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勇,常 旺,劉麗娟,朱春奎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是以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為主體,以實現食品安全相關信息共享為目標,以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手段,整合多個政府監管部門的信息資源,實現監管信息互連互通和資源共享,解決多頭發布、相互矛盾、誤導消費者、影響政府權威的問題[1]。
我國現階段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為“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2]。各個監管部門都設有其獨立的檢驗機構與監管隊伍,掌握著相對獨立的監管信息。從監管信息的種類來看,存在重復交疊現象,比如監管對象的基本信息幾乎每一個監管部門都會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收集、整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從獲取信息的物質基礎來看,存在重復設置、利用率低下現象,比如食品安全的相關檢驗機構散布在質檢、衛生、農業等多個監管部門,其中檢驗設備和技術人員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通常一種食品要經過多家監管部門的檢驗機構重復檢測,造成了有限檢驗資源的浪費,增加了食品的檢驗成本和監管的時間成本[2]。通過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實現監管信息資源的整合,避免相關信息的重復收集,降低基礎設備的重復配置率與相關技術人員的崗位重設率,提高食品安全的監管效率,節約監管成本,使現存的監管力量發揮最大的效用。
食品安全相關標準是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度量工具,科學、完善的標準體系是推進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基礎。我國目前存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與企業標準等多種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而且這些標準由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和發布。在多部門參與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審批部門缺乏協調權威等情況下,造成了不同的標準體系間存在著一定的交叉、矛盾與沖突、不協調、不配套、不統一的情況[3]。不同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依據不同的標準體系進行食品安全監管,導致監管過程混亂,缺乏監管客觀性,會造成對同樣一種食品檢驗,結果卻不同的尷尬局面,不利于部門間的聯動協作。通過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整合食品安全的標準體系,發現標準漏洞,消除標準間矛盾,形成客觀、統一的標準信息體系,發揮不同監管部門間的優勢互補作用,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加強監管過程中不同監管部門間的合力作用,提高食品安全的監管效力。
我國對于食品的監管采用的分段式監管,食品的流通環節是分段的基本依據,每一階段的監管工作分配到不同的監管部門。在每一階段,都會產生一定食品監管信息,通過整合整個流通鏈的監管信息,能夠以食品流通鏈為主線形成一條完整的食品監管信息鏈,使食品及相關信息能夠被追蹤和溯源,使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中[4]。實現食品的追蹤溯源,主要依靠于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的建設,其核心基礎就是信息。而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就是整合優化信息的基礎,因此,建設完善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必須建成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同時,通過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的信息連接整合功能,可以發現監管漏洞,識別薄弱監管環節,找出監管空白,對于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食品的流通過程是,人為將其進行分段,必然造成一定的漏洞、交疊、空白。而多部門間有效的信息交流就像粘合劑一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段與段間的裂痕,減少監管體制不完善所造成的監管缺失。如果信息不能夠在監管部門間有效流通,必然降低食品安全監管的時效性,無法應對實際情況的變化。通過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可以實現監管信息的共享,發揮各自的優勢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及時進行溝通,加強部門聯動的協調性,充分提高監管部門的風險管理和決策能力[5]。食品流通的連續性,使食品安全風險同樣具有連續性,任何環節的疏漏都將在整個流通鏈流動并擴大。通過信息平臺的構建,可以早期發現相關風險因素,及早提出解決方案,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危害和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續效應[6]。
2.1.1 思想準備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長期、復雜、艱難的過程,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建設過程中必然要出現許多矛盾和不確定因素,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判斷和決策。許多全局性的問題需要領導決定,需要借助行政手段及相關決策人員的積極參與。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重點是提高認識,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和錯誤認識,為營造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良好環境[7]。
2.1.2 資金物質準備 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要首先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根據信息共享平臺的規模和具體要求,籌集足夠資金,為構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做好準備。
2.1.3 網絡設備準備 制定建設信息共享平臺的總體實施方案和計劃,明確構建過程各階段的基本任務和具體的構建步驟、方法和措施。關于設備的購置要把握時機,分批分次,既要防止購置過早造成資源浪費,又要防止購置過遲影響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整體進程[7]。
2.1.4 人員準備 人員是搞好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根本。要有高素質的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要有食品衛生相關的技術人員,要有公共衛生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培養食品衛生、公衛管理、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抓好操作使用人員的培訓工作,使他們掌握信息平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對相關信息的分析和篩選。
2.1.5 基礎數據準備 基礎數據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整個信息共享平臺能否正常運行。首先,要完成的是信息的標準化工作。由各個監管部門按照要求整理基本信息,交到信息審查組進行信息審查。將審查修改后的數據反饋到各個監管部門,進行確認、修改,再將信息上交到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管理部門,由相關技術組進行技術處理。其次,整理好的基礎數據庫進行模擬運行,選擇從食品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為模擬環境,及時發現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
在信息共享平臺投入使用前,必須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調試和模擬運行。主要目的是全面檢測平臺中相關系統軟件的應用功能[7],及時發現其局限性和隱藏性問題,或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處理運行期間出現的各種問題,不斷補充、完善基礎數據。由于是平臺的試驗階段,技術人員和主要領導必須經常深入現場,及時解決問題。
信息共享平臺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系統,其中包含多個子系統,系統上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等子系統模擬運行完善一個上一個。此階段,要制定保障信息共享平臺正常運行的規章制度,根據信息平臺的應用要求,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以保證分步上網的實施。
信息共享平臺中暴露的問題基本解決,各項規章制度基本健全,基礎數據基本準確、完整,就可以轉入全面鋪開階段。此階段仍然要對整個網絡系統進行全面調試、磨合,重點檢驗共享平臺在網上的多用戶性能,包括用戶的權限控制、信息資源共享性、功能與數據分布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及運行效率[7]。
正式運行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經過單軌階段校驗,各項數據準確;信息采集流程順暢,滿足平臺平穩應用運行條件;相關規章制度完善、切實可行,尤其具備完善的數據備份能力,保證任何情況數據信息資源都不會丟失;各類人員操作規范,不存在重大數據質量問題[7]。
隨著國家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穩步前進,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也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會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積極發展,朝著信息采集簡潔化、信息表現形式靈活化、信息分析智能化、技術手段時代化的趨勢不斷前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在未來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還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信息技術工作者、食品安全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專家要不斷創新思路、開拓視野、積極進取,努力探索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與舉措,努力建設更加完善的監管模式,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質量,促進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內涵建設,推動食品安全監管服務效能和執法技術含量的持續提升,提高政府公信力,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和健康水平[8]。
[參考文獻]
[1] 徐景和.食品安全綜合監督[M].北京:中國科技醫藥出版社,2009:109-112.
[2] 唐瑜.我國食品檢驗資源的現狀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23):243-244.
[3] 徐景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實務[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87-89.
[4] 龍紅,梅燦輝.我國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和溯源體系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食品科技,2012,28(9):1256-1261.
[5] 孔繁華.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內部流通機制探究[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2):48-53.
[6] 陳學美,薛全忠,董鵬,等.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展望,2012,8(7):34- 40,48.
[7] 張鷺鷺,李靜,徐祖和.高級醫院管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67- 69.
[8] 王春艷,穆源浦.強化食品安全信息工作機制探析[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2,19(3):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