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瑩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1.新聞“平民化”的含義與產生背景
《現代漢語辭典》對“平民”的解釋是“泛指普通老百姓”,我認為所謂平民化,就是人權的倡導、維護社會公正。通俗地說,平民化就是一種視角的改變,改變了過去那種直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大言論的做法,轉而從具體的我們身邊的事情著手進行報道和評論。
在實踐中,“平民化”視角的內涵卻出現了誤讀現象:“偽平民”傾向。所以“平民化”是黨和我國家的政策方針,成為黨和政府與普通老百姓級之間理解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2.“平民化”產生的背景
首先是經濟背景,早在1989年6月,鄧小平就指出::“實行關閉政策對我們極為不利,連信息都開放,才能靈通,改革必勝;否則信息閉塞,改革必敗?!睆倪@里不難看出,鄧小平就是把經濟開放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方針,把經濟開放看作是我們國家進行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這就決定了市場經濟要取代原來的計劃經濟。以前接受傳統文化的人開始向消費者身份轉變,這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中國社會的平民化趨勢。經濟的飛速發展的確是給社會和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接受能力還是與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關系,所以平民化也隨之產生了,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的必然結果。
其次是政治背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追求經濟和這會主義現代化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任務。這樣的追求徹底改變了文革時期封閉落后的社會狀態與社會與社會景觀。事實擺在眼前,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鄧小平的社會改革理念是分不開的,他意識到了“國計民生”才是中國走向富強的重要主題。
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之下,“民生意識”已經逐漸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潮流。所以,更多的民生問題層出不窮,這樣廣大的老百姓成了最大的受眾群體,為了使新聞更好地傳播。新文檔貼近生活就更為必要了。因此,新聞的“平民化”的出現是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1.采用“平視”拍攝和采訪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中央對新聞宣傳工作提出的要求,它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忠實體現也是新聞規律的具體要求。我認為記者在拍攝采訪過程中平民化就是要求記者把更多的鏡頭留給群眾,報道有時在內容和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多聯系大眾身邊的事來報道。在拍攝的過程中記者要用平視的鏡頭拍攝,這樣讓老百姓看起來更有親切感。
由于長期的工作中和學習中形成的思維和條條框框的影響,使得有些記者總是高高在上說些書面的語言,不會考慮群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只是把群眾當做他們工作的配合者傾聽者,無須他們的回應,所以表現形式很單調?!鞍沿S富多彩的生活簡單化、概念化,相當一部分新聞報道成了一種程式化每天多個新聞節目重復報道一個新聞,而且報道話語都是極為專業的新聞話語,不顧及節目的效果和影響,只是當做一個任務來做節目?!痹谀承﹫蟮乐薪洺?吹接行┯浾咭皇饬枞说恼Z氣提問,受訪對象很是被動很不自在;或者相反記者在采訪社會地位和知名度都較高的人物時就會顯得畢恭畢敬,使自己處以一種被動的狀態。然而在電視新聞平民化的今天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新聞報道手法已不能適應現代電視新聞的發展要求,而是要以積極的態度把鏡頭對準社會大眾,只有廣大受眾認可才是更好地發展,畢竟我國社會的結構還是以普通大眾為主,所以更應該注重大眾盛會哦的報道這樣才會有更好的發展。用平民的視角觀察生活了解生活,將視線聚焦到人民大眾關注的問題上來,抓住他們的興奮點說群眾想說的話,將他們能聽懂的話。尤其是看似事小其實很貼近生活的事,像柴米油鹽的小事,更是老百姓關注的問題,不要以為這些事不是什么重要的事,群眾事無小事。增加報道的平民色彩報道這些發生在她們身邊的事才能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擁有更多的受眾和擁護者,強化媒體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要知道電視新聞反映的不僅僅是記者的眼光、編輯的眼光也應該是受眾的眼光,因此平視應是每一個電視新聞記者應該把握的采訪尺度。
