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蘭金初
(接2月上)
……一折騰,不知道病人要受多大痛苦。即使醫院知道她的病史,也要了解一段時間,再加上化驗、出報告之類的時間,病人的病也會耽誤的,若因此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可就麻煩了,說不定病人的生命都會難保。這時候,我不遠程“指揮”能成嗎?有時候,費力不討好,我也沒辦法。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誰讓我天生就是這種性格的人呢。
憑老資格、憑經驗討生活,是我們中醫的一個桎梏,我夢想改變中醫“經驗”這個提法。中醫自己總是躺在經驗的沙發上,不吸納新的東西,不站起來說話,不坐起來給人看,很難向前發展,朋友說,一個人、兩個人你能改變什么?我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暫時改變不了,就做我想做的事兒,盡量去改造它,去影響所有的中醫人。總有一天我會觸動社會,觸動所有的中醫人。
我真希望某一個中醫人,盡早把中醫藥重大課題在國際上突破了,而不要光搞空頭理論,不要沽名釣譽。中醫是未來醫學,不是金錢醫學,不能像演藝界一樣,為了出名,為了掙錢,在舞臺上互相吹捧,這個什么星,那個什么老,以此來壟斷醫療界。在中醫圈子里,你捧我,我捧你,捧來捧去,結果成了庸醫欺世盜名的舞臺,損害的只能是患者的利益和祖國的中醫事業。不要光用理論來做秀,現在中醫界很多人在搞這套把戲,他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在這些地方,根本不務實,胡搞假論文,胡編亂湊假著作,而且互相吹捧。還有個別人,在中醫圈內被捧到很高的地位之后,卻忘了自己是誰,真是可悲又可恨。
古人說得好:“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做良相,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良醫卻是能夠做到的。那么,良醫的標準是什么?我認為,“良醫”二字中最關鍵的是“良”字。我覺得這個字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這個醫生職業道德良好,二是這個醫生醫術好。
有醫德的醫生,特別是中醫生,在整個診療、用藥的過程中,他都會很重視病人的病情變化,認真琢磨他人的病情和慎重處置用藥。每次給病人開出藥方的時候,通常心里就有數了,覺得思路是對的,病人吃了會有效果,還會回來復診。
那么,通過這種仔細的分析梳理,醫生本人的醫術也會相應提高。醫德高者必然醫術高。因為你是一心為病人考慮,那么自然而然你的臨床水平也就提高了。
我常說一句話:醫生不活,病人必死。就是說,醫生診療的思路不靈活,導致誤診和用藥不當,或者拖延時機,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
很多醫生治療同樣一種疾病,治療無效,就要經常反省自己,及時調整思維方式和角度。
中醫的辨證施治是千變萬化的,一個好中醫有沒有良好的辨證思維能力,或者說有沒有用心,直接關系他的責任感、道德觀和醫術的高下。
一個良醫的醫術,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大量的臨床患者身上,主要還是因為具有堅守職業操守的良好習慣和獨具魅力的智慧。不能說有很多病過去沒有接觸過就非得治死幾個人,才能把這個病弄明白,不是這樣的。中醫治病成功往往成功在思維方式上,而不是成功在臨床經驗上。
良醫的魅力是建立在敏銳的辨證思維方式上的。中醫的辨證思維方式是很豐富的哲學思想。中醫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當的。歷史上有名的良醫,大多數都是大文豪、大學士,都是很不簡單的。
我過去有一位同事,經常做錯事,每次錯了總是說“我改、我改”。但一個醫生很多時候是沒有機會改正錯誤的。別說醫生,就是咱們平時炒菜,也不能每炒一個萊都得先炒糊一次,第二次炒出來才能吃啊。
醫生更不能看哪個病都得先失敗幾次。病人不是用來練習槍法的靶子,不能說想要槍法準,就必須得拿一群活生生的人當靶子打才能練出來!
我始終認為我提出的免疫模型是一個好的中醫辨證施治標準。因為我的模型讓我有所成,拿出了很多貨真價實的成果,不光是紅斑狼瘡,我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藥物就是一大創舉,全世界都沒有。有些西醫不是說中藥沒有用嗎?哪種西藥敢跟我比?西藥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和白塞氏綜合征的藥物是空白的,還有什么可比性呢。我研究這些藥的治療思路也不是拿活人練出來的,10%來自干于靈感,90%來自于思維,來自于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