊》記者在當地采訪,一位趙姓老人說:“這條蘭八路綿延20多公里,兩邊都是米廠。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運米的大卡車堵得行人都不能通過,你看如今多么蕭條!”
《民生周刊》記者采訪得知,目前蘭溪百分之七十的米廠已停工,廣東市場幾乎處于零銷售狀態,其它地區及本地銷售也都不同程度有所下降。據益陽市德豐米業負責人介紹,從今年2月27日開始,廣東經銷商便要求取消訂單,廣州400多個超市已有的180噸湖南大米被要求下架,現仍存放于經銷商倉庫。
蘭溪小良大米加工廠負責人也大倒苦水:“產銷量減少了三分之一,一星期難開機一次,光庫存就有3000噸,每個月損失10萬元左右。”
赫山區糧食局5月份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區糧食企業庫存糧食22.98萬噸,同比增加15.05萬噸,增幅189%。國家級龍頭企業湖南粒粒晶公司5月末糧食庫存11.95萬噸,同比增加9.75萬噸,庫存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已超出儲存能力。
“預計直接經濟損失1個億左右。算上機器停產、耗損等其它影響,損失將達到4個億。”益陽市赫山區糧食協會副秘書長楊縛龍介紹說。
另外,由“鎘米”引發的民間借貸危機苗頭已現。楊縛龍透露,蘭溪絕大多數大米加工廠都是家族企業,私人借貸盛行。糧食企業的資金一部分來自銀行貸款,一部分則從民間融資,企業還貸困難,易引發金融風險。
蘭溪軍蘭米業有限公司是此次廣東31個批次大米鎘超標的“上榜”企業之一,其負責人孫小軍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籌備新廠,生產設備和廠房一共投資了500萬元,都是借的錢,現在停產了,一個月光利息就是6、7萬元。”
在孫小軍的大米加工廠,《民生周刊》記者見到了一排排停工的機器,而部分新機器還未拆封。從廣東退回的9車、約50多萬斤稻米攤放在工廠中央。幾名工人正準備將這些稻米逐一拆袋,退回倉庫除濕除水。“只能等待,或許還有一線希望能賣出去。”孫小軍說。
因糧食滯銷、糧價大幅下跌,赫山區陸續出現農民改種單季稻和拋荒的現象,種糧大戶更是大幅減少種植面積。
種糧大戶李小英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按以往每百斤146元的收購價格,農民一畝田的收益不過400元。如今價格降到每百斤125元都沒人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必將嚴重受挫。
5月29日,蘭溪米市自救座談會前一天,湖南省財政廳副廳長石建輝、湖南省糧食局副局長焦小毅率領相關處室負責人,到赫山區調研“鎘米”事件后蘭溪米市的經營狀況和廣東市場的實際銷售問題。李小英作為種糧大戶,與湖南粒粒晶糧食購銷有限公司、佳佳米業等8個米廠的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調研會。
為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米危機,過去的3個月里李小英想盡了辦法,“天天駐扎在蘭溪米市,時時探聽湖南大米在廣東的銷售情況,多次走訪政府部門尋求幫助和支持,甚至舍下面子去討好大米經銷商……”
在他看來,米廠可以停止收購稻谷以減少損失,但是農民卻不能不種糧。特別是像他這樣的種糧大戶,上百畝稻田一旦被空置或焚燒,毀掉的不僅僅是家里一年的收入,還有國家的糧食安全。
湖南作為水稻生產大省,每年約有600億斤的糧食產量,解決了8000萬人的吃飯問題,為確保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電視里播報“湖南萬噸鎘超標大米流入廣東”的新聞時,李小英只是把它當做笑談,并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這條新聞里的“當事人”,而且還是被拷問的一方。
然而進入4月,“鎘米”事件愈演愈烈,公眾、媒體開始不斷質問鎘超標大米的來源,廣東省政府也陸續公布了大米抽檢不合格名單。湖南大米成了主要的不合格產品,漸漸被打上了“毒大米”標簽,這讓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李小英驚慌失措。
“從小吃著湖南米長大,怎么就有毒了呢?” 李小英種了數十年水稻,從未聽說吃米吃死人的事情,而附近村里也常有百歲老人擺祝壽筵席。
座談會持續將近兩個小時,米廠老板經們約定第二天前往益陽市赫山區糧食局尋求援助和答案。

湖南“鎘米”背后元兇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圖/CFP
5月31日一大早,蔣文照、陳學飛、孫小軍等米廠經營者就趕到了赫山區糧食局。
有人向赫山區糧食局副局長張建秋提問:“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鎘超標?是土壤污染還是施用磷肥過量?”張建秋答道:“我們糧食局主要負責管理糧食流通。土壤污染問題,或者說鎘污染,需要農業部門對每一塊土壤進行檢測和分析,屬農業部門管轄范圍。到底是土壤污染還是水污染,我們不能確定,我也不能代表政府回答這個問題。”
對此,一位米廠老板認為:“如今不能確定鎘的來源在哪里,米廠還是會收購鎘超標的稻谷,農民仍會繼續種出鎘超標的水稻,湖南大米鎘超標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蘭溪大米加工企業其實深知,修改大米鎘標準或者澄清湖南大米鎘不超標,如今都已不現實。“老百姓對湖南大米產生了畏懼心理,說再多都沒用。”益陽市山嶺米業負責人趙漢才認為,“當下最重要的是找出大米鎘超標的原因、源頭。如果一塊土地不能再種稻了,那我們是否有挽救的辦法?”
據張建秋解釋,赫山是湖南的產糧大區,年產稻谷約50萬噸,用作商品加工的有20萬噸,但蘭溪米市每年加工的稻谷有150萬噸,這意味著有130萬噸稻谷是從周邊調入的。每年蘭溪與常德、岳陽等地都有大米貿易往來,湖北、江西也是重要的糧食來源地。
張建秋坦言:“如此一來,調查‘鎘米’的成因和源地就變得異常艱巨。這也不是一個赫山區糧食局能夠承擔得起的責任。”
往年這個時節,蘭溪米市的大米加工廠都已開始為新一年的早稻收購騰空倉庫,以減輕國家直屬糧庫的儲存壓力。如今,米廠經營者紛紛表示,倘若湖南大米行情持續低迷,他們將不再準備收購新的稻谷。
在5月29日的調研會上,湖南省糧食廳做出保證:今年7月,湖南省境內的國家直屬糧庫將以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糧食,避免給農民和米廠帶來無法承擔的損失和壓力。
“今年國家直屬糧庫還有空間儲存稻谷,但稻谷一直售不出去,明年怎么辦?”一位種糧大戶提出疑問。
5月31日至6月4日,張建秋、楊縛龍等一行四人前往廣東廣州、東莞、深圳、佛山調查湖南大米的銷售情況。楊縛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們此行主要調研三個問題:不合格大米的退回、封存情況;廣東市場是否還在銷售湖南大米;在粵湖南米商的經營現狀。
他們通過走訪發現,目前被廣東省有關部門扣留的出自赫山區加工企業的大米共467噸。“按照國家規定應該召回,但廣東方面不同意,理由是擔心這些大米再度流回市場。” 楊縛龍說。
而在上述四個地區的受訪超市、商場、經銷商處,已完全沒有湖南大米的蹤跡。 “有關部門對湖南大米查得非常嚴,以往廣東每月平均消費3萬噸湖南大米,5月開始此數字急劇下滑,目前幾乎為零。” 楊縛龍說,“在廣東的湖南米商都很無奈。希望隨著時間推移,‘鎘米’陰影能慢慢被消費者淡忘,市場能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