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娟
(鷹潭市中醫院檢驗科,江西 鷹潭335000)
當考慮為感染性疾病時,應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據病原種類及藥敏試驗結果,針對性選擇抗菌藥物是有效控制感染的關鍵所在。 醫院微生物室的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是防治感染性疾病和監測耐藥菌株、防范醫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臨床工作具有準確指導作用,但是與此相關的若干不良現狀卻導致了藥敏試驗結果難以準確指導臨床合理選用抗生素的局面。本文試就對這些問題的調研結果進行剖析后提出改進對策和建議。
臨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先經驗性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前未及時采集標本送檢,使用幾天抗菌藥物無效時才考慮采集標本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這樣用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易耽誤患者病情,還易造成耐藥菌的產生;同時,已用抗菌藥物易干擾培養,出現假陰性結果,顯示“無菌生長”。應做到遇到感染病例應盡力爭取在應用抗菌藥物之前規范采集相應部位標本,立即送細菌培養,以盡早明確病原菌和藥敏結果。
標本在采樣時未按規范操作導致 “標本不合格”,以致檢出的病原菌,非患者感染的真正病原菌。采樣送檢時,標本受到污染,以致把污染菌當成病原菌,這種情況下,標本涂片染色鏡檢就尤為重要了,細菌形態學檢查是最基本、最簡單、最快速、最直觀、最經濟的常規鑒定方法,也是確認分離菌株的參考方法之一[1-5]。通過閱片可以判斷標本是否合格;閱片時,與WBC伴行的菌即為致病菌[6],再結合培養的菌落形態特征判斷出哪一種是病原菌;同時可以最快的時間內和臨床醫生溝通革蘭染色情況,為臨床提供最快捷的治療參考依據。
氧化酶,觸酶、凝固酶試劑每天使用時要做陰陽對照;診斷血清每次使用時要做陰陽對照;染色液每周做一次質控;藥敏紙片批號不同時一定要做質控;培養基每次配制后要做無菌試驗、生長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一定要嚴格遵守質量控制規則,才能得到好的實驗結果。
當藥敏結果出來時,醫生常常會抱怨藥敏結果中敏感的藥物醫院藥房中無此種藥,進而認為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對治療是無幫助的。此時及時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微生物實驗室做藥敏試驗是購買商品化的藥敏試驗盒來進行的,整套藥敏試驗中,已經包含了臨床上常見抗生素類別。每一類抗生素里所選擇的是具有標志性的抗生素,它的結果可以“預報”同類其它抗生素。當實驗室開始有結果時,必須及時通知臨床醫生,推行“三級報告”制度,以便讓他們隨時評價診斷和治療方案。一些耐藥菌株的產酶情況及預示的耐藥性要通報臨床,指導臨床選擇用藥。另外微生物檢驗人員對危重和疑難癥患者,需要參與病例討論,接受臨床醫生就診治方面的咨詢。
在醫院內建立耐藥監測網,可以使醫生及時掌握細菌耐藥的動態,最大限度地減少盲目使用抗生素現象的發生[7]。眾所周知,在微生物檢驗方面盡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縮短發報告時間,但距臨床要求仍有時間差。因此,定期提供當地醫院細菌耐藥性報告往往可以作為臨床醫師初步用藥的選擇依據,之后再根據該病例分離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進行修正或更改治療方案。
檢驗人員應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 ,及時了解國內外有關臨床微生物檢驗的信息與動向,不斷充實、更新知識,提高對少見菌和疑難菌鑒定的準確性,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少走彎路,選擇快捷檢驗程序和合適試驗方法,并能對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給臨床提供快速、準確的病原學診斷。各級領導應重視微生物室的隊伍建設,加強培訓,搞好繼續教育,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努力發展與應用先進技術,將微生物檢驗推向新的水平。
[1]Murray PR.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M].10th ed.Washhington DC: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Press,2011:3-209.
[2]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20-753.
[3]蔡文誠,蔡岳廷.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M].第10版,臺北: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出版,2011:1-146.
[4]過祥豹.原始標本涂片檢查對微生物檢驗全過程的導航作用[J].臨床檢驗雜志2002,20(特刊):25-28.
[5]谷海瀛.形態學檢查方法的標準化及其在細菌鑒定中的作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6,29(10):951-953.
[6]帥麗華,周會祥,孫曉紅,等.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保證和持繼改進[J].實驗和檢驗醫學,2012,30(5):456-458.
[7]周貴民,張軍民.我國耐藥性監測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