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觀保,李煥朗,吳康瑞(廣東省吳川市人民醫院外科,廣東 吳川 524500)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疾病,發病人群越來越多,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膽囊切除術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在臨床上普遍采用膽囊保留手術的治療方法[1]。先進的醫學理念極大的推動了外科治療膽囊結石的進程,并且治療效果要好于傳統的膽囊切除術。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外科治療的120例膽囊結石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齡55~78歲,平均61.7歲。120例膽囊結石患者中有84例是進食油膩后右上腹出現較劇烈疼痛入院就診,有36例患者是體檢發現的。所有患者經過全面檢查無其他器官慢性疾病,無藥物過敏史,無家族遺傳病。
1.2 方法:將120例膽囊結石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行內鏡保膽取石術(EM IC),具體操作是按照腹腔鏡手術常規方法進腹后探查患者腹腔,準確找到膽囊觀察其形態以及周圍組織粘連情況。如果發現患者膽囊壁較薄但是無炎性反應表現,則符合保膽術治療。先剪開目標膽囊底部,在底部縫合3根牽引線,在牽引線中間做切口放置膽道鏡進行取石。對于嵌頓于膽囊頸部的結石可以在內鏡下將結石碎石成小塊后取出。取凈結石并仔細觀察確定是否還有結石預留體內,在確認膽囊管膽汁引流通暢后,以可吸引線縫合膽囊底部切口并包埋漿肌層。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的膽囊切除術,對比兩組患者在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飲食恢復時間和平均手術時間。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6.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內鏡保膽取石術(EM IC)患者平均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以及進食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也少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各項數據對比分析(±s)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各項數據對比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手術時間(m in) 平均住院時間(d) 進食恢復時間(d) 術中出血量(m l)試驗組 60 44.62±10.3① 2.4±1.2① 0.4±0.1① 20±6.4①對照組 60 58.36±13.5 6.3±2.5 2.3±0.6 61.5±8.2
膽囊結石作為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發病率一直比較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所以膽囊結石患者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發病率也越來越高[2-3]。傳統的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為膽囊切除術,但是膽囊切除對人體多少有些影響,因為膽囊可以分泌具有腸道免疫功能的抗體,且膽汁可促進消化,而切除膽囊的患者,盡管膽汁仍然排放,卻缺少了膽囊濃縮的步驟,因此大大減弱了患者的消化功能,很多患者在切除膽囊后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的情況,另有報道稱膽囊的切除會誘發和加重結腸癌[4-6]。因此目前臨床上比較流行使用內鏡保膽取石術(EM IC),和傳統的膽囊切除術相比,EM IC的開創具有很大的意義。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避免切除膽囊的情況,減輕患者的壓力。通過上述研究對比發現,應用內鏡保膽取石術(EM IC)可以明顯的縮短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和進食恢復的時間,在手術中也很大程度的減少了出血量,而膽囊切除術不僅本身對患者創傷大,且術后由于切口大,護理困難恢復時間較長,容易引起感染等并發癥[7]。
綜上所述,內鏡保膽取石術(EM IC)比較傳統的膽囊切除術有很多明顯的優勢,在臨床值得推廣和使用。
[1] 歐陽才國,張利剛,姚寶福,等.內鏡保膽取石與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9,11(1):36.
[2] 徐立友,宋 釗,劉 釗,等.微創內鏡保膽取石術816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2(5):1297.
[3] 榮萬水,吳建華,曾慶敏,等.膽囊切除術與保膽術治療膽囊結石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32(8):814.
[4] 李向紅,盧海武,薛 平.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在膽囊結石保膽術中的臨床應用[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8(1):49.
[5] 徐立友,宋 釗,劉 釗,等.微創內鏡取石保膽術治療老年人膽囊結石病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8,29(3):266.
[6] 龔偉強.小切口下膽道鏡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對比研究[D].汕頭大學,2011.
[7] 陳偉達.微創保膽治療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臨床分析[D].大連醫科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