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江山
慈善透明:“脫衣舞”跳給誰看
□特約記者江山

民政部將在慈善全行業推行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制度。圖/CFP
“中國公益組織要發展,根源還是要解決社會動員和社會參與的問題。要把項目報告、項目進展,通過便捷的信息工具,透明給核心利益相關方,把脫衣舞跳給真正在意你的人看。”
9月22日,《2013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以下簡稱“透明報告”)在深圳第二屆中國公益慈展會期間發布。“我們連續五年做這個報告,今年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公益慈善組織和整個行業在慈善透明方面的進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主任彭建梅告訴記者。
這份報告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以獨立第三方身份發布,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帶有官方背景的中國慈善業透明度的年度評價。
今年的透明報告抽取了1000家慈善組織作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不同組織的透明指數差距極大。有552家組織的透明指數低于平均水平線43.11(總分100),也有23家組織透明指數超過95.35,不僅超出政府的要求,而且遠高于同行業水平。
報告還發現,基金會整體透明度較高,非公募基金會的透明指數平均值要高于公募基金會,而慈善會和紅十字會相對偏低。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民”)成立于2006年,由民政部主管,定位是一家全國性的慈善信息中心。
2009年8月,中民發布了我國第一份《全國性慈善組織信息披露監測報告》,對全國性慈善組織信息透明情況進行了監測分析。
彼時,幾乎所有慈善業界人士,對于信息透明給中國慈善業將帶來的改變和生死考驗,還未能清晰把脈。直到2011年,“經過郭美美事件后,慈善透明和信息披露對慈善行業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了。”彭建梅說。
郭美美事件后,中國的慈善捐贈總額急劇下降,中國慈善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有的捐贈人甚至愿意直接捐給受助者,而不愿通過慈善機構。
“2012年,對于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慈善事業來說,雖然沒有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全民動員的波瀾壯闊,也沒有2011年輿論風波的驚心動魄,但負重前行、靜水深流。”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2012中國慈善捐助報告》中如此描述。
顯然,困境突圍并不容易。郭美美事件不僅讓中國慈善業遭遇震蕩,也促使全行業陷入大反思,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慈善事業應該是“玻璃口袋”,透明和公信力是這個領域的生命線。
《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通過在線調查顯示,慈善組織信息披露實際情況與公眾的期望不符,近九成受訪公眾表示對慈善信息公開不滿意。
“捐贈者的智慧是不容易忽視的。你唬弄了他一次還可以,兩次三次以后,他一定會用腳來投票,拋棄你。”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告訴記者,民間組織的信息透明已經成為一種生死結,越早適應,越早取信于民。
反思觸及方方面面,包括組織管理、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和法規建設。
此次發布的2013年度透明報告指出,法律法規的缺失導致透明化動力不足、標準不明。既沒有法律法規標準,也沒有達成清晰的行業共識,這或許是當前慈善信息披露環節中最大的軟肋和缺失。
就在郭美美事件后的2011年7月8日,民政部發布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將在慈善全行業推行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制度。建立完善慈善事業監管體系被列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加快發展慈善事業的六項重點任務之一。
之后的8月23日,民政部又發布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對慈善機構如何公開、如何透明提供了操作性指引和參考標準。不過,這個“指引”并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強制約束力,難以實現問責。
而慈善法的立法雖然早已提上日程,卻遲遲未能出臺。民政部關于慈善法的起草工作啟動于2005年。2006年,慈善法草案進入了國務院立法計劃。2011年,《慈善事業法》被列入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當年立法計劃。在今年9月下旬于深圳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期間,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的副司長徐建中告訴記者,慈善法還在立法過程中,何時出臺“仍然沒有時間表”。
除了法規的缺失,慈善信息平臺不健全也一直是中國慈善透明滯后的深層次原因。
“郭美美事件”發生一個多月后,2011年的7月30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正式上線,首先發布了中國紅十字會接收的數十萬筆青海玉樹地震捐款的情況。然而有網友查詢發現,捐款的信息并不完整準確。
有聲音質疑,這樣的信息發布平臺是慈善機構的“自說自話”,還是接受監督后的公開?
