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編

讀者來信
Letter From Readers
經歷了三聚氰胺風波之后逐漸平靜下來的國產乳業,又因為乳品安全國家標準被業內專家炮轟為“全球最差標準”等一次次走上風口浪尖。國產奶粉信譽度一落千丈。越來越多的父母將眼光投向國外嬰幼兒奶粉。而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打破了洋奶粉的質量神話。國產奶粉要想提高自身競爭力,必須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心?!睹裆芸?013年第25期封面報道《我們對不起奶牛》展現了中國奶業遇到的新問題。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安全最重要,再怎么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得放心。奶企抱團取暖可以共同改善行業競爭環境,但解鈴還需系鈴人,奶粉質量問題還得從自身做起,從各自企業抓起。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毕M信心的坍塌往往在一夜之間,恢復起來卻要假以時日。企業唯有腳踏實地,持之以恒保證產品質量,才能慢慢迎來產業的春天。而且,行業信譽沒有一勞永逸,若想保持消費信心,產品質量就要經得起時間考驗。依靠抱團取暖或者行政手段都起不到實際作用,因為質量是自身干出來的,消費者的信心是要靠實實在在的質量贏取而不是取暖就能夠取到的。
安徽 胡子民
記者手記
Notes
雖是事件性調查報道,但《韓城式“拆違”》(《民生周刊》2013年第24期)背后所折射的現實問題不可小覷。
今年8月初,一封陜西韓城市民的來信引起了編輯部的關注: 當地政府為了修建歷史文化景區,意欲將原有城池“修舊如舊”,亦將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遷出古城外。伴隨而來的,是一場以拆除違章建筑為名的強制拆遷“風暴”。
彼時,“樓頂別墅”五年拒不拆除的新聞迅猛發酵,“拆違”注定要成為8月份國人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然而,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我國拆除違章建筑有著嚴格的法律程序,而韓城強制拆遷是為了景區建設的需要,這會不會利用了“拆違”的行政手段而有意繞過違法拆遷的雷區?
調查就此展開。我與同事郭鵬來到這場拆違風暴的中心村落——東營村。在五天的走訪中,我們在一棟棟古建筑的殘垣斷壁旁,不僅聽到了古城居民哭訴古城“拆違”始末,講述他們在午夜被強制趕出家門的細節;也聽到了政府官員對“拆違”與“違拆”的官方辨析,雖坦言做法欠妥,但強調出發點是為了保護古城原貌。
真相不僅如此。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保護”的背后實際上是當地GDP最大化,而受訪官員無意間透露出投資方與政府的1:1的利益配比,讓“違拆”穿上了看似合法的外衣。
本刊記者 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