2.選擇百姓身邊的事,從百姓的視角出發
簡單地說就是,觀察百姓身邊的事選擇百姓關心的事報道,這樣報道才會更貼近生活,使得百姓感到親切愿意看我們的報道,從而更利于我們新聞的傳播。
僅僅從拍攝上才平視是不夠的,還要表現原滋原味,美也好丑也好只要表現生活就好。這些節目沒有什么重大的國家大事不涉及什么國際風云,僅僅是一些家常的瑣事,看似無謂其實正是百姓生活的真實體現,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生活中的瑣事就是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天大的事?!耙匀藶楸?,關注百姓生活”這些新聞理念不要變得空洞,變成一種新聞報道的常用語而沒有任何實在體現。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報道的新聞性、時效性、服務性和貼近性,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看,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深刻體現平民化的主旨。
現在雖然經濟與政治都相應地發展了,按理說新聞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也隨之進步發展的,可是新聞報道中也存在著一字兒不容忽視的問題。
1)低俗化。一些新聞打著平民化的旗號,本著反映社會現實,推出低俗的、令人不堪的東西。什么社會暴力、殺人放火、學生跳樓、不幸落水無人搭救、種種社會負面新聞,我承認現在的社會比較現實,是不乏有負面新聞出現,可是并不是那么多,大量的媒體報道著那么多的負面新聞,本來大多數的老百姓自古以來就是那種善良單純的人,不太有主見,這是中國歷史以來傳承下來的習慣,可能是受中國封建社會統治的影響比較深遠,所以這樣的負面新聞經常出現的話,會然亂民心使之人心惶惶,反而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更不好的影響就是這些低俗的新聞已經成為平民新聞的代名詞,人民大眾是社會建設的主體,如果打消了他們的積極性,那么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必將受到影響,隨著也會影響新聞事業的進步,這將使一個惡心循環。
2)煽情主義。有些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或者自身電視節目的發展,往往追求轟動的效果,對一些司空見慣的家常小事進行煽情,比如夫妻吵個架、誰家的小寵物丟了、鄰里糾紛等等。本來是新聞只要出面解決下就好,可是現在的好多媒體解決的方式以及解決的私心開始出現,為了自身節目的收視率,開始對這些小事進行煽情,火上澆油,把事情先擴大再利用媒體的力量解決,這樣其實無非是想提高收視率,提高本節目的知名度,可是這些媒體忘了新聞媒體最衷的出發點,是更好地為人民解決問題而不是是問題惡化再去解決,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目的。
1)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本身素質,包括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我們都知道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所以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是非常必要的,中國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帶給了很多人自由發揮自己想法的空間,可是同時也給這些人帶來了很大挑戰和誘惑,也包括新聞工作者。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制造假新聞或者惡意挖人家隱私為的就是節目的好看等等。所以在這種新聞環境下,新聞工作者應該在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但是同時,還要堅持真確的輿論導向,不為了追求一己私利捏造事實和歪曲事實,用新聞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來約束自己。
2)實行有力的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中國共產黨正是文件確定的感念,輿論監督要正常運行其前提是公眾知情,只有這樣輿論才能產生監督的作用。
造假新聞、夸大新聞等一些不良現象開始陸續出現。本來對于老百姓來說新聞平民化是件好事,因為可是后自己的新聞國家開始關注他們的生活,使他們有一種主人革開放以來,經濟形勢的轉變,由計劃經濟開始轉變為市場經濟,新聞報道也是順應這種翁的感覺,可是新聞平民化出現后帶來的問題,卻違背了最初新聞平民化的出發點。筆者認為新聞平民自從改改變也開始平民化,為了接近人民生活,這樣本來很好可是有的新聞媒體為了制造轟動效應開始制化優劣都有,所以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具備新聞職業道德。
[1]彭萊:新聞平民化的研究[J],新聞傳播,2011、03
[2]王飛:論我國廣電新聞的平民化[J],華中師范大學,2004、05
[3]楊東艷:試論電視新聞報道的平民化的表現形式[J],新聞傳播,2011,07