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帥
生態
GREEN
污染源信息公開之后
□ 本刊記者 熊帥
“即使污染信息得到了公開,但是對于企業而言,依然是‘打一下前進一步’,中國環境保護依然面臨機制和規則建設問題。”
“沒有形成一個機制,污染源信息公開很可能只是停留在數據而已。”2013年7月26日,《民生周刊》記者采訪綠色瀟湘傳播主管孫成,問及環境信息公開問題時,他如此回復。
作為國內知名的地方環保組織,“綠色瀟湘”一直致力于公眾環境知情權的推動工作。2011年,綠色瀟湘與馬軍領導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完成了對湖南省14個市州環保系統信息的公開評價(PITI),被譽為國內首份以一個省為研究對象做出的污染信息地圖。
然而,環境信息公開之后成效如何?2013年6月,在上一年度的基礎上,綠色瀟湘再次發布了湖南省2012年14個市州污染源信息公開評價報告。
報告中,孫成表示:“即使污染信息得到了公開,但是對于企業而言,依然是‘打一下前進一步’,中國環境保護依然面臨機制和規則建設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對污染源信息的監管絕不能止于公開,未來如何利用公開的污染源信息,有效促進企業改善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7月,環保部正式發出通知,各級環保部門應從2013年9月開始主動公開污染環境監管信息,涉及8大類31項具體內容,包括重點監控污染源基本情況、污染源監測、總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費征收、監察執法、行政處罰、環境應急等環境監管信息。
對此,包括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自然之友、自然大學、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在內的多家民間環保組織都認為,這是自2008年國家相繼發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之后,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取得的巨大突破。

“此次規定包含很多內容,較為全面,與我們呼吁的很接近,能夠給污染企業壓力,迫使他們改善環境。”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如此評價。
但是,與政策先行相反的是,中國環境信息公開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分散、滯后、不完整、不易獲取,很多城市依然遭遇企業集體交白卷的尷尬。
綠色瀟湘公布的結果顯示,湖南省各市州環保部門環境信息公開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湖南省14個市州在清潔生產審核公示、企業環境行為整體評價方面的得分全部為零。
另外,在企業日常超標、違規記錄公示項目上,2012年湖南省14個市州的平均得分僅為6.43分,而此項目的滿分是28分;在企業集中整治公示項目上,14個市州的平均分為2.54分,距該項目的滿分8分,相去甚遠。

構建民間機構與政府部門互相監督、互相輔助的社會化、市場化、公眾化環境污染信息公開系統成為目前的迫切需要。圖/CFP
“這些折射出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方面的不盡人意。”孫成表示,與發達國家環境信息公開程度相比,中國污染源信息公開仍處于起步階段,環境信息公開現狀堪憂。
2013年,北京、昆明、濰坊、滄州的幾起群體性環境事件,至今仍是議論的焦點。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環境污染事件本身之外,公眾已將著眼點放在了環境信息公開的內容是否真實、公眾有效參與、知情參與等核心問題上。
顯然,在環境信息公開逐步打開局面的背景下,污染信息真實度問題提上了日程。
在孫成以往的調研中,“經常有企業偽造污染排放數據,手段非常簡單:只要在遠離監測設備的地方開辟另一條溝渠排污,數據上就顯示不出企業排污的事實。”
對此,越來越多的環保組織提出,鼓勵引進第三方機構核查,推進環境污染監測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真實。
馬軍表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正在研究制定污染信息核查和計算的規則,具體的核查任務交付市場上專業的咨詢核查機構。“這樣,既能保證民間環保組織不受利益的誘惑,又能保證民間監測足夠公平、公正,為社會提供更有公信力的監測數據。”
湖南省人大環資委污染監督處處長劉帥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迫切需要構建民間機構與政府部門互相監督、互相輔助的社會化、市場化、公眾化環境污染信息公開系統。“民間機構監督政府的環境監測工作以及數據公布,政府同時也監督民間機構并對其進行信用評級。如果民間機構達到監測標準,政府可以將監測權力下放到民間機構,購買第三方機構的服務,推進環境污染監測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真實。”
如何利用有效的污染源信息,約束企業排污行為,近些年,馬軍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努力實踐,其中以控訴蘋果公司代工廠污染為代表。
2011年8月,以馬軍為代表的中國5家環保組織發布報告,披露蘋果公司的污染排放隨著其供應鏈的膨脹而蔓延,給中國環境和公眾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報告指出,蘋果公司旗下供應商日本名幸電子武漢分公司每天往武漢南太子湖排污幾萬噸,湖底銅含量高于其他湖泊和河流正常含量幾十倍。
6個月后,蘋果同意參加針對中國供應商工廠展開的污染控制聯合調查,對不予環境改善的代工廠實行取消訂單的警告,督促旗下工廠做好環境保護和改善工作。
“此次行動告訴我們,利用污染源信息,NGO組織完全可以從企業供應鏈出發,通過影響投資端、消費端,向企業施加環境保護和改善的壓力。”馬軍說。
這場針對蘋果的行動,堅定了馬軍繪制“中國污染地圖”的信心。馬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實行全面的污染物信息公開制度后,都很大程度改善了本國的環境狀況。其中1988年到2007年,美國有毒物質清單系統中有連續記錄的生產型工廠的污染物總排放量下降了61%。2001年到2005年,日本污染物排放和轉移登記系統記錄的污染物總體環境排放量下降17%。
“企業的污染物環境信息公開后,公眾就可以獲得有關企業排污的信息,也促使投資者及相關方關注企業的環境行為表現,并督促其不斷改善。”馬軍說。
□ 編輯崔靖芳□ 美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