而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劉國林在當時也對媒體透露,慈善總會正準備改造和建設一個大型慈善捐助信息公開平臺,“一旦這個平臺建成,將使慈善信息公開更加程序化、規范化和透明化。”
這個信息平臺建設的任務,落在了彭建梅身上,“現在已經沒有人說信息透明不重要,沒有人說慈善透明不重要,但是從認識轉變成一個機構工作的一部分,尤其是預算部分,這太難了。”
彭建梅告訴記者,多年來,政府、行業都很重視慈善透明,“紅頭文件發了很多,行業自律的呼聲也很高,但就是感覺‘雷聲大、雨點小’,在現實行為、組織管理、慈善成本中還面臨很多挑戰,變成了一個很理想化的事情。”
“既沒有法律法規標準,也沒有達成清晰的行業共識,這或許是當前慈善信息披露環節中最大的軟肋和缺失。”
在彭建梅看來,慈善信息披露是絕對有成本的,“對比非盈利組織和盈利組織,企業和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得好,是因為它有工具、有人員、有預算。”
在慈善領域,即使是總體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基金會,在全國目前3000多家基金會中,也只有26%擁有獨立官網,14%的網站每天更新,4%的基金會使用在線捐贈系統。
“善心是不需要成本的,但把慈善組織變成專業的機構行為和專業服務,其實是需要成本的。這一點,在社會輿論、捐贈者、政府管理和行業管理中,都還沒有形成共識。”彭建梅說,在行業專業化共識沒有形成的前提下,很多機構就會膽戰心驚,害怕信息披露好不好,披露后是否會受到質疑。
在劉佑平看來,信息平臺建設的緊迫性不僅來自于慈善透明和公信力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能促進行業的資源對接。
“在這個大信息平臺里,有慈善信息各類發布主體,如慈善組織、企業、政府主管部門以及慈善家,還有信息的消費者,他們相當于擁有了一座信息橋梁,能方便、快捷地互相獲取信息,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劉佑平說。
今年初,受民政部委托,由中民開發的中國慈善信息平臺已具備一定規模,并陸續在江蘇、鄭州、長沙等地試點使用,目前已經有1000多家慈善組織入駐。
在彭建梅看來,慈善信息從當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信息平臺的初步搭建完成,一路走來頗多艱辛。
“2006年成立的時候,當時有多少慈善組織、每年捐贈量是多少、做了哪些項目、對社會有哪些推動作用,都沒有數據。”彭建梅說,中民就是為信息而誕生的。
中民做的第一個數據,就是捐贈數據。從2007年開始,中國才有了完整的捐贈數據,“以前民政部門有民政數據統計,但只統計民政部門接受的捐贈,沒有覆蓋其他社會組織。”
出身媒體的彭建梅越來越意識到信息化平臺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她在2007年底南方冰雪災害時就提出搭建信息平臺,2008年汶川地震時緊急啟動了救災捐贈信息統計系統的建設。
“當時的主要功能是捐贈信息管理,是目前信息平臺的雛形和前身。”彭建梅說,現有信息平臺系統復雜得多,甚至超越了不少電子政務系統,不僅包含政府平臺、慈善組織平臺,每一個平臺又分為中央到地方的層級,“在最初論證階段,找了微軟等一些大公司來討論,開出的價碼上億元,把我們都嚇壞了。”
在沒有一分政府投入的情況下,彭建梅依靠多方游說逐步解決了籌資問題,“我們一點點來做,不期望一口氣吃成胖子。”
彭建梅表示,這套慈善信息平臺系統,最重要的意義是整合了以慈善組織透明指數和區域慈善指數為基礎的慈善事業評價體系,“組織來填寫這些信息,就可以引領他們往專業化的組織發展,也能幫助政府用戶對所管轄組織的相關數據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和分析。”
作為信息平臺試點之一的鄭州慈善總會副秘書長靳騫告訴記者,鄭州市28家慈善公益機構在培訓后都已經登錄“中國慈善信息平臺”填報信息,將機構所有工作情況都體現在了網絡上。
而作為慈善大省的江蘇,更是號召全省慈善組織使用中國慈善信息平臺。在江蘇省126家慈善會中,近90%已通過該平臺自主發布信息,還在積極發動全省400余家基金會入駐信息平臺。南京市則首次將慈善信息化和透明化推進到鄉鎮。
“慈善信息平臺共將慈善工作分為基本信息、項目信息、款物收支信息、機構信息等90多個方面。我們在填報信息中發現,平臺基本上涵蓋了慈善機構的所有業務。”靳騫表示,這套信息平臺的信息管理結構和目前的行政管理體系一致,符合民政體系的業務流程。
“慈善組織填報數據包括組織日常收支、項目收支、募捐活動收支以及年度收支等信息,對于這部分信息,政府統計后臺將對各個組織的收支情況、各地域組織月度收支情況、各地域組織年度收支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生成相關圖表進行展示。”靳騫說。
在他看來,慈善信息平臺不僅能提高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建設、讓公眾了解慈善組織做了什么、捐款的去向如何,還在慈善信息透明與政府監管中找到了契合點,“實現了組織和政府的信息共享和統一管理,讓政府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慈善組織的近況和需求。”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詹成付在第二屆公益慈展會上做總結講話。圖/官方提供
“這個信息平臺對政府用戶、組織用戶和個人用戶,都提供了一套基本的信息管理工具。”彭建梅說,信息披露只是結果,是最后一步。沒有很好的內部管理和信息管理,信息披露要做好是不可能的,不應該是為了披露而披露,“比如紅會,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組織和海量信息,如果內部管理沒有理順,短時間內要做好信息披露是很困難的。”
“透明并不是我們的目的,專業能力才是公益組織存在的價值。”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告訴記者。
南都公益基金會在2012年底通過了《南都公益基金會信息披露制度》,并因在信息公開方面的醒目成績獲得2012年中國公益組織透明度第一名。
“透明度高,很好,但我們更追求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能力。”劉洲鴻說,在美國,透明度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關注的問題,對于當下的美國基金會已經不是最為迫切的,“基金會的專業性才是核心問題。”
在他看來,我國慈善發展的現階段,從政府和社會的角度,關注透明度可以作為提升專業能力的手段,要通過基本信息、財務信息、業務信息、治理信息的披露來提升專業能力。
“郭美美事件后,基金會的大佬們找來找去,得出結論,問題出在不透明導致公眾不信任,但透明完了,是不是就有效果了?”騰訊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竇瑞剛告訴記者,現在更重要的是要解決透明給誰看的問題,“中國公益慈善界要真正解決如何讓我們的核心利益相關方能看懂的透明,讓捐贈人、員工、志愿者、受益人、潛在捐贈人真正能看懂我們在做事、做好事。”
在他看來,中國公益組織要發展,根源還是要解決社會動員和社會參與的問題,“要把項目報告、項目進展,通過便捷的信息工具,透明給核心利益相關方,把脫衣舞跳給真正在意你的人看。”
□編輯郭鐵□美編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