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未來營收和利潤的不確定性要遠大于谷歌。
進入到2013年以來,蘋果股價累計下跌15%,相反,谷歌股價則一路上揚,累計增長了16.1%。短短一年間,這兩家公司在投資人眼里的位置為何發生了逆轉?
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蘋果創新力減弱;也有評論稱,近期谷歌眼鏡和Chromebook的發布,把蘋果的“酷”風頭搶占了。這些分析都各自有一定道理,但從產業競爭形格局看,事實遠非這么簡單。
其實所謂創新和“酷”都是相對而言。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繼續競爭力主要還是看其所在產業中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以此為贏利模式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及延展性。
不可否認,蘋果目前依舊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業中的領頭羊,但在這兩個領域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對手云集不說,已經出現了有力的挑戰者三星。蘋果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是智能手機,這方面三星是產業中少有的贏利者,更在市場份額上大幅超越了蘋果,這為其未來在營收和利潤上最終超越蘋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同時,在生態系統層面,谷歌Android在去年已經以70%對20%左右的市場占有率擊敗了蘋果。由此看來,在智能手機產業中,蘋果的核心業務并非不可替代,且面臨激烈的競爭。
與蘋果核心業務所處的產業相比,谷歌核心業務搜索卻越來越呈現出不可替代性,且競爭強度有不增反減之勢。
經過多年的鏖戰,微軟Bing在搜索市場始終未能占據可以保證其營收和利潤規模的市場份額。即便是結盟了排名第三的雅虎,其在搜索市場的競爭力也未能對谷歌搜索造成實質性的影響。最新的統計顯示,谷歌搜索依舊占據著70%左右的市場份額。近期,雅虎CEO瑪麗莎·梅耶爾似乎已暗示雅虎對與微軟合作的不滿,未來有可能會中止與微軟的合作,如果這樣,那么微軟Bing在搜索市場的份額將會回落到不足20%,對于谷歌的威脅將會大大減弱。之后即便雅虎不與谷歌合作單挑,雅虎與微軟的鷸蚌相爭將不可避免,屆時谷歌更會是漁翁得利。
除微軟外,業內一直認為社交網絡Facebook也應是谷歌最強大的對手。為此,谷歌的股價也曾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但從Facebook上市后的市場表現看,盡管其擁有10億用戶的規模,但其贏利模式和由此產生的營收遠沒有業內預期的那樣給谷歌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發布的數據顯示,谷歌2012年在美國數字廣告營收市場上所占份額超過41%。在移動市場上,谷歌所占份額為53%,遠高于Facebook的8.4%。對于Facebook來說,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谷歌所在核心業務領域幾乎沒有對手可言。
如果說當前產品和服務在企業所處產業中的不可替代性是關乎企業的現在,那么基于目前核心業務的產業延展將事關企業的未來。這里需要提醒業內的是,這里所說的延展不是單個產品的延展,而是新的產業的延展。
這方面蘋果除了目前iPhone、iPad屬于移動互聯網產業外,并未讓業內看到其向其他產業延展的跡象。而谷歌則先行一步,通過Android將核心贏利模式延展到移動互聯網產業。而近期Chromebook的發布,更證明谷歌鞏固其在PC產業端核心業務贏利模式之外尋求替代Wintel成為該產業系統平臺控制廠商的野心。
此外,近期發布的谷歌眼鏡,作為可穿戴式計算設備的代表,也預示著谷歌向未來產業的延展。雖然業內也傳蘋果有iWatch的規劃,但分析認為,蘋果通過iWatch等可穿戴計算設備獲取營收和利潤的能力將小于目前的iPhone和iPad。
另外,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蘋果仍會出現相應的對手和可替代產品,相比之下,谷歌則不存在權衡營收和利潤的問題,因為它在延展產業的模式依舊是靠合作伙伴,而自己的核心贏利模式并未發生變化。
綜上,可以看到谷歌和蘋果在產業不可替代性及延展性上有著本質的區別。谷歌在PC、移動互聯網、可穿戴式計算設備等領域的核心贏利模式(搜索)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在產業延展過程中始終不變,并有可能形成聯動效應。例如谷歌近期發布新政策,即使廣告客戶只想向計算機用戶發布廣告,該公司也將要求廣告客戶購買平板電腦廣告。對此,有分析認為,谷歌此舉旨在提高移動廣告價格,增加營收,讓更多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訪問谷歌的搜索引擎。
與谷歌相比,蘋果在PC、移動互聯網,乃至未來可穿戴式計算設備等上的核心贏利模式會因其所處產業的特點及競爭環境而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均有可能對其造成實質影響。這些才是谷歌股價為何要優于蘋果的根本原因:蘋果未來營收和利潤的不確定性要遠大于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